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舟-7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由神舟-7载人飞船、航天员、空间应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七大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2.
受测控通信链路时延、通信带宽和中继通信弧段制约,不同于地月空间,行星际空间遥操作技术更加复杂.面向解决首次行星际空间遥操作技术难题,针对火星车遥操作任务特点、技术难点以及飞行控制设计约束,确立了火星车遥操作控制模式和关键技术体系,提出了火星车遥操作系统总体设计方法与系统架构,并设计了火星车遥操作飞控模式与实施流程.将其...  相似文献   

3.
曲向芳 《国际太空》2009,(10):30-32
五角大楼的一些前任高官与工业界航天官员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位于弗吉尼亚州杜勒斯的美国太空有限责任公司(SpaceLLC),该公司将.提供一项新服务:由私人投资者建造、发射和运行仅用于军事通信的卫星,旨在满足五角大楼对卫星带宽急剧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航天大国均加快了远距离航天任务的规划与部署,这些航天任务航行距离远、持续时间长,所处空间环境恶劣,需要使用空间核动力供电系统。空间核动力斯特林电源系统是一种采用动态斯特林热电能量转换技术的核动力电源系统,主要由核热源、活塞式斯特林发电器和控制器等部件组成,具有长寿命、高功率、高热电转换效率、组合方式灵活等优点,在深空探测、星表登陆等航天任务的供电需求中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目前,仅美国开展过大量的空间核动力斯特林电源系统的设计与技术研究工作,其最早的研发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已取得大量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天气对电力系统、通信导航系统和航天资产等遍布全球的技术基础设施的影响越来越深.需要加强对空间天气事件过程的理解,提升空间天气的预报能力,优化基础设施设计,从而减缓空间天气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基于这些需求,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联合国际与日共存计划(ILWS)共同成立专家组,研究制定了全球2015-2025空间天气发展路线图.本文对该路线图进行介绍和解读,讨论该路线图对中国空间天气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空间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空间站旨在进行大量在轨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研究,在轨保障是支持空间站在全寿命周期内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重要途径.传统地面制造及上行补给方式难以满足较大规模应用的需求,亟需一种创新性的保障模式突破资源瓶颈,空间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实现即造即用的资源保障模式.本文根据空间增材制造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中国空间站和载人深空探测任务需求,对空间增材制造技术的在轨应用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空间增材制造技术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印度航天官员称,为满足国内迅猛增长的需求,印度在轨工作卫星数量可能至少需要增加一倍。印目前有42颗在轨工作卫星,用于通信、导航和科研等不同目的。印将借助私营企业的参与来提高能力和加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大幅降低航天项目成本,印目前每年仅发射3颗~4颗本国卫星,今后每年需发射15颗~18颗才能满足国内需求。  相似文献   

8.
1 军民发射需求主导,商业太空旅行成为热点 2021年国际发射需求主要来自军队和政府机构,此类发射占发射总数近70%.各国在军事航天领域持续加强卫星网络建设,以执行更有效的情报、监视和侦察(ISR)任务,强调发射通信卫星以提高数据传输能力,加强战术通信系统、战术数据链建设,提高现代以网络为中心的作战能力,发展先进卫星通...  相似文献   

9.
技术进步促进了小型卫星潜在的商业应用。美国航宇局(NASA)作为全美国民用航天活动的抓总和协调机构,近年来,竭力鼓吹发展小型、轻量、廉价卫星。作为承担航天研制任务主力军的美国工业界,特别是空间公司的领导们对于发展小卫星的看法又如何呢? 缩小卫星尺寸和降低轨道高度,不仅可以减少生产与发射成本,而且可以使星载有效载荷离地球近,从而使通信、遥感等有效载荷对电源的要求也可大大放宽。仙童空间公司轨道科学子公司项目经理B.Lyndberg如是说:“与静止卫星相比,低轨道上的小卫星具有完成任务的有利位置。双向通信的路程缩短了很多倍,从卫星  相似文献   

10.
《空间科学学报》2018,38(4):584-585
正中国科学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是中国科学院2013年批准成立的院级重点实验室。一、总体定位面向复杂航天系统发展趋势和任务需求,致力于系统复杂性和紧耦合特性认知,开展与复杂航天系统紧耦合特性相适应的电子信息系统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研平  相似文献   

