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印度1979年6月由苏联发射的第一颗实验性地球观测卫星“巴斯卡拉-1”进入太阳同步轨道以后,尽管星上两台电视摄象机初期有些故障,也能勉强对地面拍照,但经地面指令在1980年2月后又恢复正常,到1980年8月星上观测仪器仍在正常工作。约一个月时间,卫星就向地面发送了整个印度的地面资源照片,尤其是图象质量已达到了迄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气象卫星所拍的照片水平。对森业、云量、积雪提供了有用的资料。星上另一台微波辐射计一直工作  相似文献   

2.
人造卫星的结构是卫星的基础,它就象一个建筑物的骨架,支托着星上的全部仪器和设备。建筑物的设计要尽量满足经济、实用、美观大方;人造卫星的结构设计要尽量做到质轻、可靠、便于操作。卫星的形状人造卫星是装在运载工具头部发射入轨的。由于容积有限,卫星的尺寸不可能做得太大。尽管如此,在这个有限的尺寸范围内,人造卫星仍然可以制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球形和接近于球形的多面体是初期人造卫星常用的外形。我们知道,对于同样一个体积而言,在各种形状中以球形的表面积为  相似文献   

3.
人造卫星的电磁相容性,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人造卫星中消除电磁干扰的问题。排除星上设备在整星工作时的相互干扰,也就是使卫星达到满意的电磁相容性,这是卫星综合测试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卫星研制中不断碰到过这些问题,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尚缺乏系统性和预见性的分析。电磁相容性是无线电和电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关论文可查阅《IEEE Transaction on 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等刊物。目前专门谈人造卫星的电磁相容性的文章尚不多见。为了推动对卫星总体设计中电磁干扰问题的研究,现根据《日本航空宇宙学会志》第27卷、第300期“人造卫星的电磁相容性”一文改写发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铱星闪光,是一个值得天文爱好者一观的人造天体现象。1997、1998年,美国铱星公司发射了几十颗用于手机全球通讯的人造卫星,这些人造卫星就叫铱星。它们在700多千米的高空飞行,从地面观看它们,都只是一些亮度5、6等的移动小点,一般情况下,裸眼(直接用肉眼而不经过望远镜)是不易看到它们的。然而,铱星都有三块表面极其光亮的铝天线,它们像镜子,能将阳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形成几千米宽的一条光带。光带扫过的地方,观测  相似文献   

5.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的诺阿-8(NOAA—8)气象卫星于1983年3月28日射入极地轨道。该卫星入轨后曾发生了一些故障,为此损耗了星上有限的姿控推进剂。1984年6月12日,NOAA-8卫星失去控制,原因是:星上振荡器工作不正常,发出了混乱的频率与定时信号。结果导致星上姿控系统失灵,使得卫星产生翻滚,并中止了向地面  相似文献   

6.
美国海洋卫星-A原定于5月17日发射。因在地面试验和测试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所以被迫推迟到6月26日发射。已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1、在热真空试验期间,发现星上综合孔径雷达的下行线路发送器工作不正常。经试验分析后,查明是由于一块陶瓷电路板在制作期间被损伤引起的。 2、由于海洋卫星的应答机和旅行者-1的接收机都是航宇局标准空间应答机的改型。而现已发现去年发射的旅行者-1的两台接收  相似文献   

7.
在空间恶劣环境下要求星载高稳晶振正常有效地工作,需要对其在空间辐照环境下的频率特性变化进行研究,利用地面辐照设备模拟空间辐照环境,通过不断增加辐照剂量,研究晶振相位噪声、短期频率稳定度、谐杂波以及输出功率等特性。  相似文献   

8.
从星上发下的由星图仪获得的数据信息中,既包含了星图仪正常扫描中扫到目标星引起的脉冲信息组,也包含了各种异常情况下得到的错误信息组。如何在地面上把正常的信息量整理出来,把错误的信息量删除,这就是数据信息的预处理工作。本文提出了用计算机来进行这种预处理的一种方法,并列出了程序框图。  相似文献   

9.
<正> 一、引言地面环境试验是保证人造卫星可靠性的重要一环.为了进行环境试验,不仅要化大量人力物力建立各种试验设备,而且试验费用也是相当可观的.据国外估计,一个卫星型号的试验费用约占整个研制费用的1/5~1/3(美国军方估计约30-50%,NASA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估计为5-15%,欧洲空间局估计约1/3).人造卫星在发射过程中所经受的噪声、振  相似文献   

10.
导航星-2于今年5月13日从范登堡发射成功,进入157×20165公里的大椭圆轨道。两天之后,星上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把它推进到一条圆轨道。再过几个星期后,星上的一台5磅推力器将把它移到最终的工作轨道上。 5月12日,正当运载导航星-2的宇宙神-F已竖立在发射架上待命发射时,发现已入轨的导航星-1的一台原子钟失灵了。后经地面  相似文献   

