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沥青基碳/碳复合材料的弯曲破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基碳 /碳复合材料试件的弯曲试验表明 ,其弯曲断裂特征与材料密度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分析讨论了沥青基碳 /碳复合材料的弯曲破坏特征及其过程机理  相似文献   

2.
为了得到具有优良的分散性和导电性的碳气凝胶,研究了碳气凝胶的硝酸氧化改性温度对碳气凝胶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FTIR、XPS、Zeta电位、XRD和N2等温吸附-脱附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硝酸氧化改善分散性的机理在于对碳气凝胶表面的含氧官能团数量的改变,而且氧化温度越高,含氧官能团的数量就越多,碳气凝胶的分散性就越好;与此相反,较低温度的氧化处理有利于保持碳气凝胶的导电性(40℃,87.7%),而高温氧化由于易使碳气凝胶的微孔迅速增多从而导致其电导率急剧下降(100℃,2.5%)。  相似文献   

3.
碳/碳复合材料吸油和去油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航空十号液压油(YH-10)为介质研究了碳/碳复合材料的吸油和去油特性,提出了其吸油机理,确定了吸油和去油过程中试环内油含量与时间关系的拟合方程。通过实验表明,在室温下碳/碳复合材料在浸油开始阶段随着时间的延长吸油率迅速上升,随后增加缓慢,最后趋于饱和并不再变化,饱和吸油率为4%左右。在去油过程中,碳/碳复合材料残油率受温度、时间和加热方式控制,而温度和加热方式是主导因素。在一定温度下,材料残油率随时间基本呈线性降低。当温度由100℃提高到150℃,残油率减小不大,而在200℃时残油率大幅度降低。200℃以上的温度是去除其油液的合适温度。微波炉加热较烘箱保温具有更好的去油效果。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碳/碳复合材料浸油和去油后的微观组织。  相似文献   

4.
碳-碳和石墨等碳基材料具有重量轻,高温(1200—1800℃)机械性能好,抗热震等优点,但当温度高于480℃时,这些材料在空气中会很快发生氧化,所以必须涂覆抗氧化涂层。大多数抗氧化涂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制得,因此,为了得到抗氧化的碳化硅表面层,必须有专门的沉积设备。  相似文献   

5.
碳泡沫     
碳泡沫美国加州的Ultramet公司研制出一种新颖的碳泡沫材料,其潜在用途包括隔热、重返大气层飞行器的保护、高温滤器以及诸如热交换器以及点火器等发动机部件。这种轻质泡沫可以浸渍以金属或陶瓷材料以优化强度、刚度,透气率、导热率等特性。(陈)(读者服务卡...  相似文献   

6.
邵荣宽 《航空学报》2001,22(2):190-192
通过小单管燃烧试验,证实了燃油中适量的硫及硫化物对镍基高温合金碳蚀的抑制作用,并根据碳蚀机理和催化剂中毒原理,探讨了硫及硫化物对镍基高温合金碳蚀的抑制机理。为了防止镍基合金的碳腐蚀 ,提出了控制燃油中总硫含量和改进结构设计及合理选材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碳/碳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碳/碳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导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了碳/碳复合材料的导热机理介于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之间,既有声子导热,又有电子导热。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碳/碳复合材料石墨化程度的增大,晶体微观结构渐趋完整,石墨片层的有序度增加,材料的导热性能增强。对于高密度的碳/碳复合材料,因为晶粒间联通状态良好,热传导载体运动的路径畅通,所以导热系数高。碳纤维及围绕纤维生长的热解碳是热传导的有效通道,所以沿纤维增强方向的导热系数高。  相似文献   

8.
本成果在树脂合成时引入苯基苯酚,提高了碳含量及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整个树脂体系的残碳率。为了有效控制树脂质量,根据分子极性、反应机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高残碳酚醛树脂作了组成分析,大分子量组成含量随聚合度变化。热重分析表明:该树脂热解温度较高,其残碳率在700℃下大于75%,其热解表观活化能远高于普通酚醛树脂,耐热性能极为优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细编穿刺碳/碳复合材料超高温氧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细编穿刺碳/碳复合材料高达3000℃下的氧化与烧蚀。根据XPS,SEM和XRD对烧蚀产物的微观分析建立了相应的非平衡烧蚀模型,提出了碳氧化的微观机理,探讨了扩散控制和反应动力控制对C/C复合材料氧化与烧蚀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宇航公司与美国空军合作正在大力研制供再入应用的新型碳-碳复合材料,其特点是用树脂作为碳-碳复合材料的基本原材料,探索不用沥青高压工艺生产高级碳-碳复合材料的可能。 七十年代中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采用三向细编和高压浸渍碳化沥青工艺研制成高级碳-碳复合材料,美国空军接着就与通用电气公司  相似文献   