11.
□□为加强军事航天作战能力,美军近年来加紧了新一代军事航天系统的研制和转型工作,本文基于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最新研究报告,主要对通信、导航、侦察监视、气象、导弹预警和空间控制等美国军事航天系统发展状况、投资变化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单位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获悉,中国自行设计、研制和建设的陆海天基三位一体的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第一次正式携起手来,通力合作为天宫一号及后续进行的交会对接任务护航。  相似文献   

13.
在航天器上应用以太网的目的是借助以太网的灵活性, 获得方便 的通信接入及数据传输的高带宽, 并且能适应控制领域通信的实 时性和确定性. 实时以太网的确定性、通信调度机制和传输特征是其满足航天器网络通信特性需求的主要判定依据. 通过分析航天器数据通信特点, 对比实时以太网通信调度策略, 得出应用于航天器的实时以太网应具备时间同步、强实时性、确定性、高带宽、多数据类型、双通道冗余及兼容标准以太网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东方星 《国际太空》2011,(10):10-16
2011年9月29日,天宫-1目标飞行器由长征-2FT1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为我国实现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开了个好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由八大系统组成,为了完成天宫-1目标飞行器与神舟-8飞船进行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除空间实验室系统外的其他几大系统都进行了多项改进,尤其是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和测控通信系统改进较大,其中天宫-1上的乘员分系统和有效载荷分系统分别属于航天员系统和空间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5.
空间飞行器智能自主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升空间飞行器的自主水平一直是航天领域的发展重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其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对国内外空间飞行器智能自主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未来空间任务的发展需求,阐述空间飞行器智能自主控制的新特征,提出新的感知 决策 操控星上闭环结构,从智能自主角度剖析感知、决策、操控和健康管理的能力要素,并根据系统对地面的依赖程度和处理复杂任务的智能水平,提出空间智能自主控制的分级方法.针对发展空间智能自主控制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从感知与认知、决策与规划、学习与操控、健康管理和系统体系架构五个方面给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1 引言 航天装备是指运行在空间中各类航天器,以及运输其进入太空的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等重大装备,是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太空、利用太空的重要依托 [1].随着航天装备需求的日益增多及产业技术革新,人工智能技术在空间态势感知、装备自主健康管理、自动化飞控、空间预警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航天强国,一直不断推...  相似文献   

17.
模块化空间折展机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块化空间折展机构具有拓展灵活、通用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可满足长距离深空探测、长期在轨空间站建设和超广域卫星通信等重大航天工程对大型/超大型空间折展机构的需求,是一种新型关键的航天装备.针对应用需求,阐述了模块化空间折展机构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伸展臂、太阳翼和空间可展开天线等3类折展机构中具有模块化特征的典型构...  相似文献   

18.
<正>3关于空间探索星座计划的评审□□美国载人航天计划评审委员会的任务是评审美国载人航天计划。评审是在目前载人航天的任务范围内进行的,特别是要确定未来载人航天计划选择途径,以  相似文献   

19.
武宣 《太空探索》2011,(12):32-33
随着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升空,中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第一阶段交会对接任务拉开的序幕。中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战略任务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的发展战略是实施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建设短期有人照料,长期自主运行的空间实验  相似文献   

20.
针对空间动目标指向任务对卫星提出的高精度控制需求,研究了卫星星体/快反镜二级复合系统的指向控制问题,给出了一种空间运动目标高精度指向控制方法。首先,基于近圆轨道Clohessy Wiltshire方程获得追踪卫星与目标卫星的位置信息;然后,基于扩展Kalman滤波算法进行多信息融合确定追踪卫星姿态参数,并实时解算出追踪卫星载荷光轴与目标卫星的相对姿态,获得跟踪指向所需的方位角和俯仰角;最后,通过星体一级姿态控制和基于快反镜的载荷光轴二级指向控制,实现对目标卫星的快速、高精度指向。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保证快速性的同时实现动态指向控制误差小于072″。该方法可以实现对空间目标的高精度指向控制,为未来空间中激光通信等航天任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