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C++语言的多态性实现了在FDTD计算中单轴各向异性完全匹配层(UPML)吸收边界与吸收边界内部计算区域的统一建模。首先构造基类一Yee元胞类及其继承类来分别封装UPML内部介质和UPML的电磁特性;然后分别创建基于以上两个类的对象数组来给UPML及其内部计算区域开辟计算空间;再构造基类类型的指针数组,并用以上数组的地址赋值;最后,所有的计算在指针数组空间完成。该方法避免了UPML与其内部计算区域间的数据传递,简化了编程。数值实验验证了UPML的吸收效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直升机的RCS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CS(Radar Cross Section)是反映目标雷达散射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把雷达目标除质心平动之外的转动,小幅振动和其它高阶运动统称为微动。主要研究旋翼转动情况下的直升机RCS计算。通过对直升机模型进行可视化计算即一种将目标建模与散射特性计算合为一体的交互式计算,使用图形算法(GRECO)和三维造型软件UG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传统的RCS计算方法相比具有实时性好,效率高的优点,计算出直升机主体的RCS,再通过其加入调制的方法,计算得到直升机在旋翼转动条件下的RCS。最后给出了微动直升机的在具体入射情况下的单站RCS值。  相似文献   

3.
非合作目标动态RCS仿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崇  徐振海  肖顺平 《航空学报》2014,35(5):1374-1384
针对非合作目标难以开展动态测量的问题,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提出了一种非合作目标动态雷达散射截面(RCS)仿真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测量背景下典型飞行航路模型,然后计算雷达视线在机体坐标系上的时变姿态角。根据姿态角开展电磁计算,获得F-117A隐身攻击机在侧站平飞、背站拉起、对站俯冲、侧站盘旋4种航路下的动态RCS数据。着重分析了动、静态RCS特性在起伏目标检测性能评估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静态RCS特性难以反映目标运动时真实的雷达特性,利用静态数据描述目标特性可能导致错误结论,而文中方法获取的动态RCS数据可以提高结论的完整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复杂目标高频区 RCS 的实时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一种在安装图形加速卡的高性能微机上实时计算复杂目标高频区雷达散射截面(RCS)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了“图形电磁计算(GRECO)”的新技术。目标用G2Catmul-om(C-R)几何样条模拟,由图形加速卡硬件完成遮挡、消隐运算,运用Phong光照模型着色渲染目标可见表面,应用物理光学(PO)、等效电流法(MEC)、物理绕射理论(PTD)及阻抗边界条件(IBC)等方法计算目标高频区雷达散射截面(RCS).  相似文献   

5.
电大尺寸散射体的RCS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加有效的求解电大目标散射计算问题,在避免谐振区效应情况下获得复杂目标的隐身雷达散射截面(RCS)特性,引用混合场积分方程(CFIE),在快速算法的求解迭代过程中采用共轭梯度算法(CG)的收敛技术,能够稳定的求解电大尺寸的RCS。计算和分析了金属球双站RCS和金属立方体双站RCS,并和精确计算、相关参考文献进行了比较,证明了方法的正确性,计算结果稳定,在工程实际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型通用进气道类复杂腔体结构电磁散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应富  李建周  许家栋  段洪 《航空学报》2009,30(9):1740-1744
 利用Unigraphics(UG)内部基于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的建模技术,采用UG二次开发,实现了在任意腔体中射线路径准确追踪,寻迹效率较高。提出一种射线追踪的新方法,解决了传统弹跳射线法(SBR)确定射线路径困难、精度不高和效率较低的问题。在此新方法基础之上开发了可以计算任意形状进气道类复杂电大腔体及角形结构雷达散射截面(RCS)的计算软件,实现了腔体建模与RCS计算的无缝集成,不用对腔体进行网格剖分,计算精度和效率都较高,使用方便,通用性好,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使用该软件计算了圆形直腔、二面角和S形进气道的RCS,结果与其他方法吻合良好,具有比较好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7.
