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星图显示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胡宜宁  巩岩 《宇航学报》2008,29(3):849-853
为了对星敏感器进行功能和性能方面的测试,需要使用星模拟器,为其提供任一时刻、任一惯性坐标系下指向的模拟星图。星敏感器较短的积分时间特性,要求星模拟器具有较短的采样周期,为此,采取了分区检索导航星的设计方案。首先,根据星图视场,由各颗星的赤经、赤纬数据,对天球进行分区,并计算出给定的光轴所在的分区。然后,根据光轴分区位置,找出邻近的3×3个子区。最后,在这9个子区中,查找出视场内的星。同时,实现了星图的静态与动态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利用该算法,可使星模拟器实现指标:星图视场为17.5°×13.1°;模拟星等为 2.0 ~7.0等星;采样周期控制在毫秒级。基本满足动态星模拟器的大视场、宽星等范围、短采样周期等要求。
  相似文献   

2.
翟坤  杨涤  陈新龙  卫洪涛 《宇航学报》2007,28(6):1628-1631
仿真验证是设计控制器的重要一环。设计的用户星天线指向控制系统的半物理仿真试验系统是由天线样机及其驱动器、xPC实时仿真平台、图像处理计算机和中继卫星模拟器组成。中继卫星模拟器是试验系统的关键,基于用户星对中继卫星的跟踪规律,设计中继卫星模拟器。试验结果说明该试验系统有助于工程设计用户星天线指向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卫星在轨故障诊断问题,提出了一种故障地面诊断方法,并进行了诊断系统设计。在诊断方法中,建立了卫星各系统耦合的整星模拟器,利用卫星遥测与模拟器预测值形成残差,滤除遥测信息中已知的动态规律部分,缩小故障诊断阈值,提高故障检测的准确性,最后运用信号分析或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残差实现诊断。诊断系统由遥测接口程序、整星模拟器、残差诊断程序、诊断调度程序、相关数据库和配套工具构成。从系统结构设计和算法的参数化设计两方面,分析了卫星故障地面诊断系统设计,并用建成的系统样机进行了验证。系统样机运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和系统设计思路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星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的原则,提出了一种远摄型光学系统结构,最后给出了合格的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5.
小型动态星模拟器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了以液晶光阀为核心器件的小型动态星模拟器方案,采用光学拼接方法克服了其小型、动态的难点,并通过原理性试验加以验证,最后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的空间信息获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空间军事行动及联合作战的基础和关键前提,空间信息获取离不开先进的无线电技术.在软件无线电(SDR)与认知无线电(CR)的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二者的功能结构和工作特点,讨论了基于这两种通信技术的软件星和认知星概念,以及以软件星或认知星为有效载荷平台的空间信息获取技术,并对其功能特点与应用价值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蒋明  喻明艳  王进祥  李葆华 《宇航学报》2007,28(4):1020-1024
在星图识别领域三角形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星对角距很小的情况下,其识别率严重降低。字符匹配算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它无法识别由于相机在拍摄瞬问的平移和旋转而产生位移的星图。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星图识别算法,该算法在生成导航星数据库时以一些一定范围内的亮星为中心,把整个天球分为很多个四方形区域,然后根据被拍摄星图的特点从这些四方形区域内选取子区域参与星图识别。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但继承了字符匹配算法的优点,而且对星图位移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星敏感器图像处理系统的并行流水线操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天文导航和航天测控领域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星敏感器的动态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详细分析了星敏感器CCD处理模块输出信号的时序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CD和DSP并行流水线的处理机制以提高星图处理的效率,并利用CPLD和DSP的HOLD方式实现了CCD和DSP的并行流水线操作。通过星光模拟器的静态测试表明:利用该处理机制能实现每秒10帧的处理速度。只要合理地安排好行场有效期和消隐期的时间,会进一步提高姿态捕获的速度。  相似文献   

9.
用户星对中继卫星的跟踪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孙小松  杨涤  杨旭  翟坤 《宇航学报》2004,25(1):41-45
根据中继卫星系统中用户星跟踪中继卫星的要求,定义了用户星天线坐标系,推导出了用户星天线对中继卫星的跟踪规律。通过该跟踪规律可以推出用户星天线跟踪中继卫星的跟踪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同时,在给定系统一定初始条件的情况下,利用该跟踪规律分别推出了用户星最大跟踪角度和角速度与用户星轨道高度和用户星轨道倾角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STK(Satellite Tool Kit)对该跟踪规律进行了间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面向星敏感器的星模式识别算法.首先扼要介绍了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所有面向星敏感器的星模式识别算法和星图预处理,然后详细论述了本文提出的基于旋转和比例不变点特征松弛匹配算法的一种新的面向星敏感器的星模式识别算法.在第三部分通过仿真试验检验了新算法的性能.初步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星模式识别算法性能优良,具有实用价值.最后讨论了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