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人类对地球上的生命进行了长期而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人类已经走出地球。人类的信息已经跨越太阳系进入宇宙深处,而外星生物或者其信息进入地球的可能性也正在被人类关注和解读。有关的研究被不同学者命名为外星生物学、空间生物学、太空生物学、天体生物学、宇宙生物学、外星胚种学等等,这表明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学研究范围确实有必要重新界定。但上述生物学新学科的命名,笔者认为都不够准确。有鉴于此,笔者建议生物学的总称采用宇宙时空生物学,其主要分支学科包括地球生物学、地外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分布学和生命星际迁徙学。  相似文献   

2.
人在宇宙间     
人在宇宙间●伍光明人类所代表的地球文明,对于宇宙有何特定的意义?人类目前尚无法洞悉。然而,作为地球生物史上最伟大的杰作,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仍发展着的环节,人类生命进程的轨迹与地球生态、缔造地球生态的天体,以及拥纳生命的宇宙,毋庸置疑地存在着本质意义上...  相似文献   

3.
不少人提出,既然飞碟可能来自外星,那么为什么它们不与人类接触?据专家们分析,大体有如下原因:1.地球人把飞碟的到访视为入侵,往往以袭击与进攻来接待他们。2.根据互不干涉的宇宙准则行事。3.他们的使命仅限于监视与考察地球。4.与人类的生理结构不同,不能...  相似文献   

4.
1999年4月15日将成为天文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在这一天宣布,他们第一个发现太阳系以外的一颗恒星,有多个行星围绕其运转。这是人类首次获得直接证据,证明太阳系在宇宙不是“孤家寡人”。参与此次研究的黛布拉·费希尔说:此次发现表明,银河系2000亿颗恒星中可能有不少会有多颗行星。曾几何时,人类把地球封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其他天体都在绕着地球转。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发现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于是提出太阳中心说。但现在一般人都知道,太阳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好汉”阿凡提…  相似文献   

5.
寻找新地球     
在大家眼中看来,现在的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地球。但是过不了多久,可能会出现一个新地球,接着又出现一个。人类用了数千年的时间来研究地球,又用了几个世纪去探索与地球相邻的行星,直到现在,每星期都有新的世界被发现。迄今为止,天文学家确定的围绕其他太阳系旋转的行星已经有370余颗。许多人感到好奇,  相似文献   

6.
正大约100年以来,地球人一直向太空发射无线电信号。要是地球附近有人在听,他们肯定知道我们的方位。受此启发,一篇新发的论文评估了无线电信号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危险,得出的结论是无线电技术对人类来说利大于弊。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有漏洞的地球?(或者)暴露的地球?我们向宇宙"呼喊"已经很久了。电视节目、手机对话、卫星传输、军事和民用以及天文雷达把不同强度、不同频率  相似文献   

7.
来自宇宙的“外星人”的威胁,是人类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恐惧心理的反映。在地球人类目前所处的空间和时间(假定“时间”在它的意义上存在)的坐标范围之内,并没有发现任何这种威胁的有效证据。我以为,人类目前在这两个坐标上所探知的“距离”已经足够长,可以使我们至少是得出以下判断:如果外星人存在,那么:①要么他们处于我们地球人的同一时空范围内,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是我们的朋友。因为,他们与我们相距足够遥远(空间属性),在可以展望的时间范围内(时间属性),他们与我们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各自的资源就对方来说,…  相似文献   

8.
康旻 《飞碟探索》2013,(11):59-59
在一件事情值得好好思考:宇宙真的很大。在我们的银河系里,恒星数量有4000亿,在可观测宇宙里,有1700亿个星系。多数恒星都有行星,许多行星上含有资源丰富的矿物,要是位于宜居区中.就有液态水存在。可以说,创造生命的条件无所不在。但是,外星人到底在哪里?再转念思考:宇宙已经有138亿年的历史,人类则打从20万年前开始在舞台上现,我们存在的时间只占整个宇宙历史的0.01%。在数量这么庞大的外星世界中,其他智能物种应该早就有机会出现,并且早该向整个银河系强力宣传他们的存在。如果有智能物种曾发展出星际交通工具,不用几千万年,他们就应该可以完全攻占我们银河系。  相似文献   

9.
人类从古代以来就已经开始努力认识宇宙。古希腊人是最早利用科学方法计算来解释宇宙现象的民族,他们以惊人的准确度绘制出了宇宙星图和测量出了地球的形状。随着时间的进展,人们逐渐开始利用特殊仪器了解太阳、月亮和行星等,如早期人们借助于复杂的天文望远镜观察银河系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0.
正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名字来自于人类伟大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1571-1630),他总结的开普勒三大定律成为人类认识天体和宇宙的基础,这也成为后来的艾萨克·牛顿(1643-1727)总结出影响人类深远的万有引力定律重要启蒙。所有的人类文明和历史都孕育在地球表面薄薄的土壤层上,光线围绕地球转一圈只需要0.13秒,但宇宙的可探测半径已经超过了465亿光年。人类不禁想问,在宇宙中我们真的是孤独的么?  相似文献   

