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铷原子钟物理部分是铷原子钟的原子鉴频器,决定铷原子钟的短期和长期稳定度(1s以上),其中使用了金属铷、玻璃、镍铁合金等材料和一些双极性晶体管、运算放大器等器件,其核心部件铷泡是一个采用特殊真空工艺制造的器件,这些材料、器件和工艺的低剂量率辐射效应需要实验评价。本文提出并完成了铷原子钟物理部分的低剂量率辐射实验,采用Co60γ源,辐射剂量率0.01rad(Si)/s,总剂量50krad(Si),对铷原子钟物理部分和铷泡的辐射效应分别进行了实验评估。这项研究更加真实地逼近了空间的电离辐射,实验数据对于星载铷原子钟的在轨运行监测和下一代星载铷原子钟的抗辐射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由航天部第三计量测试研究所研制的500K 辐射标准已于1987年10月30日通过了部级鉴定。鉴定委员会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3个单位的27名代表组成。鉴定结论是:  相似文献   

3.
中层和低热层物理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5月19日—21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招待所召开。到会代表40人,来自中国科学院、教委系统、国家气象局、总参气象局等部门共10个单位。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空间中心中层大气课题组、武汉物理所中层大气重力波课题组联合筹备召开。  相似文献   

4.
1982年4月21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会议,来自全国46个有关研究所和单位的125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交流了包括太阳活动区物理、宇宙线空间物理、磁层物理、电离层物理、高层大气物理以及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等学科领域的论文报告110篇,这些学术报告,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反映了研究工作比过去前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已有一些研究工作者利用我国自己的探测资料,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显示了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第十三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将于2009年8月16—21日在宁夏银川召开。这次会议旨在为广大从事空间物理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学术、拓展思想、研讨发展的平台,得到了空间物理学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并计划邀请国外专家学  相似文献   

6.
第4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会议于1985年11月3日至9日在武汉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高等院校、国防科工委、总参有关研究所、水利电力部、以及出版情报部门等26个单位的104名代表.会议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由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所赞助且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以及主办单位的领导及老一辈科学家都到会讲话. 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和邀请报告127篇.会上交流的论文和报告达100余篇,内容涉及日地空间物理的各个领域,体现了自1982年以来我国日地空间物理方面最主要的成果.这届会议所交流的文  相似文献   

7.
第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24日至10月29日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主持,委托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筹办.会议得到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会议共有来自23个单位的132名代表参加.这些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开发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地球物理所、大气物理所、武汉物理所、紫金山天文台、陕西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生物物理所、电子学所、物理所,  相似文献   

8.
《空间科学学报》2004,24(1):80-80,73
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10月17日至22日在上海双拥大厦召开,参加本 次大会的代表来自全国23个单位,共176人,宣读论文170篇,均超过历届代表人数和论文篇数.本 次大会是空间物理学术交流的空前盛会.  相似文献   

9.
1会议概况国际宇航科学院(IA)于1996年11月4日至8日,在德国柏林召开了地球观测小卫星研讨会。研讨会由IAA发起,委托德国空间局(DARA)、欧洲空间局(ESA)和德国航空航天研究院(DI,R)等单位联合主办。会议成立了一个由ZI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空间专家组成的科学项目委员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一位专家应邀担任该委员会的中国委员,并出席了会议。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有近3O个国家的大约30O名代表。这次小卫星研讨会由国际宇航院出面,参加国家的面比较广,发表论文125篇,是一次技术内容丰富、有较高权威性、真正的国际性会议。…  相似文献   

10.
《太空探索》2006,(9):64-64,F0003
6月20日~22日,来自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十一大集团公司各单位的300余名代表会聚一堂,迎来了该领域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学术交流活动,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兵工学会、中国核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论坛在北京开幕。  相似文献   

