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亚太航天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澳大利亚的一家国际航天发射服务公司,在圣地亚哥、莫斯科和圣诞岛设有办公机构。它由几个分公司组成,其中包括亚太航天发射有限公司,位于悉尼和圣诞岛,负责设计、建设并运营圣诞岛航天发射设施;亚太航天中心美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2.
周威 《中国航天》2006,(4):16-19
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业务与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和其它相关工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曾就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对我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影响做过粗浅的分析,从全球政治大环境探讨了我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历史和发展方向。那么,从航天保险市场这一局部环境来看,我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业务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在此,笔者想以亲历的一些项目为节点,分析航天保险市场对我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影响。众所周知,在通信卫星项目中,卫星的制造、发射和保险是项目的三大支出。卫星和火箭工业的发展已有较长历史,而航天保险市场与其它市场相比却仍很年轻。航天保险市场最早出现于40年前,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漫长的市场起步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快速发展的市场繁荣阶段以及90年代后期到今天的市场衰退阶段。  相似文献   

3.
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的焊接工艺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平 《上海航天》1996,(5):45-48
介绍了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某些焊接工艺研究和应用的情况,主要是大型铝材制件的对接焊和电子束焊在某些航天产品和民用产品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航天发射市场上,欧美和俄罗斯的发射商依靠其先进的卫星制造能力、运载火箭制造技术、发射场设施、灵活的融资和保险方式,结成战略联盟,垄断了世界发射市场。中国航天发射服务业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国际市场,对世界航天发射市场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曾经占到8%到10%的  相似文献   

5.
柳念芦 《中国航天》1997,(12):37-37
世界航天发射中心:计划中的约克角国际航天港柳念芦约克角国际航天港的拟建计划是为了适应国际商业发射的需要而提出来的。1986年9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的支持下,委托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昆士兰用于建造发射场的技术可行性,并...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06,(6):44-44
国际航天安全促进协会(IAASS)一个工作组正在研究把国际民航组织的管理权限扩展到民用航天发射领域,并将在明年5月提交相关报告。太空旅游的兴起、空间探测器可能采用放射性电源以及商业卫星发射业的发展使航天局和工业界高官们相信,发射管理工作应在国际层面上进行。工作组将形成一份使国际民航组织涉足航天领域的路线图。不过。工作组成员警告说.这项工作会遇到很大阻力。国际上的政治意愿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7.
软木作为运载火箭隔热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红 《上海航天》1996,(5):54-56
为使作为隔热材料的软木在航天产品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对软木的隔热性能和其他性能进行较系统地研究,并与运载火箭的某隔热涂层进行了比较。比较后认为,软木的隔热性能、耐低温性和工艺性等均优于某型隔热涂层。  相似文献   

8.
继承航天发射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应用现代质量管理理论,系统研究了航天发射质量管理的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  相似文献   

9.
1990年 4月 7日 ,中国首次实施对外商业发射服务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获得成功 ,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休斯公司称赞这次发射是在此之前发射的31颗休斯制造的卫星中 ,入轨精度最高的一次。对外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不仅可以为本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 ,而且也是发展和增进国际航天科技交流的良好机会 ,对于促进本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以及以法国为主的欧洲空间局等少数国家和航天机构有能力提供商业发射服务。发射能力获美…  相似文献   

10.
陈杰 《中国航天》2006,(2):25-26
2005年,全球共进行了55次航天发射活动,发射的有效载荷数量为76个。在55次航天发射中,进行了17次商业发射,将18颗大型商业通信卫星送人地球同步轨道;进行了13次军事发射,有17颗军事卫星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11.
地空导弹共架发射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空袭使用多种兵器进行全方位、饱和型攻击,为了与之进行有效对抗,不同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需要进行联合作战,其中将不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采用共架发射,进行联合作战,除了能够拦截多目标,提升防空导弹武器抗饱和攻击性能外,还能提高武器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本文通过对某型号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大小弹共架发射控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车载防空导弹(甲型导弹)与单兵肩扛防空导弹(乙型导弹)共架发射的思想,并对这两种导弹武器系统采用共架发射的关键技术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的情况简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现在报刊上有关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情况报道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1970~1998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情况的汇总表。  相似文献   

