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等单位最近联合确定了一项新的微重力材料加工实验计划,该计划得到了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的批准。它包括以下内容: 1.利用MASER进行材料加工实验在1989年瑞典发射的小型火箭MASER上搭载一部实验设备,进行材料加工实验。这一实验计划由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负责实施。 2.IML(第一次国际微重力实验计划) 这是由美国的NASA、欧洲的ESA和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共同参加的国际合作开发计划。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具体负责这一计划的实施。 3.FMPT(第一次空间材料实验)  相似文献   

2.
瑞典的宇宙开发事业企业(SSC)于1987年3月19日在该国的埃斯兰吉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微重力实验用火箭“MASER-1”。这次发射的高度为295公里,获得10~(-4)G 以下的良好的微重力状态7分15秒,预定的八种实验都取得成功。“MASER”和西德的探空火箭“TE-XUS”是相同的实验系统,但它使用的是  相似文献   

3.
日本宇宙环境利用研究所(STC),为了利用西德小型微重力火箭“特克萨斯”进行预备实验,于1987年6月和西德的英托斯空间公司签订了每当西德方面有发射窗口时就利用它的合同。首先,在1988年的春  相似文献   

4.
六七十年代,日本空间开发是以官方为主,以政府立法规定的法人(政府法人)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为核心,以科学技术厅航空宇宙研究所和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原东京大学航空宇宙研究所)两家从事航天研究,形成了以NASDA研制应用技术卫星、以宇宙科学研究所研制科学卫星的局面。从事空间开发的主要有六大支柱公司;石川岛播磨重工、三菱电机、三菱重工、日产汽车、东芝、日本电气。 80年代中期,空间微重力环境的利用引起了人们普遍重视。NASDA利用TT-500火箭进行微重力实验(1980~1983年共进行6次实验,除两次回收失败外均获成功),获得了包括镍-碳化钛复合材料、硅-砷-碲非晶体形半导体材料、铅-锡-砷半导体化合  相似文献   

5.
美航宇局(NASA)将于1990年使用航天飞机实施第一次国际微重力实验(IM-L_1),实验采用日本工业技术院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研制的有机晶体生长装置,在重力只为地面万分之一的微重力环境里,制造新的超导材料等。IML 计划是 NASA 从日本及欧洲各国募集实验装置,将它们搭载在航天飞机上进行新材料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经费由 NAS—  相似文献   

6.
拟与美永久性空间站对接的日本舱(JEM)伸展式实验机构(DTB),经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方案论证比较后,现确定采用日产汽车公司的“张力绞合方式”。过去,除日产汽车公司外,三菱电机公司也参加对“DTB”的研究,它采用“全刚性桁架方式”。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对这两种方案作了  相似文献   

7.
宇宙开发委员会空间站部门的应用分会,选定了搭载在航天飞机上的国际微重力实验-2(IML-2)的实验项目,内定20项。选定日本使用7种实验装置进行11项实验;美航宇局(NASA)使用3种实验装置进行9项实验。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的课题如下: ·在微重力下前庭适应机理的研究(水栖生物饲养装置)——用金鱼的脑功能弄清空间眩晕病。·微重力对骨细胞的增生、分化功能的影响(细胞培养箱)——以遗传因子水准  相似文献   

8.
云帆 《国际太空》1997,(6):15-15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于1997年2月底至3月初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上进行了微生物收集实验,他们期望这。项实验能在4月上旬取得初步成果。该实验的目的是收集有用的数据,用于国际空间站中的“日本实验舱”(JEM)的研制。该实验取得全部成果至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这项“微生物研究实验”是由3所大学和日本工业安全与健康组织共同发起的,目的在于发现霉菌之类的微生物在微重力环境中的特性。重7kg的实验设备于1997年2月Ic日随俄罗斯联盟TM-25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实验设备包括一个大气取样器、微生物培养皿、粉尘…  相似文献   

9.
据日刊《东芝评论》1987年第8期报导,东芝公司为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研制出了日本实验舱用的长寿命、高可靠性(设计寿命为10年)的舱外机械手。这种高智能机械手将用来完成计划于1994年度分两次发射的日本实验舱的外部舱和补给舱的组装、支援加压舱内搭乘科学家完成各种科学实验、交换试验装置和试样等任务。日本东芝公司在研究该机械手的过程巾,吸收了产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以及航天飞机机器人的开发经验,充分考虑了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各种特殊要求,在具有多年机器人生产经验的小向工厂制造。  相似文献   

