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国际宇航科学院的地球观测小卫星研讨会,阐述了当前小卫星发展的3个特点,即各国竞相发展,小卫星有“遍地形花”之势;对小卫星在地球观测以及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需求迫切;重视和加强地球观测有效载荷、小型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欧空局2000年后的地球观测战略于1995年10月18-20日欧空局理事会议上顺利通过,该战略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地球探测”和“地球观察”,前者用于研究和了解地球而后者则用于专门的地球观察。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工程》2010,(1):40-40
据美国太空新闻网近日报道,2009年12月18日欧洲航天局(ESA)签署协议,为3颗地球观测卫星、阿里安-5火箭新型上面级以及有翼太空飞机验证模型投资总计7.2亿美元。其中一项最主要的合同是关于3颗“哨兵”(Sentinel)地球观测卫星的合同,该项目由欧洲航天局和欧盟27国联合确立,是全球环境与安全监视项目(GMES)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自从1960年美国的“泰罗斯”1卫星在轨道上获取了第一批地球的影像图片以来,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已发射了130多颗气象卫星,它们每天昼夜不停地向地球发回全球各个地区的图像照片和气象资料。用卫星来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已经成为现今气象观测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气象事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气象卫星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层,居高临下,观测区域宽广,观测的频次高,对地球进行大范围的动态观测是它的特点。一颗极轨气象卫星每天能获取全球的气象资料两次,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30分钟就能获得地球近 1/ 4面积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2006,(12):45-45
日本M-5固体火箭9月23日在内之浦航天中心发射了“太阳”B(又称“日出”)卫星以及“北海道工业大学星”(HITSAT)1和“太阳帆子有效载荷卫星”(SSSat)2两颗微小卫星。“太阳”B重870公斤,由三菱电气公司制造,将用于测量太阳磁场,以更好地认识影响地球的剧烈的太阳活动。星上载有与美、英联合研制的光学、红外和紫外望远镜各一台,能对太阳磁场进行迄今最近距离的观测。它将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3年,其中3/4的时间处于阳光直接照射之下。  相似文献   

6.
l·试验卫星“罗希尼”RSD一22·地球观测卫星“巴斯卡拉~2”3.设在卡纳塔邦哈桑地区的印度 卫星总控制站4·移动式通信地面站印度卫星及地面设施  相似文献   

7.
晓昊 《中国航天》2007,(1):30-33,37
太阳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但这个脾气有些暴躁的火球也经常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威胁。为了摸清它的脾气,了解太阳磁场中蕴藏的能量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对最剧烈的太阳活动——耀斑进行研究,以期最终实现“空间天气”预报,2006年10月25日,美国用德尔它2火箭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对孪生太阳观测卫星“日地关系观测台”(STEREO)。来自5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了这一项目。  相似文献   

8.
《航天》2011,(12):4-4
莫斯科时间11月4日14时,中国志愿者王跃和来自其他国家的5名同伴结束长达520天的往返火星与地球模拟试验,走出模拟飞船“返回地球”。至此,由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志愿者共同参与的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飞行试验——“火星500”获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9.
欧空局2000年后的地球观测战略已于1995年10月18—20日在欧空局理事会议上顺利通过,该战略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地球探测”和“地球观察”,前者用于研究和了解地球;而后者则用于专门的地球观察。  相似文献   

10.
"地球观测系统"又添两颗重要卫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次推迟,“地球观测系统”(EOS)中的两颗重要卫星——“云星”和“卡利普索”(CALIPSO,全称为“云-气溶胶激光雷达与红外探路者卫星观测”)终于在4月28日由德尔它2火箭发射升空。它们可对地球的云层和浮质进行新型的三维观测,用以了解全球云层怎样影响地球大气和全球变暖,获得有关云层全球分布和演化的新知识,回答云和浮质如何形成、发展并影响水资源供应、气候、天气和空气质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航天器工程》2008,17(6):148-148
2008年10月1日,一枚俄罗斯“第聂伯”火箭从俄罗斯南部的Yasny发射场升空,将泰国地球观测卫星系统(THEOS)卫星成功送入轨道,卫星最终将机动到822km的太阳同步轨道。THEOS卫星重715kg,主要为地球科学应用和灾害监视应用提供中等分辨率图像。  相似文献   

