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陶锋  尹协远  童秉纲 《航空学报》1991,12(7):331-336
 文中将Chorin的涡方法、格子涡(VIC)方法和快速Fourier变换(FFT)相结合,发展了一套快速有效的求解高Re数下非定常N-S方程的算法(快速涡方法)。通过对二维圆柱突然起动问题的数值计算,得到流动分离及其演化过程(包括二次涡及二次涡对的生成);此外还得到回流区对称轴线上速度分布。这些结果与实验数据及其它数值解相比,是令人满意的。该程序对其它高Re数非定常流动问题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2.
纳秒等离子体激励控制翼型流动分离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纳秒介质阻挡放电(NSDBD)等离子体控制翼型流动分离的物理机理,采用已建立的NSDBD唯象学模型耦合非定常Navier-Stokes方程模拟纳秒等离子体对流场的作用。使用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URANS)和大涡模拟(LES)两种求解方法,研究纳秒等离子体激励对NACA0015翼型流动分离控制。结果表明:NSDBD等离子体激励促使边界层提前转捩,转捩对控制流动分离起重要作用;NSDBD激励开始时在翼型前缘形成展向涡,展向涡促使分离剪切层失稳并最终进入尾迹,展向涡贴近壁面运动,将外区的高能气流带入近壁区,使上翼面流场结构发生变化,然后翼型前缘流动提前转捩促使流动经过一个小层流分离泡后发生湍流再附,最终在上翼面形成稳定的附着流动。  相似文献   

3.
基于RANS/LES混合方法的分离流动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浩  袁先旭  毕林  华如豪  司芳芳  唐志共 《航空学报》2020,41(8):123642-123642
飞行器在大迎角、快速俯仰机动时,流场中含有大尺度、非定常的涡结构,传统雷诺平均Navier-Stokes (RANS)模型不能准确模拟流场结构,根据国际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需要采用混合RANS/大涡模拟(LES)模型来对复杂分离流动进行准确模拟。本文对基于分区混合与湍流尺度混合的双重RANS/LES混合计算模型进行发展与应用。通过典型简化模型的静、动态湍流大分离流动,测试和验证所采用的脱体涡模拟(DES)类方法,重点研究改进的延迟DES (IDDES)模型在动态问题应用中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并对所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和相应的计算软件的可靠性、鲁棒性以及精度进行了考核验证。典型算例包括超声速圆柱底部流动、跨声速方腔流动、NACA0015机翼深失速分离涡模拟等。计算表明:发展的IDDES类混合计算模型可有效解决对数层不匹配的问题;对于定态非定常分离流动,DES、DDES、IDDES等模型计算结果差别不大,随着流动的非定常特性增强,IDDES模型的优势逐渐显现;对于动态非定常分离流动,则需要采用IDDES类模型。  相似文献   

4.
突然起动圆柱的非定常绕流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分区方法定量模拟高Re数情况下突然起动圆柱的初期对称流动。绕圆柱的二维不可压流场可分为无粘区、附着粘性区和分离区。无粘区有解析解,用非定常层流边界层方程解附着粘性区,用离散涡方法处理随时间变化的分离区。试用了混合的Rankine和Lamb涡模型及二次离散涡。给出了Re=300、9500两个算例,基本符合有关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湍流角区三维分离流动中表面油流图画(油流显示)出现的差异和不同性质,综合采用表面油流流动显示、空间PIV实验以及数值模拟探究不同表面流动结构的性质、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与空间流动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较强分离情况下表面油流呈现的两条油流线均为三维分离线,即一次分离线(上游)与二次分离线(下游)。油流线是空间非定常流动的时均结果,空间非定常流动以四涡结构为主。一次分离线(上游)符合Lighthill的收拢渐进线三维分离模式,二次分离线(下游)则符合Maskell的包络线三维分离模式。由于较强的第一主涡和二次涡在近壁面产生强剪切,二次分离线体现出与一次分离线不同的狭窄而清晰的油迹堆积以及低剪切应力特征,因此二次分离线又可称为低剪切应力线。在低剪切应力线两侧是由第一主涡和二次涡引起的较高剪切应力区。  相似文献   

