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2018年12月8日,由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研制提供全部动力的"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中国航天器的第五次奔月之旅。这一次,"嫦娥"四号探测器代表全人类,首次登陆探访月球背面。作为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为"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提供了全部动力系统,一级使用8台推力为75t的常规发动机,其中芯级4台、助推4台;二级采用1  相似文献   

2.
易林 《航天》2014,(1):F0002-F0002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怀抱“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关键一步,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3.
游本凤 《航天》2010,(4):4-4
在崎岖不平、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为月球车选择最佳落脚点,需要卫星上的激光测距装置精确扫描地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近日传出消息,自主研制的激光高度计已顺利交付我国探月工程,并装备“嫦娥二号”卫星,计划今年晚些时候随星升空。借助这只“激光眼”,“嫦娥二号”将为落月卫星“嫦娥三号”的候选着陆区精细制图,确定月球车释放位置。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2014,(1):4-7
2013年12月2日1点30分,一阵阵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传出,打破了月城西昌宁静的夜空。有中国航天“大力士”美誉的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托举着嫦娥三号探测器奔向太空。中国探月工程“落月”探测任务的大幕,时隔3年后再次激动人心地开启。火箭飞行约19分钟后,器箭分离,嫦娥三号被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火箭使命出色完成。随后,嫦娥三号成功展开太阳帆板,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中的探测器和运载火箭两大核心系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研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2014,(1):31-34
嫦娥成功奔月,几千年来的美丽神话,不再是梦想。嫦娥三号,无数航天科研人员为她日夜守候、为她翘首企盼,她,就是大家心中美丽的“三姑娘”。为了让美丽的“三姑娘”美丽健康,完美完成探月之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的科研工作者们,攻坚克难,实现了多项技术跨越,日以继夜地为她缝制“嫁衣”,并做好各项“体检”,让“三姑娘”不断成长、日臻完善,护送她启航。  相似文献   

6.
《航天》2010,(6):6-6
2013年,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华牌”月球车将乘坐“嫦娥三号”探月卫星“亲近”月球。目前,该月球车已制造完毕。在该月球车研制过程中,中国教育部以湖南大学为核心,以多个高校为支撑而成立的“深空探测中心”为此工程提供了不少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星际 《航天员》2009,(1):60-63
2008年,无疑是个航天大年,在这一年,印度所进行的探月活动是仅次于中国的神七出舱活动的大事件:2008年10月22日,也就是在中国“嫦娥一号”完成全月图的拍摄后,印度将一颗名为“月船一号”的探测器发射升空,随后在2008年11月14日晚,“月船一号”释放了一颗月球探测器成功撞击月球表面。  相似文献   

8.
杨蕾 《中国航天》2014,(1):10-12
“嫦娥”抱“玉兔”,九天再揽月,科技创新今日再续传奇。嫦娥三号任务不负众望地圆满完成。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一大步,更是航天科技创新的一大步。在嫦娥三号这项体系庞杂、意义重大的工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探测器和运载火箭两大核心关键系统抓总研制工作。6年来,集团公司的参研参试人员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用完美的成功证明:中国航天有实力、有信心依靠自主创新,开拓更远的深空探测疆域。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3,30(1):33-33
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悉,我国今年将实施16次航天发射,计划将“神舟十号”、“嫦娥三号”等20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其中,由该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将完成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应用飞行任务;“嫦娥三号”卫星将实现首次月球软着陆探测和自动巡视勘察。上述计划是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日前召开的2013年年度工作会上明确的。  相似文献   

10.
正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将于2018年12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将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18年8月15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活动首次公布了"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外观设计构型。截至目前,我国探月工程已完成"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试验任务。自2013年12月15日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到2016年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踏足寄托了中华民族多少情思的月球,实现了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任务的成功在为航天强国建设踏出重要一步的同时,也再次把我国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GNC)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谈及落月过程,"嫦娥"四号着陆器GNC系统主任设计师程铭说:"虽然攻关的过程艰苦卓绝,但看着美妙的落月过程,我们很自豪!"  相似文献   

12.
月球,素有人类探索深空的“前哨”之称。然而,在前往这个“前哨”的途中,却充满了艰辛和风险。据统计,在世界诸航天大国参与探月的历次飞行发射任务中,成功的概率不足50%,其中大部分是由动力系统故障所导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研制的动力系统,在历次太空角逐中展露锋芒,表现尤为出色。此次,六院依然扮演能量补给“大师”的角色,为嫦娥三号提供长三乙火箭的一、二级和助推级发动机,以及着陆器推进分系统的发动机。这些多种型号、功能各异、不同推力的发动机组成了强大的动力“联盟”,上演了一场动力大“接力”。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2月18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是"长征"三号A系列火箭的第95次发射,2018年的第13次发射,也是其第5次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此前,"长征"三号A系列运载火箭已成功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送入预定轨道,可以称得上是嫦娥奔月的"专属列车"。  相似文献   

14.
陈龙 《中国航天》2013,(12):8-8
12月2日1点30分,一阵阵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传出,打破了月城西昌宁静的夜空。有中国航天“大力士”美誉的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托举着嫦娥三号探测器奔向太空。中国探月工程“落月”探测任务的大幕,时隔三年后再次激动人心地开启。  相似文献   

15.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研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将实现对月球的环绕探测。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是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开端,在我国航天史上将成为继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与近地卫星相比,嫦娥一号卫星面临更复杂的控制过程和环境,因此,嫦娥一号卫星必须突破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实现既定的任务目标。文章介绍了嫦娥一号卫星的任务目标、主要技术方案和研制过程;概要性地说明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文雁  王晓晨 《航天》2013,(11):21-22
嫦娥二号由月球卫星,到成为我国首颗与地球同一辈的兄弟,围绕太阳飞行的人造小行星不是意外。嫦娥二号创造“中国高度”的脚步,就是持续进行技术创新跨越的脚步,是系统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和有准备的创新,铺就了嫦娥二号创造辉煌之旅。系统集成创新 嫦娥二号卫星在利用了嫦娥一号卫星大部分设备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新技术,按既定任务新要求,系统总体完成了顶层设计;按运行轨道及其相应环境,热控分系统重新设计;新增技术试验分系统包含了所有新技术验证设备(即工程载荷设备);为深化科学探测,有效载荷设备或新研或大改;  相似文献   

17.
杭添仁 《航天员》2014,(6):40-43
2014年10月24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嫦娥”5号试验器成功发射升空,大家都亲切叫它“小飞”。其主要目的是突破和掌握探月航天器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为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提供技术支持。11月1日,“小飞”的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三期首次再人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实现了“准时发射、精确入轨,可靠飞行、精准回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索阿娣 《中国航天》2010,(10):48-49
<正>在2010年的航天发射中,嫦娥二号任务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宇航发射之一。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将继续进行绕月探测任务,并承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12月8日凌晨,人类航天器首次月球背面"登陆"之旅开启。2时23分,中国"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上太空。随后,器箭成功分离,"嫦娥"四号成功进入近地点约200km、远地点约4.2×105km的地月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20.
易林 《航天》2009,(9):10-13
继载人航天、嫦娥工程之后,在不久的将来,首个中国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将在更遥远的火星上空出现,中国将展开自己的火星探测活动。2009年10月,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搭载在俄罗斯“火卫一土壤”探测器上,由联盟号火箭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