10.
太空实验—观测自由飞行器(SFU)自日本H—Ⅱ3号火箭在种子岛太空中心发射后,在轨道上进行了8个月的观测与实验。 1996年1月13日,日本宇宙事业开发团利用“奋进号”航天飞机将SFU收回,发现SFU表面总共留下了129个微小太空垃圾等物质撞击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琦琳 《国际太空》2014,(5):10-15
2012年底,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向内阁府提交了一份由日本空间政策委员会起草、名曰“日本航天防卫战略-我国防卫航天开发应有的理想状态”的报告,即“航天防卫战略”建议书。该建议书指出:日本应加快完善情报搜集卫星系统,尽快启动计划中的X频段防卫通信系统计划。在此基础上,要有计划地推动包括研制和发射早期预警卫星在内的快速响应系统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和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21日签订了卫星发射服务合同。长城公司根据合同将用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发射“韩国多用途2号”对地观测卫星(“阿里郎2号”)。这是长城公司首次为韩国提供卫星发射服务。 “韩国多用途2号”卫星是韩国宇宙航空研究院在政府的支持下开  相似文献   

13.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团长重通其山说:“21世纪将是空间站世纪,也将是航空空间飞机投入商用的时代”。他暗示日本总有一天将拥有自己的空间站、载人和运输飞船、一架航天飞机。他说:“日本应用美国的技术,发展自己独立的空间技术,将来就不再引进美国空间技术,到那时,日本才能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最近日本将家用电气工业的五“0”口号(即5个无)运用到空间工业中去,这五“0”为0故障、0贮藏(制造一颗发射一颗)、0损耗(入轨后就应发挥效益)、0文牍  相似文献   

14.
西德的OHB装置公司研制了使用气球进行廉价微重力实验的装置“MIKROBA2”。计划由气球搭载该实验装置,把落体吊到40~45公里高度后投放它,产生10~(-3)G的微重力,在此状态下持续约60秒。预定1988年开始运行。该项工作已在1986年5月由稍小一些的“MIKROBA 1”微重力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际投放试验。已确认可获得十分稳定的微重力状态。  相似文献   

15.
日本超导工业研究所研制成功一种磁性比现有常温超导氧化物大300倍左右的新型常温超导材料。经测定,每块新超导物质具有的悬浮力约为3000克,这是目前的世界上悬浮力最强的物质。 近年来,日本不仅用这种超导材料制造磁悬浮列车,还计划用超导磁悬浮列车来发射航天飞机,以取代用火箭发射航天飞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和航空空间实验室(NAL)透露说,“它们计划发展自己的可复用型带翼空间飞行器”。这项计划是在向日本宇宙活动委员会(SAC)递交的一份“审查一九八六财年日本空间事业开发计划”的报告中提出的。宇宙活动委员会将同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这项计划,并在今年八月做出是否把这项计划纳入一九八六财年预算申请的正式决定。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深入发展,利用通信卫星为飞机、舰船导航,实现空中和海上管制的研究计划已经在世界范围展开。日本运输省和邮政省早在1975年前后,对飞机和舰船的卫星通信和定位的构思进行了研究,并于1982年由宇宙开发委员会以移动体卫星通信为主体,决定在1987年发射ETS-V试验卫星。1983年电子导航研究所以改善海上航空管制以及支援舰船航行为目的,制定了利用ETS-V卫星支援导航的实验计划。自1987年11月开始实验,下面概要介绍航行支援使用的设备及实验情况。  相似文献   

18.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参加了美航宇局所实施的第1次国际微重力实验室(IML-1)计划,于1992年5月20日汇集了日本的空间实验结果(中间报告),其内容如下: 1.概要 IML-1任务是通过1992年1月22日发射1月31日返回地面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加以实施的。该任务是从美国、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和日本微重力科学与应用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日微重力科学讨论会于2002年9月3至6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中方和日方各有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双方各有3篇邀请报告,两个分会场的报告共64篇(双方各32篇).其中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研究方面的报告24篇,微重力材料科学和热物理性质研究方面报告23篇,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报告10篇,实验技术和设备研究报告6篇,微重力科学培训和技术方面1篇.除了报告近年来中日双方在微重力科学领域取得的新研究结果之外,中方报告了今年3月末4月初在“神舟3号”飞船上所进行的微重力科学实验的一些初步结果.日方报告了准备2005年升空的国际空间站日本  相似文献   

20.
据日本电气公司黑田隆二去年底发表的“日本主要空间开发计划”一文介绍,日本正在积极研制一颗可提供空间微重力环境,用于尖端技术产业开发、不载人、可回收的空间实验装置,即返回式卫星。这颗卫星将于1993年用宇宙科学研究所的M-3SⅡ火箭发射到高度为250公里的圆轨道上,工作约一周时间后按预定计划回收(回收舱重800公斤),在日本本土上实现软着路。西德参加了这颗星的部分研究工作。可回收有效载荷舱由热防护罩、观测仪器安装平台、各种有效载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