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郭泰 《国际太空》2006,(3):30-31
2005年12月28日,欧洲用俄罗斯联盟-FG火箭成功发射了举世注目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首颗试验卫星.这标志着该计划进入了真正的在轨验证阶段.  相似文献   

2.
大气再入领域被视为是广泛开展空间应用的基础,涉及行星探测、标本带回、未来运载器与空间飞机的研制、乘员与货物的空间运输、无人飞行器为在轨卫星提供服务,以及其他在空间和宇航领域内的创新应用。欧洲针对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开展了多项基础研究和技术准备项目。作为欧洲航天局(ESA)“未来运载器准备计划”(FLPP)中的一个重要的技术验证平台,“过渡型试验飞行器”(IXV)得到欧洲航天局及各成员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尽管2005年欧洲"伽利略"导航卫星计划曾经面临预算超支,进度推迟,运营特许经营权谈判进展缓慢,以及欧洲主要大国因"伽利略"系统主导权和利益之争而陷入困境,但经过协商谈判,目前困扰"伽利略"计划的主要障碍大部分已被排除,在轨验证阶段超支4亿欧元的经费基本落实,德国主张的利益也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在轨验证阶段的2颗试验卫星GIOVE-A、B的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4.
"轨道快车"计划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计划简况 □□1999年11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正式公布了酝酿已久的“轨道快车”计划。该计划用于研发支持未来美国国家安全和商业航天卫星的在轨补给及重构技术,有下列4项内容: 1) 开发一种能够为卫星提供服务的小型空间机器人轨道器(Astro)。 2) 设计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空间挠性作动器在轨运行的可靠性进行评估,针对作动器在轨工况复杂、小子样、长寿命的特点,给出了作动器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法。首先,在分析作动器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确定了作动器可靠性特征量。然后,以寿命型可靠性试验为基本思路,针对挠性元件在轨疲劳断裂失效这一主要故障模式,根据在轨典型工况载荷数据进行疲劳试验载荷谱设计,采用试验载荷谱开展挠性元件加速疲劳寿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给出作动器的可靠性评估结果。最后,以某型号空间挠性作动器为例,基于挠性元件加速疲劳试验进行可靠性试验验证,得到作动器可靠性评估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作动器可靠度满足指标要求,评估结果符合工程实际。运用所提出的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法,可为空间挠性作动器在轨运行可靠性的定量评估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可为航天器运动机构的可靠性验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赵爽 《国际太空》2014,(9):16-19
1发射延迟打乱"伽利略"部署计划"伽利略"系统是欧洲独立发展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用于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服务。"伽利略"系统计划由30颗卫星组成,其中27颗工作星,3颗备份星。这些卫星分布在3个中地球轨道(MEO)上,每个轨道上部署9颗工作星和1颗备份星。目前,欧洲已经发射了2颗试验卫星和4颗在轨组网验证卫星。其中,4颗在轨验证卫星也是未来"伽利略"星座的组网卫星的前4颗。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12月20日,"天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首颗技术验证卫星——天琴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它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探索之旅,经过6个月的在轨测试和试验,目前已圆满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实现了对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进行部分关键技术验证的任务目标。在轨试验任务成功后,天琴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张立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8.
航天简讯     
美国空军向工业界提出招标,制定空间试验计划(STP)中的 P86—2军用卫星。研制周期要45个月,1991年交货。美国洛克韦尔公司用26天时间完成了导航星改进型的第一颗卫星的空间环境试验。该卫星为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的第13颗。1989年欧洲将启用卫星数据传输的阿波罗网。该网可用于西欧渚国的文献查阅和  相似文献   

9.
惠子南 《国际太空》2009,(10):10-15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星座计划的问世为空间科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如今,是将在轨服务融入星座计划使其较原定计划更具广泛性的关键时刻。航天飞机的应用展现了在轨服务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以及人在维护、维修、升级贵重的太空资产中的关键作用。从航天飞机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未来使用阿里安火箭或航天飞机发射的卫星以及空间实验室上的大型有效载荷的环模试验的需要,1977年初欧洲成立了一个“设计、样星和试验工作小组”。该小组的任务是为新一代更大型的空间设备提出与设计、样星原理相适应的试验原理,并负责向欧洲空间局提出直至1990年的环模试验设备投资计划,其主要工作是在法国、西德和英国有关试验中心的专家支持下,由欧洲空间技术研究中心的一个工程师小组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天宫-2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国际太空》2016,(12):18-23
2016年9月15日,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2成功发射。天宫-2主要在轨完成两大任务:一是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任务,即在轨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二是载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即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在轨推进剂补加和在轨维修维护等关键技术验证,为未来的载人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在该空间实验室上安排了14项体现科技前沿的科学研究与应用任务,包括覆盖基础物理、空间天文、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观测及应用等几大领域的研究项目。现在,有些科学实验已取得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2.
从欧洲通信卫星组织研制“欧洲通信卫星-2”起,该组织将不再由欧空局支付财政,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通信卫星组织。它将完全靠欧洲银行贷款及通信业务收入维持,从而过渡到纯商业化。欧洲通信卫星-2源于“空间公共汽车100”三轴稳定平台。该平台第一次是用在阿拉伯卫星(1200公斤),但欧洲通信卫星-2重1625公斤,在轨重量985公斤,太阳电池翼功率3千瓦,寿命7年。  相似文献   