11.
<正> 8月5日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星上装有联邦德国三家用户的试验装置。卫星顺利入轨、星上仪器工作正常。联邦德国、瑞典、法国、美国的有关用户和公司的代表,现场观看了发射实况。8月13日下午,卫星按预定计划顺利、安全地返回地面,地面测控系统跟踪正常,卫星回收舱落点准确,舱内设备及搭载的中外实验仪器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轨服务卫星GNC系统的任务特性,设计了一套地面测试系统,经过相应模块扩展即可用于在轨服务技术支持.该系统已应用于某型号GNC系统的地面测试和在轨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良好.地面测试系统由动力学仿真器、星上产品模拟器、ATS测试系统、三维显示系统组成,该系统充分验证了星上软件算法逻辑和硬件电气接口.增加三维避障、图像显示分析等模块后,测试系统实时性更强,可视化程度更高,能适应卫星在轨服务等复杂工况.  相似文献   

13.
太阳峰年卫星(SMM)是1980年2月14日成功射入轨道的。经过10个月的正常工作,到了同年12月由于星上的姿控系统发生故障,使得卫星不能精确地对准太阳。后来,通过旋转卫星,从而获得了较低精度的指向。但卫星每六分钟要旋转一周。在这种状态下,星上的七种仪器的其中三种仍能够继续获得具有价值的数据。从1980年2月到1981年8月的十八个月中,SMM的有源共振辐射计辐射监测(ACRIM)实验探测到,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太阳能的总量恒定地减少百分之零  相似文献   

14.
在种类繁多的人造卫星中,有一种专门在外层空间监测地球风云变幻的卫星,那就是气象卫星。气象卫星可以在太空拍摄地表的地貌、云图、水汽等照片,经处理后发送到地面。气象部门根据卫星云图和其他气象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便可对未来天气的变化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5.
环境C卫星热系统设计与在轨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环境C卫星的自身特性, 采用以被动式热控制为主和主动热控制为辅的控制方式, 对环境C卫星进行热系统设计. 通过研究环境C卫星的热控设计原则、热设计状态及已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其在轨飞行温度数据进行了分析. 在轨飞行遥测结果表明, 环境C卫星热控系统方案合理, 工作稳定, 性能良好. 星上设备温度环境很好地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光纤通信的出现,向卫星通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保持卫星通信的竞争能力,下一代通信卫星将采用许多新技术,包括多波束天线、星上处理和星上切换等。主要业务的发展趋势是稀路由的点到多点通信以及多点到多点的电话、电视和数据通信。实现这些业务,卫星网络就要使用超小型孔径终端(VSAT),它应提供从每秒几千比特到1~2兆比特的各种信息速率,应具有可接受的传播延迟和终端费用,但目前的VSAT网络,由于卫星功率受限和网络中枢在地面,无法满足技术需要,必须发展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第五节在太空中回收和修理卫星人造卫星在几百千米高的太空中自动地工作,一旦发生故障,甚至仅仅是一个螺钉松了或一根焊线断了,由于无法修理而报废,眼睁睁地看着科技人员多年的心血和亿万元的资金付诸流水。如果能够派人上去修理,或者把它从太空中收回来,带回地面进行修理,更换部分零件,补充一些燃料,然后重新把它送入空间为人类服务,就可以大大节省费用。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了1年或2年以后,即使没有发生故障,到时候如果能派人上天或者回收下来,进行检查维护、更换设备、补充燃三名航天员同时出舱,捕获修理卫星料,那么,就可以延长卫星的使…  相似文献   

18.
印度第二颗资源卫星的运行情况印度第二颗地球资源卫星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由苏联代为发射。轨道参数是:近地点514公里、远地点557公里,倾角50.7度、周期95.2分。卫星发射重444公斤,星上观测仪器和第一颗基本相同,装有两台电视摄象机,但多装了两台微波辐射计。据莫斯科一月十四日塔斯社电讯称,星上观测仪器工作正常,并向印度地面站传输了几百张照片。所获得的照片和资料将为印度经济领域的发展给予极大好处。苏联在卫星运行半  相似文献   

19.
沈阳读者贾权印问:人造卫星是如何发射的? 四方帽博士:首先将人造卫星装在火箭的顶部,外面戴着圆锥形的防护罩,然后将装有卫星的运载火箭耸立在发射台上,全部准备工作完毕,按照“倒计数程序”进入最后预备阶段。随着地面控制中心的发射指令:“9、8、7、6、5、4、5、2、1,发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点火,运载火箭开始脱离发射架上升,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20.
人造地球卫星,是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研制和发射.无论在经济上、军事上,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运载火箭的可能,1965年8月,中央专委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确定:我国发展人造卫星的工作,采取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针;并确定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卫星本体和地面测控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卫星发射场由国防科委试验基地负责建设。这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即进入工程研制阶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