6.
振动鸭翼复杂流场测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鸭式布局飞机模型振动鸭翼对翼面涡流场的非定常干扰影响,进行了有无鸭翼、鸭翼不同偏角和不同振动频率,不同振动平均偏角及不同模型攻角下的主翼面涡流场静动态流动显示和翼面及立尾上压力分布测量。分析上述参数对主翼涡大小和强度、主翼涡位置和破散特性,压力分布特性的影响及其造成该现象的上下洗效应,涡系干扰和动态迟滞特性等复杂流动机理。  相似文献   

7.
朱海涛  李岩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6):1286-1295
采用高精度有限差分格式直接求解二维Navier-Stokes方程组,数值模拟V103平面压气机叶栅分离流动,数值结果表明:在瞬时流场中,吸力面后部发生流动分离,在分离区前端存在大尺度分离涡,分离涡下游是由二次涡和脱落涡交替形成的涡串,直至叶片尾缘,形成以脱落涡为主结构的尾迹;在时均流场中,吸力面后部存在短分离泡,分离区压力分布存在明显压力平台。与逆压力梯度下平板边界层分离流动相比,瞬时和时均流场结构相似;叶栅通道内无量纲涡脱落频率是前者的两倍。与文献计算结果对比表明:叶片表面压力分布除分离区外吻合很好;非定常计算所得分离区轴向长度比定常计算大41%。在分离区内三个二阶统计量均达到最大值,表明流场强非定常性集中在分离区。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端壁合成射流对高负荷涡轮叶栅中涡系结构和流动损失的影响,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激励参数下合成射流对Durham叶栅流动损失的控制效果以及涡系结构和流动损失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合成射流减小了前缘马蹄涡和通道涡的尺度,削弱了来自相邻叶片压力面的横向涡,略微增强了壁角涡,并间接削弱了壁面涡;在无量纲幅值和频率分别为0.073和1时,控制效果最佳,总压损失系数减小约为10.72%;从控制机理上讲,合成射流加强了主流和射流下游边界层的掺混,增加了边界层动量,从而削弱了马蹄涡;合成射流影响了叶片压力面的流动分离,改变了由于分离产生低能流体的位置和范围,从而削弱了横向涡。由于漩涡的削弱,流动损失也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Lagrange坐标系下的边界层方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静止流场中的线涡诱导的非定常边窠层流动,数值结果表明,随着边界层接近分离,确实出现了有限时间奇性。流动在驻定点附近很窄的区域内堆积,并在垂直壁面方向迅速增长,形成一脉冲似的突跃,基于此现象讨论了非定常分离的性质和三种分离模式,采用Lagrange方法能很好的说明有限时间奇性,便于精确地给出分离的定义和判据,而且物理意义非常清楚。Lag  相似文献   

10.
在圆柱绕流的非定常流动中,相应于旋涡的周期性脱落柱后的二次分离是周期性间断发生。二次涡的影响不能忽略。但对长时间流动的模拟还必须考虑尾涡的环量衰减。模拟Bluff Body流动有效的离散涡模型应包括二次分离及尾涡衰减两种机因。本文数值计算结果证明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1.
基于非结构动网格的非定常流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给出了基于非结构动网格的非定常流动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重点说明两种动态非结构网格方法的原理以及在非定常流模拟中的算法.一种是基于非结构网格的重叠网格方法,该方法结合了非结构网格方法和重叠网格方法的优点,以物面距为准则参数对网格节点进行分类,进而建立重叠网格的网格问插值关系,通过采用动态非结构重叠网格算法,可以处理多体间...  相似文献   

