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10mV 超导约瑟夫逊电压标准的系统、性能和实验结果.其稳定性和复现性已由大量数据证实。系统的随机误差为1×10~(-8),总误差为2.40×10~(-8)。该系统于去年10月和11月份与国家伏特副基准进行了二次比对,测定了国家伏特副基准的电压单位比国际计量局的电压单位约小0.3~0.4μV。该系统已于1988年2月9日在京通过部级鉴定。  相似文献   

2.
详细介绍了由中船重工第七○四研究所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制的100 Nm国家扭矩基准机的各部件测量不确定度的分量组成,通过部件法进行了不确定度计算,结果表明该装置达到了2×10-5(k=2)的水平。通过和德国PTB进行的装置国际比对,也验证了100 Nm国家扭矩基准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高准确度基准电压源电路,电路采用了电流镜技术,运放的输出作为驱动的同时还作为自身的偏置电路,双极晶体管EB结压降作运放的输入,获得正温度系数的电流IPTAT;同理将电阻的压降和双极晶体管EB结压降作运放的输入,获得负温度系数的电流ICTAT,通过电流的减法运算将在整个温度范围内分两段产生不同的补偿电流INL,进而产生不同的补偿电压,并完成对带隙基准电压的分段线性补偿。由此得到温度系数很小的带隙基准电压。采用TSMC0.18μm1.8/3.31P6MCMOS标准工艺,在1.8V电源下,-40℃~130℃温度范围内,仿真结果显示输出电压的温度系数小于1.88ppm/V,低频时电源电压抑制比为-86dB,功耗为237.5μW。  相似文献   

4.
PTB量子计量三角的组成部分为量子霍尔电阻标准、约瑟夫森电压标准和一个电子计数电容标准(ECCS),而电容的校准能力在量子计量三角的建立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为了计算电子个数,采用了一个被称为r电子泵的低温真空电容,其电容值为1pF的十进制整数值。目前整个设备尚未正式运行,某些部件还处于研制阶段。虽然低温电容值在循环后的重复性好于10-6,但是要使量子计量三角型的不确定度达到预期的10-7以内,30 s的电子测量的停留时间还是相对较短。此外,计算电容的校准能力和量子霍尔电阻均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种高准确度无电阻的带隙基准电压源。该电路采用差分结构的电压传输单元来代替电阻,并且没有使用运算放大器,从而避免了运算放大器所带来的高失调和必须补偿的缺陷。电流源采用共源共栅结构,提高了电源抑制比。增加了启动电路,保证电路可以正常工作。在0.6μm CMOS工艺条件下,电路的各项性能指标采用Sm artSp ice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有效温度系数可以达到6×10-6/℃,电源电压从3.8 V变化到5.5 V时,输出的基准电压波动不到3 mV。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国家临时电压自然基准量值保存和量传方法研究。该基准复现电压单位的不确定度为0.024×10 ̄(-6),传递到传递标准的不确定度小于0.1×10 ̄(-6).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0~10V可调直流电压基准的设计。该电压基准通过对电压平均技术和双通道脉宽调制分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既可使用内部高稳定直流电压基准,也可外接高稳电压基准实现0V~10V直流电压的连续输出,保障了直流电压基准输出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其10V输出稳定度指标优于2·10^-6/y(恒温条件下),可广泛用于高水平电压标准器的研制。  相似文献   

8.
国防系统大力值计量最高基准1.1MN静重式力标准机建成旨在建立国防军工系统大力值最高计量标准的11MN静重式力标准机经过十余年的艰苦研制,日前在航天总公司第一计量测试研究所建成,并通过了由国防科工委主持的,国家计量科学院、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9.
利用约瑟夫森电压标准装置测量直流电阻分压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测量直流电阻分压箱比例的方法,利用可程控约瑟夫森电压标准装置(JVS)直接测量两个电压,计算其比例,具有测量周期短、准确度高、可靠性好的特点。还介绍了JVS和直流电阻分压箱的结构原理,以及测量分压比的技术。JVS能够短时间内连续多次测量10 V和1 V电压信号,几乎"同时"测量,通过合理设计测试方法和步骤,消除了以往测量方法中引线和其他测试设备以及电阻温度漂移的干扰,能够更加准确地测量出分压箱的分压比和线性度等指标,当测量分压箱比率为10∶1和100∶1时,测量的不确定度可分别达到1×10-7和3×10-7。  相似文献   

