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雷达隐身技术概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外形设计、吸波材料、对消、干扰和微波传播指示技术五个方面对雷达隐身技术的实现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利用外形设计技术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积的方法和存在的缺点;吸波材料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研制新机理吸波材料,并介绍了几种新型雷达吸波材料。最后对利用干扰技术、对消技术和微波传播指示技术实现雷达隐身的方法和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指出要有效地实现目标雷达隐身,需综合运用各种隐身方法。  相似文献   

2.
隐身飞机的巨大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反隐身雷达技术的研制与开发,现代雷达在研制上皆将反隐身探测功能作为其主要性能之一。本文主要阐述国外若干典型的具有反隐身功能的雷达型号与技术。这些型号与技术皆属于美国、俄罗斯及法国正在装备或研制开发的反隐身雷达,反映出当今反隐身的技术水平及21世纪初反隐身雷达发展的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3.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首先讨论了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的技术途径,介绍了隐身技术在飞机、导弹和舰艇上的应用现状,然后讨论了雷达反隐身和红外反隐身的技术途径,概述了反隐身的应用现状,最后对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飞行器的等离子体隐身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等离子体雷达隐身的机理 ,并对太空和大气层内飞行器利用等离子体进行雷达隐身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飞行器隐身技术发展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雷达隐身、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状况 ,系统综述了国内外雷达吸波材料和红外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探索了仿生学隐身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微波传播技术等新兴的隐身机理和高分子隐身材料、纳米隐身材料、手征材料、智能隐身材料等新型隐身材料 ,同时对隐身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王自荣 《上海航天》2001,18(4):34-37
从材料的角度分析了激光隐身和雷达隐身各自需要的条件 ,对激光与雷达复合隐身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利用激光隐身涂料对雷达波的透明性 ,将其涂覆于具有雷达隐身的目标上 ,可以实现激光与雷达的复合隐身 ,并对激光隐身涂料与雷达吸波涂料的相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复杂电磁环境背景下,研究了组网雷达基于粒子滤波算法对隐身目标的跟踪滤波问题,建立了雷达观测方程和隐身目标的多基地雷达截面积模型,分析了基于U PF的组网雷达目标跟踪滤波算法。利用计算机仿真验证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网雷达利用粒子滤波技术跟踪隐身目标的有效性,并对几种跟踪算法的效率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孟新强 《上海航天》1999,16(6):38-41
雷达吸波材料(RAM) 技术是隐身技术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并且在隐身武器,尤其是隐身飞行器系统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雷达吸波材料吸波的基本原理,然后以隐身导弹薄型弹翼的低雷达散射截面(RCS) 设计为例,探讨了涂覆型雷达吸波材料涂覆方案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最后给出一部分隐身飞行器薄型翼面低RCS设计的样例。  相似文献   

9.
反辐射导引头二维超分辨测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反辐射雷达导引头,较宽的波束导致多个目标辐射信号进入导引头接收系统,所以必须提高其多源测向和多目标分辨能力.为此,提出采用超分辨测向技术来估计多个辐射源的到达角,并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首先,给出反辐射导引头超分辨测向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MUSIC算法进行到达角估计,并对影响MUSIC算法估计精度的因素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随着隐身技术在现代武器装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预警探测系统反隐身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雷达空域反隐身的基本原理,以雷达接收信噪比改善因子、雷达作用距离增大程度和雷达发现概率增大程度为指标,对雷达空域反隐身的效能进行了分析。雷达从隐身飞机的侧翼进行探测能够有效增大隐身飞机的雷达散射截面积,从而较好地实现反隐身目的。  相似文献   

11.
超分辨率图像复原的目的在于复原截止频率之外的信息,以使图像获得更多的细节和信息。基于互有位移序列图像进行的超分辨率复原,除了利用物体的先验信息和单幅图像的信息之外,还充分利用了不同图像之间的补充信息,因此其超分辨率复原能力高于利用单帧图像的复原法。这项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遥感、高清晰电视和医学成像等多个领域。通过对超分辨率复原技术理论基础的阐述,指出基于序列图像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的合理性,并介绍对互有位移图像序列的获取方法:亚像元动态成像系统、光学系统和利用压电陶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提高红外成像空间分辨率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红外焦平面器件的像元尺寸和光学系统衍射效应的影响 ,红外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大大低于可见光成像系统。本文介绍了目前几种主要的提高红外成像空间分辨率的可能方法 :微扫描技术、光瞳滤波器及基于解析延拓理论的超分辨率图像重构技术 ,并对这些方法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射频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RFI) 对L波段综合孔径辐射计遥感数据造成了严重污染,降低了产品质量。RFI检测定位是处理RFI的关键步骤。传统的基于亮温图像的定位算法受到仪器角分辨率的限制,无法有效分离相邻的RFI。为了实现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基于子空间分解技术的多信号分类(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 MUSIC)算法被提出。然而,当亮温图像的信噪比较低时,背景和噪声对子空间分解的准确性影响较大,进而降低了MUSIC算法的定位性能。文章通过结合亮温图像和子空间分解两种方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融合改进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在亮温图像域中消除背景场景、增强目标射频干扰,2次提高了图像信噪比,在频域中,利用子空间分解和MUSIC算法实现超分辨率和高精度定位。通过对土壤湿度和海洋盐度(soil moisture and ocean salinity, SMOS)卫星数据进行实验和仿真验证,证明了文章提出的方法在低信噪比情况下优于传统的MUSIC算法和基于亮温的定位算法。此外,在对多个弱RFI源的定位上,该方法的定位精度也优于基于点源波纹的弱RFI检测定位算法。  相似文献   