11.
空间电推进系统的工质为Xe,其工作温度范围为-30~45 ℃,该范围覆盖Xe的临界点。在临界点附近,Xe可能呈现出多种形态,且对温度和压力变化十分敏感,采用传统状态方程在上述范围内计算其物理参数偏差最大可达30%。为解决这一问题,以CH4作为参考流体,建立了一种基于对比态原理的Xe物理特性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够对包括气相、液相、超临界区域的所有状态Xe物理性质进行准确计算。试验研究与国外数据对比的结果表明,在整个压力-温度范围内,计算误差小于0.5%。  相似文献   

12.
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于 2000年 10月 12—17日在山东曲阜召开.来自全国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代表 100余人参加大会.在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中,共宣读论文 130篇,学术内容覆盖了日地空间物理的绝大部分领域,参加大会的有关部门包括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海洋局等所属的高校和研究所16个单位. 会上同时举行了国家“九五”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地空间灾害性扰动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项目“地球磁层环境的全球变化过程及其效应”,“极区高空物理观测及研究”,以及围绕当前日…  相似文献   

13.
1986年11月10—15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将主办国际空间物理讨论会.会议将进行有关太阳活动区物理,行星际物理、行星大气、磁层物理、电离层物理、热层与中层大气物理、宇宙线物理、日地关系、空间探测技术及空间等离子体  相似文献   

14.
1993年5月6日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院就239厂和兵器工业总公司212所联合进行的“天线测量系统S.A2043B-1技术改造”在京召开了院级技术成果鉴定会。来自航天工业总公司内、外的专家、教授参加了技术鉴定会。专家们听取了课题组的有关报告和介绍,并参观了天线自动测量系统的配套设备和天线的自动测量演示。会议经认真讨论认为: 1.系统结构设计合理,对各主要分机设置了自检功能,可实现对雷达天线参数的全自动测量,对测量数据具有处理、存贮、打印功能,并可在直角坐标、极坐标上绘制天线方向图曲线,完全可满足上述  相似文献   

15.
星载铷原子钟物理部分作为星载铷原子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热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星载铷原子钟的性能与使用寿命。应用Flotherm软件对铷原子钟物理部分进行建模、仿真求解,对热设计进行优化,满足了星载铷原子钟物理部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的40年也是中国空间太阳物理从起步到发展的40年.本文简要回顾了从1980年前后到2020年中国空间太阳物理的主要历程,尽可能涵盖期间推动的主要项目、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若干年中国空间太阳物理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7月5日至10日,中国宇航学会组织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30届国际空间科学技术研讨会、第34届国际电推进研讨会和第6届纳卫星研讨会,代表团成员为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太空探索》2010,(7):5-5
6月5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投资5亿元与哈工大共建的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在哈工大科学园隆重揭牌,这是中国投资最大的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将使双方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务实高效、开放灵活的产学研持久合作平台,为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和世界一流大学、提升我国空天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发挥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引领、辐射、支撑和带动作用,为我国破解校企“产学研”合作瓶颈提供新的范本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面向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高精度气象预报对空间微波辐射测量基准的迫切需求,由于传递链路复杂导致国际微波辐射基准尚未建立,为进一步提升遥感卫星观测精度和稳定性,建立空间辐射基准溯源评价体系,前瞻性地提出高精度可溯源的空间微波辐射基准传递顶层方案和技术解决方案,明确需要突破的微波辐射基准载荷关键技术,空间微波辐射基准传递与溯源理论、方法和模型,全链路微波辐射基准溯源传递一体化验证技术,微波系统全链路物理级基准传递和误差仿真评估技术等,为空间微波辐射测量提供统一参考基准,实现高精度、高稳定、可溯源的空间微波探测能力,提升中国空间微波辐射测量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前言设计辐射热流计时,设计者总要精心考虑热流计的结构,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辐射形状系数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不变。也就是说,保证辐射热流计的敏感元件接收来自它本身的视野范围内的辐射体表面A的辐射能与表面A总的辐射能之比值不变。只有这样,该辐射热流计才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