13.
空间电子产品在地面经过测试和试验后,在轨飞行时仍然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故障.通过在轨修改基于FPGA的硬件系统,可以提高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灵活性.采用基于FPGA的在系统编程技术(ISP),提出在轨可修改技术实施的方案,同时结合具体实例介绍空间电子部件在轨可修改技术实现的方法和途径,并给出空间应用该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1年,中国航天活动大放异彩,不仅发射次数多,还把天链-1的02星、海洋-2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等先进卫星送入轨道,并且首次以“在轨交付”的方式向亚洲用户出口卫星,以及首次为欧洲卫星运营商提供发射服务。中国在2011年最重要的航天活动是圆满完成了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完全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HXMT卫星的空间硬X射线巡天和定点观测计划切换频繁,需要对卫星有效载荷在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判别.目前采用的是地面监测人员根据总结的规则进行人工监测的方式,虽然执行方便,可解释性强,但人力消耗较大,且对规则之外的情况无法灵活处理.本文利用HXMT卫星的实时遥测数据,提出一种基于LightGBM机器学习模型的在轨运行模式监测算法,将监测工作规约为多分类问题,并构建判别模型,对卫星在轨运行模式进行判断.在保障判别准确率的前提下,算法模型构建迅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基于真实遥测数据的试验表明,模型的判别准确率达到99.9%,满足在轨运行模式监测要求,可为HXMT卫星的运行监控任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德国空间试验中心(STC)隶属于德国工业设备管理公司(IABG),成立于1961年,已检测过60多颗卫星。 STC的竞争对手是法国的宇航环境工程试验中心(Intespace)和其它一些商业性的空间飞行器检测机构,而不是欧洲空间研究和技术中心(ESTEC)。 IABG、Intespace和比利时的IAL空间中心都属于欧空局协调的检测机构。 IABG为德国国家规划的所有空间飞行器做试验,也为欧洲或国际性组织提供服务。1990年,IABG在技术上纳入德国航天  相似文献   

17.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步入空间站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8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圆满完成2年在轨飞行和各项试验任务。为进一步发挥空间应用效益,9月20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营管理委员会会议研究决定,天宫二号在轨飞行至2019年7月,之后将受控离轨。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就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工程实施20多年来,先后将11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全面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基本技术,验证了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航天员中期驻留等关键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步入空间  相似文献   

18.
小光 《国际太空》2007,(5):20-20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2007年4月18日表示,它正在为英国Avanti Screen Media公司建造1颗通信卫星。该卫星计划于2009年发射,卫星转发器可能来自欧洲,卫星平台将在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班加罗尔设备厂建造。  相似文献   

19.
杨艳 《国际太空》2013,(9):62-63
近日,搭载在我国新技术试验-1卫星上的充气式重力梯度杆成功完成了在轨充气展开和成像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轨开展的空间充气展开结构技术试验,标志着我国充气展开空间结构具备了初步工程化的能力。其中重力梯度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气伸展臂是一种新型空间充气展开结构,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以下简称机电所)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共同开发、联合研制,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制能力达到国际同类技术水平,该项目也成为了企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20.
正(上接本刊2017年第10期)近年各国持续推进在轨服务系统的项目研究,主要涉及辅助变轨、碎片移除、在轨燃料加注与延寿、在轨装配和在轨维修与升级几个方面。其中,美国重点关注在轨装配、在轨燃料加注任务与相关技术,欧洲重点关注低地球轨道(LEO)碎片移除任务与相关技术,日本、德国等依托自身先进的机械臂技术开展在轨服务项目。从现有发展规划来看,目前在轨服务系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系统将在2020年前后实现在轨演示试验。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会实现更多多功能业务型的在轨服务,航天资产也将向在轨可建造、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