14.
提高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的分辨率对自动目标识别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改进了一种基于lk范数正则化方法,并用于SAR图像超分辨。该方法通过合理开发利用符合SAR成像工程背景的先验知识,构造附加约束,把图像超分辨问题规划为形式简单的带约束优化问题。仿真和实测数据计算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SAR图像的超分辨处理方法对于提高图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雷达成像的目标属性散射模型,利用信号原子分解办法得到了SAR成像的最优信号原子,提出了利用基追踪方法估计模型参数的SAR图像超分辨处理方法。该方法利用了稀疏性先验信息,理论上比传统的匹配追踪方法具有更优越的性能。仿真算例和MSTAR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这种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超分辨性能。  相似文献   

16.
超模式斜采样成像技术通过将两排探测器阵列倾斜成像提高相机空间分辨率。由于不满足香农采样定理.图像中出现混叠。为了降低混叠对遥感图像超分辨复原的影响,文章提出了一种结合最佳倒易晶胞的超分辨复原方法。该方法根据超模式斜采样频域对偶网格建立相应的混叠模型.通过权重函数衡量噪声和混叠在频谱中的分布,得到噪声、混叠最小最佳倒易晶胞;并基于Huber—MRF(Markov Random Field)图像先验模型建立了耦合最佳倒易晶胞的MAP(Maximuma Posterior)超分辨复原模型。实验表明,该方法降低了超模式斜采样成像中混叠对复原的影响,获得了良好的超分辨复原效果。  相似文献   

17.
倪伟  王正明  汪雄良 《宇航学报》2007,28(2):465-469
提出了一种新的SAR超分辨成像方法。在SAR图像相位历史域点散射模型的基础上,利用SAR图像目标稀疏的性质,构造子像素级的紧致字典,并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匹配追踪迭代算法来估计模型参数,从而生成更大尺度的相位历史数据,对得到的相位历史域数据成像即得到了更高分辨率的SAR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超分辨性能,同时所需时问比基追踪方法缩短4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宋晓东  张大鹏  孙静 《上海航天》2014,31(2):13-18,25
根据某导引头玫瑰扫描的原理与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现有导引头硬件架构提升红外玫瑰线扫描亚图像分辨率的方法。利用瞬时视场间的相互覆盖关系,通过集合去交(ADI)算法有效去除冗余信息,确立目标更精确的位置,综合运用多帧亚图像数据积累与补充,实现对红外玫瑰扫描亚图像数据的超分辨率处理。研究表明:该算法能提高目标的识别精度,便于有效区分视场中的多个目标,利于增强导引头目标识别精度和抗红外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19.
将无运动部件变焦技术引入空间光学相机的设计中,能够在不干扰卫星平台工况的情况下使空间相机在通过目标区域上空时获取蕴含有目标不同层次信息的图像,从而为后续的识别、判读甚至超分辨率重建提供依据。无运动部件变焦的关键在于:基于光学杠杆效应的光学设计和可以产生较大尺度曲率变化的变曲率反射镜。目前已设计出一种无运动部件变焦原型光学系统,其中变曲率反射镜的有效口径不超过100mm,初始曲率半径为1740mm,且具备曲率增减双向变形能力。文章针对上述指标,设计了变曲率反射镜,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利用具有高韧性、高抗拉断性以及高极限许用应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制了反射镜,通过与13点高精度压电驱动器的集成,最终实现了变曲率镜的研制。试验结果表明,该球面变曲率镜可以实现1705~1760mm的曲率半径变化,对应的中心形变量接近23μm,优于国外同等规模器件所能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现代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雷达干扰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雷达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宽带数字阵列技术的干扰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实现中的某些关键技术,并探讨了这种技术的可能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