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是促进中国提升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水平,扎实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思政元素与工科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严密逻辑结构、创新能力等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而且科学家们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索精神也涤荡着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本文介绍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有益的经验与做法,希冀能与学界进行广泛沟通与交流,促进思维火花的碰撞,提升自我教学水平,也动员更多教师积极主动投身到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中,共同培养以德为先、五育并举的新时代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正>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个认同"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19年5月24日,由中共阿勒泰地区委员会、中国航天基金会、黑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前方指挥部主办,阿勒泰地区教育局、阿勒泰喀纳斯酒业集团承办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各族青少年学生赴北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游活动开营仪式在北京中国航天城举行。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育人意识缺位、思政目标缺失、评估体制不全等问题.本文旨在充分挖掘外语类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入分析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外语类课程中,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原则和对策,将外语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  相似文献   

4.
高校课程思政的推进势在必行,课程思政需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在分析目前我校课程思政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后,介绍了实践课程思政的思路和具体的实践内容,旨在提高立德树人的效果,同时也希望能为其他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但是依然存在着生硬结合,内容零散等问题。本文依据工程认证的OBE教育理念的内涵,结合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尝试构建OBE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提出建议,为高校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立德树人为实施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专业教育为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课堂,是当前高校课程改革优化的重要方向,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政治觉悟的必要途径。本文结合复合材料专业课程的特点,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作用,推动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可以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改革对于一流人才的培养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虚拟仪器技术课程为例,阐述了教学大纲的制定中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实践环节中课程思政在工程实践中的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和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8.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我校学生的网络应用意识较强,网络应用目的呈多样性,学生具备基本的网络应用负面影响自我控制意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针对这些状况,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意义的认识,通过主题网站建设全面建设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工匠精神培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针对当前主要问题,结合学生层次水平和教育实践经验,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在"大思政"视域下,一方面基于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维背景、四位模块、五方资源构建广谱式培育路径;另一方面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考核制度等方面对拔尖工匠型人才探索聚焦式培养策略,以实现工匠精神的系统培育。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要渠道。本文旨在通过《英美文学鉴赏》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实践,以爱默生及其代表作《论自然(On Nature)》为例,探索英美文学课程内容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合方式,带领学生欣赏中西方优秀文学作品之美,帮助学生批判性地分析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思想文化差异,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异与同。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分析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从市场的实际需要的特点出发这个角度,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把教学重点从"以理论教学为中心"转移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育"上来,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要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校内模拟实训一校内生产性实训一半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以及以学生职业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为市场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普通高校广泛实行"快乐体育"教育理念形势下,总结当前体育实践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分析"模仿-反馈"练习法的特点及作用.得出,"模仿-反馈"练习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快乐体育"教育理念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 ,高职高专教育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必然给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诸多挑战 ,我们如何在把握高职高专教育规律 ,切实担负起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的职责 ,做好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 ,结合我校实际 ,略谈以下基本设想。我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明确一个指导思想 ,突出两个培养 ,抓好三项建设 ,确保四个到位。1 明确一个指导思想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培养…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以及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提出的,是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新工科”的提出也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图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计划设置和教师发展两个方面提出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航天精神的形成,源于航天事业的实践.将爱国主义为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根本属性的航天精神充分地融入到了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对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有益于促进思政课程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路径方面,分三个方面进行分探讨,寄希从思政教育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中充分挖掘并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人文素养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进而转化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具体、生动的教学载体,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7.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孩子精神成长,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学校必须肩负立德树人主体责任;父母和家庭要做好"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办好"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社会教育力.  相似文献   

18.
正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拥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曾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单。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终身体育目的意义和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加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对策,大学体育立足于近期效应和长远效应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多所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转型过程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坚守外语教育的本质和功能,确保教学质量,是转型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为例,探索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人文教育浸润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实现语言、文化和人文功能高度融合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