高超  巢增明  袁晓峰  白杨 《航空学报》2016,37(3):749-760
雷达散射截面(RCS)测试是隐身技术和目标特性研究的基础。无论是研究物体的电磁散射特性还是研制具有突防能力的隐身武器系统,RCS测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RCS测试可以验证电磁散射计算的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对部分飞行器目标进行电磁散射理论计算非常困难,而通过测试可以直观地获得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数据,从而避开复杂的电磁仿真计算。与外场、紧缩场RCS测试方法相比,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的RCS近场测试方法在飞行器目标的散射特性测试方面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介绍了飞行器RCS测试评估方法,综述了国内外RCS近场测试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工程应用实例,分析展望了飞行器RCS近场测试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姜浩  昂海松 《飞机设计》2010,30(6):1-10
以F-35战斗机为研究目标,对目标体进行三维外形重建,并对重建后的模型进行气动及隐身特性的计算和分析,首先采用了基于飞机三视图进行轮廓线提取来重建F-35全机理论外形的方法,引入了基于草图跟踪的CATIA三视图的标定,大大地提高了模型重建的精度。其次采用非结构网格对F-35的计算区域进行网格划分,采用EULER方程完成了F-35在亚声速、跨声速及超声速等飞行条件下的流场计算,分析了不同状态下的升力、阻力和大迎角气动特性。最后利用曲面像素法对F-35全机高频雷达目标特性进行了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IGS数据转换格式的隐身计算网格生成方法,比较了不同俯仰角及方位角下的RCS特性曲线,分析了对RCS影响比较大的部件。  相似文献   

9.
飞行器目标频率响应散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战合  黄沛霖  武哲 《航空学报》2009,30(4):643-648
为研究飞行器目标散射频率响应特性和隐身、反隐身原理,对两种飞行器平板缩比模型进行了系列测试和计算研究,推导和验证了简单目标(金属球)的频率响应特性在飞行器目标上的适用性,并推广到如飞行器复杂散射体的分析。提出了划分瑞利区、谐振区、高频区的新方法,指出飞行器具有隐身能力极限的概念;研究了目标多频散射的极化特性,发现频率降低时,水平极化下全向雷达散射截面(RCS)均值逐渐增大,垂直极化时减小。得到了两种飞行器目标处于瑞利区、谐振区时依靠外形隐身所能达到的RCS极限值。结果分析表明,在瑞利区和谐振区,目前的外形隐身措施存在不能超越的极限,在这两个区域的雷达隐身需结合外形和材料隐身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为估算运载火箭的RCS(Radar Cross Section,雷达散射截面积),采用部件分解法对运载火箭进行电磁散射几何建模,根据飞行过程中运载火箭和雷达的几何关系建立雷达照射目标视线角的计算模型,并运用高频散射理论提出运载火箭RCS的仿真计算方法;最后,对运载火箭的静态RCS和动态RCS进行仿真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对运载火箭电磁散射几何建模合理可行,提出的火箭RCS计算方法可以满足工程应用需要.采用该方法仅修改几何建模中的模型结构和部分尺寸参数即可方便计算不同型号运载火箭的RCS特性,可以为航天测控雷达系统设计和布站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有源对消隐身要求的系统延时短、反应速度快、信号参数测量和对消波幅相控制精度高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基于相控阵技术、数字射频存储器(DRFM)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有源对消系统。为了解决目标雷达散射截面计算量太大、不能有流水线延迟和难以实现实时计算等问题,采用离线计算的方法,预先建立目标的全向雷达散射截面(RCS)数据库、杂波数据库和噪声数据库,由FPGA根据测得的雷达信号参数在数据库中查找到相应的目标回波数据,实时调整对消波的幅度和相位,使对方的雷达接收机始终处于合成方向图的零点。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ethod that uses physical optics (PO) techniques to compute the monostatic radar cross section (RCS) of electrically large conducting objects modeled by 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 (NURBS) surfaces. At the beginning, a new algorithm to convert recursive B-spline basis function into piecewise polynomials in power form is presented. Then, algorithm computes the polynomial representation of B-spline basis functions and NURBS surface