11.
吴锁春  冯建勋 《航空学报》1992,13(8):412-417
 从炉气的非平衡角度,研究了常用渗剂的热分解特性,炉气各组分与碳势间相互关系等。试验表明:碳势和甲烷含量间有密切的线性关系,甲烷作为控制参数是可行的,而且乙酸乙酯最好采用甲烷参数控制。当以甲醇和乙酸乙酯为渗剂,甲烷参数自动控制时,碳势的控制精度及重现性均可达到较高水平,其碳势控制精度小于±0.03%。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电子扫描电镜 (SEM)研究了混杂碳 /碳复合材料的组分微结构形态、内部微缺陷产生的原因以及随温度升高的演化规律 ,结合超高温拉伸试件断口的形貌分析 ,揭示了超高温条件下混杂碳 /碳复合材料的断裂机理。在温度和载荷载的作用下 ,基体内的孔洞和微裂纹逐渐融合、扩展、长大 ,纤维 /基体界面结合减弱、脱开 ,形成大的裂纹并沿着纤维 /基体界面迅速扩展 ,使得材料的性能退化 ,最终在某薄弱截面破坏  相似文献   

13.
碳/碳复合材料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一)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综述了碳/碳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力学性能与军事应用,包括碳/碳复合材料织物结构设计与编织、致密化技术、力学性能研究、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等内容,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碳/碳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力学性能与军事应用,包括碳/碳复合材料织物结构设计与编织,致密化技术,力学性能研究,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等内容,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碳-碳复合材料是指用碳纤维或其织物作增强剂,以沉积碳或浸渍碳作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碳-碳材料的性能与它的微观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揭示材料微观结构组成的常用方法有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偏光显微镜观察可以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概貌,也可以利用偏光下晶体的光学特性(消光现象)看到不同晶相的组成。但是,一般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较小(1500倍以下),有些结构  相似文献   

16.
多向碳/碳复合材料是以多向织物为增强剂,沥青碳、树脂碳、沉积碳为基体复合而成的材料。三向正交结构是多向结构的最简单形式。这种材料的强度极限、断裂应变、烧蚀性能和整体破坏性能比石墨和二向碳/碳材料都高,因此美国首先将其用作MK-12A导弹的端头材料。细编穿刺结构是三向正交结构的改型,和三向正交结构相比细编穿刺结构具有更小的烧蚀量和更好的烧蚀外形,另外通过穿刺过程加入一定的粒子组分从而提高了抗侵蚀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碳/碳复合材料作为高温结构材料的高温持久性能,本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了T300碳纤维增强热解碳的单向碳/碳复合材料,并用特殊设计的设备测定了该材料在2000℃、2100℃高温下的断裂寿命,结果高于室温。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单向碳/碳的高温疲劳特性,从疲劳损伤力学出发,提出了考虑温度、氧化速率的碳/碳复合材料剩余刚度、剩余强度模型,并开展了碳/碳复合材料[0]16单向板试验件在室温、有涂层700℃和无涂层700℃的拉/拉疲劳试验和剩余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向碳/碳复合材料的剩余刚度曲线呈倒"S"形,材料的刚度退化存在三个阶段;单向碳/碳复合材料在室温和有抗氧化涂层700℃的疲劳加载初期和末期存在刚度突降,中期的刚度无明显退化;单向碳/碳复合材料在室温的疲劳刚度退化小于10%,而有抗氧化涂层单向碳/碳复合材料700℃的刚度退化超过30%;无抗氧化涂层单向碳/碳复合材料在疲劳中期存在明显刚度退化,末期无刚度突降。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复合材料高温剩余刚度、剩余强度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单向碳/碳复合材料在室温和700℃的剩余刚度、剩余强度变化。  相似文献   

19.
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刹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广来 《航空学报》1993,14(12):645-648
论述了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的刹车特性。在不同的能量、刹车压力、使用环境条件下的全尺寸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试验结果表明,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刹车性能随刹车能量、刹车压力的提高,环境湿度的增大而衰减。碳刹车盘的静摩擦系数比钢刹车低得多(接近50%),随着刹车盘温度的升高,其静摩擦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20.
尽管碳刹车具有耐久性好、重量轻等特点,但同时也面临着易腐蚀等问题,因此碳刹车制造商也在努力开发抗氧化保护系统以解决相关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