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基于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认为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确实减轻了农民的看病负担,同时对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改善农民就医环境有很大帮助。但是,作为新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筹资渠道不明确、资金规模有限、受益比例设置过低、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差等问题,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可持续运营。因此,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制建设,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及补偿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依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从农民公共服务的需求重点、农民对乡村卫生院(室或所)的满意度、农民对新农合的评价、农民如何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试图弄清农民对如何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看法和意见,以便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旨在改善中国农民医疗问题的社会政策。农民参与机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参与范围是农民参与机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农民具有广阔的参与空间,可以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和政策监督四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为部分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农民参合积极性还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适应工作需要;新农合基金筹资成本大,补偿标准不尽合理,补偿能力有限;医疗监管难度系数较大;立法滞后,政策不过硬;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等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与完善,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扩大筹资渠道,建立长效机制;改善与外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和管理制度;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提高管理效率;加快相关立法,确保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政策的稳定性;加强新农合人力资源建设,重视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等等.  相似文献   

5.
结合河南省基层大量实践与创新,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作为新型城镇化组成部分的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基本定位、基本方法、基本模式、基本成效、基本问题和基本结论,系统回答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得出结论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节约集约土地资源作用显著,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作用显著,对城镇体系管理创新作用显著,对中国城乡统筹发展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加大了强农惠农力度,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举措。但随着人口老年化和通货膨胀的加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面临严重“效率”不足问题。如何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运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是目前诚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优化投资组合、明确投资决策主体、逐步引入谨慎人监管模式、确定基金收益率下限、拓展基金源头以及完善基金监督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究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区是在用地矛盾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的,建设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突出矛盾难以回避.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在中原经济区“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视角下加以观察和审视,从而搞清其理论逻辑和演进路径,破解实践中的矛盾和难题.加强协调、注重统筹、尊重规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的进一步弱化,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面临挑战,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是一项重大的惠民政策,"新农保"制度既有创新的亮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新农保"这一惠农政策持续健康运行,实现农民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9.
当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与现代农业高效园区建设基本处于各自为政、分散发展阶段.文章在调研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观点:(1)“三区”融合是科学的发展思路;(2)“三区”融合将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3)“三区”融合的实质就是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工与优化组合,将打造“农民居住在新社区,工业生产在集聚区,农业生产在高效园区”的全新经济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农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应对这一状况国家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制度.新农保制度从2009年试点以来,取得了不少成就,但随着全面试点的展开,新农保基金短缺现象日趋明显.如何拓宽新农保基金来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基金筹集环节、基金运营环节和基金支付环节分别探讨了如何拓宽新农保基金来源渠道.基金来源渠道的拓宽对新农保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农村社区是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探索形成的一种新的空间行政单元.文章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研究的背景,回顾了社区规划相关理论的发展演化,以新乡卫辉市孙杏村新型社区规划为例,总结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点,认为农村社区规划有利于避免农村无序建房和重复投资等浪费现象,节约土地,共享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梳理战后日本乡村演变的历程,剖析日本经济急速增长中地方农村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意识形态、文化等方面对中小城镇传统文化的冲击。归纳日本经济增长给日本农村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日本乡村建设中的问题,总结日本在乡村演变中的问题解决方式。在政策措施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探索,以推动我国新型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着农民获取信息资源有限、文化信息严重匮乏、获取信息途径单一和信息利用率低等问题,文章分析了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两个重要因素,即信息资源的内容和信息服务模式,指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应注意科普性,要提供具有指导性、预测性的高价值信息,要体现全面性和及时性,要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农村信息服务模式要有独特性,包括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信息检查与浏览服务,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咨询与交流服务,开展专题跟踪服务,提供各种形式农村文化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社区是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平台。居民住所空间方位的转换和人口集聚体的形成给传统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了巨大挑战。加快实现新型社区管理由传统的村落监控型管理向城镇社区居民服务型管理转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即要以“两委”班子重构为抓手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推动土地制度、集体资产、城乡管理体制等“村改居”背后的制度性因素变革,深入广泛地宣传引导居民转变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生产方式,提高居民素质。  相似文献   

15.
<正>经济危机之后,全球MRO市场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为了降低维修成本,一些大型航空公司更倾向于一次拿出更多的工作量,通过与MRO企业建立伙伴式合作关系,使双方受益。面对这样的市场情况,MRO企业只有建立广泛的产品能力,全面的机队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从农民行为假设检验、农民家庭金融需求特征、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评价与比较、农民加入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意愿与动机、农民对合作社内部信用风险的态度及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试图弄清农民对如何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看法和意见,以便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促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航空运输业受益于我国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目前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的航空货运也是依托于快速、高效的飞机作为承载工具,将人们每天需求的各式各样商品(例如海鲜、水果、药品等)等  相似文献   

18.
局方运营商     
欧洲的新持续适航管理机构(CAMO)资质要求促进了MRO数据管理系统的发展.使提供相关服务的供应商受益。  相似文献   

19.
论农民金融权益的法律保障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农民的金融权益是推进新农村发展的关键,构造农民金融权利是保护农民金融利益的基础.给予农民正当的金融权利,制定保护农民金融权利的法律制度,能够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正义.在制度层面上,应该从农村金融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农民贷款抵押担保制度、农业保险制度以及非正规金融制度来寻求农民金融权益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0.
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DEMATEL法,从不同层面选择6类共16个因素进行培养新型农民的影响因素辨识,并对识别出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国民待遇、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投资机制、培训内容等方面,分析探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机制及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