geometric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The PO integral over NURBS surfaces of an electrically large conducting object is used to predict the object's RCS. The NURBS surface is divided into small piecewise polynomial parametric patches by isoparametric curves, and the PO integral expression over the parametric domain of each polynomial parametric patch is reduced to an analytical expression which permits an accurate and effective computation of the PO integral by using a modified Ludwig's algorithm. The RCS of the object can be obtained by adding up the PO integral contribution of each polynomial parametric patc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 is verified by numerical examples.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阶畸变波Born近似模型,深入分析了湍流内外尺度和电子数密度脉动值对雷达散射截面的影响,并且给出了关于湍流外尺度的一个经验的,能被工程上较好使用的公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几种高程条件下再入小钝头锥体等离子尾迹的雷达散射截面,与已有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湍流的外尺度和局部电子数密度值对雷达散射截面值影响较大;湍流内尺度变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根据某型雷达低截获概率波形设计的需要,分析了雷达探测目标的高频散射机理,并运用物理光学法、等效电磁流法计算了约定目标在不同姿态下和不同电磁波频率照射下的RCS值,从而为验证雷达波形在能探测到目标情况下的LPI性能提供了支撑。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电磁场理论的目标RCS估算方法是研究雷达LPI波形的一种有效工具,方法也适合于其他领域RCS估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黄敏杰  李葳  武哲 《航空学报》2007,28(3):610-614
 介绍综合不同RCS贡献机理的计算平台的搭建方法。针对射线追踪法的计算量是这类RCS计算平台计算效率的瓶颈这一现状,提出仅对多次散射区采用射线追踪计算来减小计算量的方法。给出一种通过粗略的射线追踪来确定多次散射区的方法,并用该方法获得任意目标的散射分布图。对预追踪法在RCS平台的搭建中的应用方式进行探讨,并预测效果。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验证预追踪法的效果,并给出几类典型目标的多次散射区比例系数,可供采用预追踪法时参考。计算结果表明,在不改变计算精度的条件下,预追踪法可以将RCS计算平台中射线追踪部分的计算量减少到原来的1/3以下。对散射分布的可能应用做出展望,可以作为后续工作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利用C-R样条对目标进行建模和求解爬行波短程线,通过GRECO与爬行波混合法求解低散射目标后向RCS。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刘强 《航空学报》1991,12(1):95-99
1.引言 迄今为止,研究电磁散射的理论方法大体分为:高频技术(GO,PO,GTD),低频技术(MM),以及综合高低频技术处理复杂表面目标的混合方法(The Hybrid Method),见文献[1]。 考虑三种模型,完纯导体构成的卵形体,两尖端分别部份涂以损耗介质材料,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再入飞行器尾迹流场及其雷达散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再入飞行器等离子体尾迹及其雷达散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大量的计算。讨论了物形、流场各因素对尾迹雷达散射截面的影响。流场计算使用准一维粘性尾迹方程,以修正基尔方法(多值法)求解,用一阶Born近似完成亚密雷达散射截面(RCS)计算。计算中使用8组元混合空气、14个非平衡化学反应模型,考虑5种不同尺度的小钝头锥形物体,沿再入轨道取65至34公里,共13个高程的飞行条件。通过计算得到了再入体尾迹各流场参数、电子密度分布及湍流亚密尾迹的RCS。结果说明再入钝锥细长体粘性尾迹的转捩特性对于等离子体的散射性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再入弹头尾迹等离子体对地面单站雷达发射波的回波主要来源于尾迹湍流亚密的非相干散射;对确定的波长,当环境雷诺数达到临界值之后,可能出现RCS的突增现象;不同物形及来流条件造成尾迹转捩位置的改变,从而影响RCS的数值及其沿轨道的分布;改变尾迹颈部初值会引起RCS值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