13.
针对航天发射的特点,将智能决策和空间信息处理技术运用于航天发射飞行的安 全判决中,建立发射场及其飞行航区的基础地理数据库和基础信息数据库。分析飞行过程中 瞬时落点区域的地理属性,实现火箭飞行过程中安全管道、预示落点、飞行参数和飞行轨迹 等在数字地图上的实时显示,实时监控火箭的飞行状态。在决策中提出了“目标-规则基-特 征状态体”的领域知识表示模型,为火箭飞行的安全提供实时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航路规划的反舰导弹发射顺序和间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反舰导弹实际战术使用中,为提高突防概率,主要是采取数量饱和攻击的样式,且要求多枚导弹同时到达目标.目前某些反舰导弹具有航路规划功能,只要合理确定导弹的发射顺序和间隔,可以实现同时到达.本文从2条典型反舰导弹的航路入手,建立了简化的航路规划模型,对不同攻击角的航路航程飞行时间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直接攻击导弹的航程飞行时间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到了齐射多枚反舰导弹时进行航路规划的攻击差角、发射顺序和间隔等的具体结果,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使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故障模式分析的运载火箭发射决策系统推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运载火箭诊断推理的精确定位和快速诊断决策的实时性要求,建立了分布式诊断系统的系统结构,实现诊断任务的分配与协调;通过面向故障的反向推理和深度推理方法,完成故障的精确定位;在精确推理的同时,结合故障分级诊断的推理策略,对推理的精度和实时性进行综合处理。为基于故障模式分析的运载火箭发射决策系统的建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郜治  罗振群 《宇航学报》1997,18(1):86-91
本文对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中的燃气流周期性振荡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实验测量,对装置产生的响应特性也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在规律上有定性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战及时响应空间计划及其技术发展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作战及时响应空间(ORS)计划是为战术应用而建立的,目的是发展低成本、灵活性的快速响应能力,也就是说,把各军种的战术卫星和近空间系统(及时响应有效载荷)与航天发射系统及航天发射场四个系统作为一个ORS整体或一个综合系统。美国目前正在逐步完善其ORS系统,并全面推进。简要讲述了ORS的作战原理及特点,分析了当前的ORS的几个计划,提出了2025年ORS计划的技术预测。  相似文献   

18.
Like the other great space powers of the 21st century, Europe has its own means of accessing space: Ariane, which has guaranteed its independence in the launching of civil and military satellites for almost 30 years and has won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highly competitive commercial market. This market provides the Ariane system with the production volume indispensable for its reliability, which also benefits institutional launches. Europe's commercial market share will be even larger if the launch system is flexible and adaptable to the diversity of demand. Probable future technological changes make flexibility more necessary still. Two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will be key: a large enough payload capacity and the injection of satellites into energetic orbits, including final geostationary orbit. But carrying out such missions will only be possible if a new generation upper stage is used. The November 2008 ESA ministerial meeting opted to wait until 2011 to decide whether this is necessary, making it doubtful whether Arianespace will be able to maintain leadership in the commercial market. The authors urge a rethink of this position.  相似文献   

19.
《Acta Astronautica》2008,62(11-12):1076-1084
Over the past fifteen years, major U.S. initiativ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launch vehicles have been remarkably unsuccessful. The list is long: NLI, SLI, and X-33, not to mention several cancelled programs aimed at high speed airplanes (NASP, HSCT) which would share some similar technological problems.The economic aspects of these programs are equally as important to their success as are the technical aspects. In fact, by largely ignoring economic realities in the decisions to undertake these programs and in subsequent management decisions, space agencies (and their commercial partners) have inadvertently contributed to the eventual demise of these efforts.The transportation revolution that was envisaged by the promises of these programs has never occurred. Access to space is still very expensive; reliability of launch vehicles has remained constant over the years; and market demand has been relatively low, volatile and slow to develop.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context of the industry (launching overcapacity, etc.) has also worked against the investment in new vehicles in the U.S. Today, unless there are unforeseen technical breakthroughs, orbital space access is likely to continue as it has been with high costs and market stagnation.Space exploration will require significant launching capabilities. The details of the future needs are not yet well defined. But, the question of the launch costs, the overall demand for vehicles, and the size and type of role that NASA will play in the overall launch market is likely to influence the industry. This paper will emphasize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 from past launch programs, analyze the issues behind the demand for launches, and project the challenges that NASA will face as only one new customer in a very complex market situation. It will be important for NASA to make launch vehicle decisions based as much on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as it does on solving new technical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迷了飞行器回收技术在新型号研制中的应用情况,介绍了战略和战术武器及助推器具体的应用事例,说明飞行器回收技术在型号研制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