12.
1972年美国发射了地球资源探测卫星陆地卫星1。以后又发射了几颗这种卫星,这些卫星获得了地球资源的重要数据。日本也感到非常需要地球观测卫星,于是在1975年初,以科学技术厅为主开始对地球观测卫星进行调研工作。接着日本科学技术厅制定了一项自行研制和发射5颗地球观测卫星的计划,包括3颗海洋观测卫星和2颗陆地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   

13.
张智慧 《航天》2012,(6):30-32
国际空间站作为近地轨道空间唯一在轨运行的大型综合实验平台,部署了许多先进的对地观测和遥感设备。使用手持或自动装置,航天员可以灵活开展对地观测活动,尤其是在监测突发自然灾害时,较无人飞行器而言,更具灵活性。作为一个“全球观测与监测站”,国际空间站在收集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及自然灾害信息,推动探究和解决地球环境问题以及推动全球对地观测活动的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忠 《中国航天》1994,(5):45-45
俄罗斯的资源地球观测卫星俄罗斯从70年代就开始在流星气象卫星的基础上研究探测地球资源并进行生态环境监测的地球观测卫星——资源一O系列卫星。“O”的含义是卫星所获取的遥感数据可通过高速无线电信道实时、准实时地传输给地面站。俄罗斯的流星和资源卫星系统主要...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工程》2008,17(6):149-149
2008年10月15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宣布,日本首颗温室气体观测技术卫星——“呼吸”将于今冬发射。卫星取名乃有关注地球“呼吸”之意,其主要任务是观测可导致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及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水客 《航天员》2009,(3):56-57
双星升空,“将颠覆对宇宙的认识” 格林尼治时间2009年5月14日13时12分(北京时间14日21时12分)。欧洲“阿丽亚娜5-ECA”火箭搭载双星: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及普朗克巡天者,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两颗探测卫星,将被送上距地球约150万千米,也就是比月球距离远3倍的第二“拉格朗日点”附近的深空轨道,成为围绕太阳旋转的航天器,以背对太阳和地球的姿势,对宇宙进行持续观测。  相似文献   

17.
《航天器工程》2010,(5):28-28
据“美国之音”新闻网站2010年7月29日报道,日本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在催促政府推动一项价值20亿美元的月球探索计划,内容包括将在未来5年内把轮式机器人送往月球,并在2020年以前在月球建立一个无人太空站。这种轮式机器人将使用太阳电池阵和观测装置,能够收集地质样本。这些样本将会搭乘火箭送返地球。机器人的工作区域定位于月球南极的基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2013,(12):51-51
正在飞往木星的NASA“朱诺”探测器10月9日从地球附近飞过,以借助地球引力来提高飞行速度。此次飞越与地球的最近距离为558公里。耗资11亿美元的“朱诺”探测器是2011年8月由宇宙神5火箭发射的。由于运载能力的限制,该火箭无法把“朱诺”送上直接飞往木星的路线。  相似文献   

19.
由于哈萨克斯坦突然取消对第一级火箭落在其境内的许可,泰国首颗地球资源卫星“泰国地球观测卫星”(THEOS)采用俄“第聂伯”1火箭进行的发射再次推迟。按计划,俄“第聂伯”1火箭拟于8月6日在俄东南部亚斯内发射场将该卫星送人太阳同步轨道。但俄方8月5日晚通告泰方,称哈方在落区问题上突然变卦,拒绝让火箭一级落入其领土。当时所有相关系统已就位,火箭已加注完毕。去年底,该卫星的发射就曾遭遇过类似情况。  相似文献   

20.
《航天员》2009,(1):8-9
日本2009年1月23日用一枚H2A火箭将世界首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呼吸”号发射升空。卫星将用高精度的传感器观测地球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本次发射中还有7颗由日本大学和民间企业等研制的小型卫星“搭便车”升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