12.
非定常分离流动的Lagrange方法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Lagrange坐标系下的边界层方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静止流场中的线涡诱导的非定常边界层流动。数值结果表明,随着边界层接近分离,确实出现了有限时间奇性。流动在驻定点附近很窄的区域内堆积,并在垂直壁面方向迅速增长,形成一脉冲似的突跃。基于此现象讨论了非定常分离的性质和三种分离模式。采用Lagrange方法能很好地说明有限时间奇性,便干精确地给出分离的定义和判据,而且物理常清楚。Lagrange方法有着明显的解析和计算上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Numerical study of unsteady start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hypersonic inlet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The impulse and self start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mixed-compression hypersonic inlet designed at Mach number of 6.5 are studied by applying the unsteady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ethod. The full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re solved with the assumption of viscous perfect gas model, and the shear-stress transport (SST) k-x two-equation Reynolds averaged Navier- Stokes (RANS) model is used for turbulence model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ring impulse starting, the flow field is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 with different aerodynamic parameters by primary shock and upstream-facing shock. The separation bubble on the shoulder of ramp undergoes a generating, growing, swallowing and disappearing process in sequence. But a separation bubble at the entrance of inlet exists until the freestream velocity is accelerated to the starting Mach number during self starting. The mass flux distribution of flow field is non-uniform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hock and boundary layer, so that the mass flow rate at throat is unsteady during impulse starting. The duration of impulse starting process increases almost linearly with the decrease of freestream Mach number but rises abruptly when the freestream Mach number approaches the starting Mach number. The accelerating performance of booster almost has no influence on the self starting ability of hypersonic inlet.  相似文献   

14.
细长体简谐振动绕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椭圆锥细长体简谐振动非定常过程的流场特性。数值模拟的出发方程是可压缩流的全N-S方程,计算格式为TVD格式。数值模拟中,研究了细长简谐振动绕流的非定常流场特性,不同振动缩减频率和压缩性效应的影响,揭示了非定常流场的特性和流动机理。  相似文献   

15.
用数值方法求解三维非定常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计算了复杂弹体在相同马赫数、不同迎角下的流场和气动力特征,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证明本文采用的方法能够准确计算此类复杂流场;然后采用该方法模拟了弹体穿越正激波的非定常过程,得到了弹体周围流场及气动力特征随穿越过程的非定常变化,阻力特征穿越后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6.
唐登斌 《航空学报》1989,10(5):279-283
 近几年,国外对翼型快速上仰运动进行了许多实验和理论研究,最大迎角可达60°以上,目的是探索如何利用由此产生的非常大的非定常气动力(如战斗机的超机动飞行)。研究的重点放在“动力失速问题”上,这时,称之为“动力失速涡”的“前缘涡”早已形成并向下游推移。但是,至今动力失速的确切原因和过程仍未被很好地了解。  相似文献   

17.
二维机翼非定常气动力学反命题的变分理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非定常流动的反命题迄今在世界文献中尚属空白。本文首次对它进行探讨,就二维振荡机翼的非定常气动力学反命的适当提法及其数学模型作了较深的研究,利用变域变分工具成功地建立了相应的变分原理及广义变分原理,为非定常机翼设计及有限元解的应用提供完整周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吕志咏  贾志刚 《航空学报》1998,19(5):636-640
说明二维非定常与三维定常比拟准则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矛盾,进而说明用Lagrange方法揭示的二维非定常分离应该用染色线而不应用轨线来解释。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变步长方法实现非定常Navier-Stokes方程和刚体六自由度运动方程的耦合求解,并对美国ARL旋转弹试验模型的飞行轨迹进行了仿真。旋转弹自由飞行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作用,转速下降,气动力变化趋缓。因此轨迹仿真时先选取较小的时间步长,随着转速的下降逐渐增大步长,这样可以减少计算时间。刚体六自由度运动方程的数值求解采用变步长Adams预估校正法。将定步长和变步长两种方法应用于旋转弹实验模型轨迹仿真,并将计算得到的旋转弹空间位置、姿态角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方法能较精确地仿真旋转弹飞行轨迹。在相同初始步长条件下,变步长方法较定步长方法计算时间减半;在相同计算时间条件下,变步长方法较定步长方法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