10.
铯原子束频率基准 Cs-Ⅲ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铯原子束频率基准是一个重要的研制课题。这里对Cs-Ⅲ基准系统、电路和结构作了简明介绍,着重评定了其准确度和稳定性。目前水平是:对原子时UTC(NIM)进行校准,能在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内连续提供频率不确定度优于3×10~(-13)的标准频率信号。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GPS共视时间比对的性能,本文介绍了利用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和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PTB)两个守时实验室的多台接收机,基于多接收机组合技术原理,构建了NTSC和PTB各自的多接收机组合系统,采用数据融合技术,计算得出两个多接收机系统的观测数据并进行了时间比对试验及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多接收机组合不仅提高了GPS共视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且提高了时间比对链路的精度。多接收机链路共视时间比对结果的标准偏差STDEV为1.36ns,比单接收机链路时间比对结果的STDEV值平均提高了19.4%,日稳可达3.2×10-14。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基于约瑟夫森效应的交流电压标准的原理、实现方法以及主要不确定度来源,并对波形合成法和脉冲调制法两种实现方法所得到的交流电压标准性能进行比较。波形合成法适用于建立低频计量标准,脉冲调制法适用于高频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新建立的直流大电流标准装置及检定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直流电源、电流比例标准、标准电阻和数字电压表组成,测量范围为1A~2 000 A,2 000 A大电流源的扩展不确定度(最佳测量能力)为1×10^-4;2 000 A大电流表的扩展不确定度为5×10^-5,并对整套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电学计量在直流电压、直流电阻量子化溯源的新进展,在交流电压、交流电阻量子化溯源的新突破,以及电学量子三角形闭合互证的新方法,并对电学量子计量技术在质量单位定义和普朗克常数测定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一种高准确度、多量程交流电阻分压器的原理、设计与校准,研究电压范围0.5V~600V、频率高达1MHz的交流电阻分压器,实现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交流电压比例计量量程的扩展与应用.并通过宽频交流电压信号采样测量技术与同步采样触发技术,将分压器后端阻抗匹配增益缓冲放大器,实现对该高准确度交流分压器的校准测试.经测试...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小孔流导法测量真空材料放气率的原理和测量装置的设计方案。该装置由真空抽气系统、流导法测量系统、压力测量与质谱分析系统等三部分组成,设计的核心思想是采用对称的双测试室结构设计,可以精确测量测试室和分离规等带来的本底吸放气影响,并可实现实时、动态测量。装置的测量范围为(1×10^-7-1×10^-14)Pa.m^3/(s.cm^2),温度测试范围为45℃-500℃,极限真空度为5×10^-8Pa。  相似文献   

17.
电推力器用传统钡钨空心阴极具有工作温度低、发射效率高的优点,但其抗中毒能力却较差。电推力器的寿命受到空心阴极寿命的制约,为保证推力器长期在轨工作,研制了一种具备强抗中毒能力的改进型钡钨阴极,将其暴露在90%湿度、60℃的湿热环境中累计240h,试验前后触持电压的变化量小于1V,满足判据要求。随后对改进型钡钨阴极分别进行了组件级和推力器级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型钡钨阴极的稳态工作温度为1050℃,比六硼化镧型阴极低250℃,组件级阳极电压为21V,比六硼化镧型低4~5V;推力器级阳极电压为35V,比六硼化镧型低8~10V。试验结论表明,改进型钡钨阴极具有强抗中毒能力及优异的工作性能,采用该类阴极可以有效地满足推力器的长寿命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压漏孔校准装置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压漏孔校准装置是一种校准气体漏率的计量标准设备 ,可采用定容法和定量气体动态比较法对正压漏孔校准 ,校准范围为 10 2~ 5× 10 - 5 Pa· L /s。该文介绍正压漏孔校准装置的校准原理 ,设计方法 ,参数选取。  相似文献   

19.
“201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是由四个专业委员会联合每两年举办一次的20周年纪念会。20年来,我国原子钟事业已有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原子钟研制与开发的大国。但总体上说,我们的工作还是以跟随为主,真正属于自主创新的较少。不改变这种局面,我们还难以成为独立自主的时间频率强国,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本文回顾了我国原子钟研发的情况,提到一些从基础研究上属于原始创新的案例。阐述了这些案例是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依靠对原子钟内各类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物理分析基础上出现的。同时,也指出了在比较粗糙的工艺条件下实现精细的技术指标中能工巧匠所起的特殊作用。文章也约略提到国内各单位间无私协作的崇高精神。本文将讲述一些故事,并就原子钟产业的问题表示一点看法。中国要实现“强国梦”,阻力和困难还很多很艰巨,我们必须拥有丰富的原始创新来加以克服。为此,坚韧的奋斗钻研精神和传统仍不失借鉴与继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