11.
正地球上的生命是如此孤独,他们迫切地希望在宇宙中找到自己的同类,这是人类探索火星的根本出发点。人类在地球上的命运是如此脆弱,我们有必要在灭顶之灾来临前找到一个避难所,火星成为理所当然的第一选择,这也是深空探测的使命和责任。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先后发射  相似文献   

12.
地球犹如一粒微尘,在深邃无垠的宇宙空间默默无闻地向前运行。然而,它的运转却又是有条不紊的,这是因为地球跟其他天体一样,稳定地置于宇宙网络的一个特定网节之上。宇宙中的天体之间既互相吸引,又受离心力的作用互相保持一定的距离,纪律严格地在自己的曲线轨道上运行。这一切使得整个宇宙成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破不了的有机网络。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已经运行几十亿年了,由于地球只是太空中的一个普通天体,所以在宇宙空间它的地位并不特别优越。 地球在自己轨道上的运行活像一艘宇宙飞船,全部人类和整个动植物都是它的“…  相似文献   

13.
地球之外是否存在文明世界?除了地球上的人类,宇宙中的其他星体上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许多科学家推测,在宇宙的其他星体上是有生命的,为了验证这些推测,各国科学家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工作,不少国家还为此建立了一些官方的和民间的团体。  相似文献   

14.
庾晋  子荫 《飞碟探索》2002,(6):32-34
随着太空探索日渐深入,太空的神秘感已经逐渐消失。或许会有一天,人类往返于天上人间,甚至干脆离开越来越拥挤的地球将不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梦幻。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了一些观点,其中之一便是人类将移民太空。在未来的第四次浪潮中,人类开始越来越认真地考虑迁到宇宙其他星球上去,并在那些星球上繁衍生息。人类的紧迫任务(1)替地球减负。196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杰拉德·奥尼尔认为,地球已经到了承受人类发展的极限。要永久性地解决生态、资源、人口等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太空中建造太空城,…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地球生物的不断进化和地质时代的更替,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也遭受了诸多毁灭性的灾难。有史以来所记载的数次全球性洪灾,无疑是人类所遭受的最大灾难之一,而且,这种灾难大都与宇宙活动有关。有记载的最早一次洪灾发生在公元前120世纪...  相似文献   

16.
绚丽的星炼     
在晴朗宁静的夜晚,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仰望繁星密布的天空时,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宇宙中究竟还有没有地外生命存在?  2000年8月4日,一个国际天文小组发现了一颗围绕波江座恒星运转的行星,这是人类直接观测到的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它的体积比木星还大,主要由气体组成,距地球10.5亿光年。科学家们说,这颗星可能并不适宜生命生存,但他们认为在离波江座更近的地方,极有可能存在一颗更稳定的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在这颗行星上,完全可能有生物特别是高等生物的存在。  对地球人来说,寻找地外生命已经是个再不能古…  相似文献   

17.
在宇宙中建造永久性的人类居住地,是人类21世纪最诱人的科学探索主题之一。 197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奥尼尔博士出版了《宇宙移民岛》一书,描绘了宇宙城的建设方案。奥尼尔博士设想,在地球和月球引力所及的范围内,大约距地球38.4万千米的地方建设人类的第二故乡——巨大的宇宙移民岛。这宇宙岛在太空中以一定速度旋转,产生向心力模拟地球的重力,岛内培植土壤,加上入射的阳光,  相似文献   

18.
谢懿 《太空探索》2012,(4):47-49
登陆小行星很可能是人类下一个最激动的创举:在“小王子”号宇宙飞船上,三名勇敢的航天员正在准备踏上一个新的星球。他们是第一批旅行到距离地球如此遥远的地方的人类,此时的地球已经缩成了他们身后的一个蓝色暗点。  相似文献   

19.
彻悟宇宙的灵光宋爱军人类,在经过了几千万年的演变后,成为了地球上迥然独立的一类。他们孤独,内无沾亲带故的同类,外无沟通交流的知音;他们困惑,始不知来之何方,终不知身之所归;他们脆弱,时而对自然顶礼膜拜,时而对环境横征暴敛。于是,寻觅、感悟、怀疑、反省...  相似文献   

20.
在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着文明社会的生灵?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越来越趋于肯定。而美国的什克罗夫斯基和卡尔·萨根教授几乎做出了十分“狂妄”的回答。他们认为,宇宙文明社会的历史在时间尺度上应该从出现无线电天文学和开始掌握宇宙航行算起。按照这样的Et历,地球这个文明社会的历史只有几十年时间,还处于十分低级的阶段。但是在宇宙中,处于高级阶段的文明社会至少有100万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