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远红外加热技术的应用已经好几年了,但国内目前的加热元件还不能跟上使用需要,影响了红外技术的发展。因此继碳化硅远红外元件之后,新的远红外元件相继出现,如:半导体远红外元件,埋入式陶瓷远红外元件、JID液体电加热器等。应用半导体远红外元件进行加热,是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颖加热技术。与碳化硅远红外元件相比,在同等条件下,升温速度快0.8~1倍,节电率又可提高15%左右。半导体远红外元件不同于目前应用较广的  相似文献   

2.
电热膜-远红外电热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张宇东,石继红,高峰,曾周良远红外电热器,在国内已使用多年,并形成了多种产品:远红外干燥器、远红外保健器、远红外电疗器、远红外加热器、频谱仪等。然而,这些产品的原始加热元件,仍然是人类使用了100余年的电阻丝。众所...  相似文献   

3.
硅酸锆及其制品,是我公司科技情报人员在成功地引进低、中温远红外加热技术的基础上,为寻找高温远红外辐射材料,经过三年多时间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情报跟踪获得的一项重要情报成果,获一九八二年度航空工业部科技情报(局级)一等成果奖。一、研制经过硅酸锆又名锆石,或锆英砂。它由氧化锆和氧化硅组成,分子式为ZrSiO_4。氧化锆(ZrO_2)粒度<0.15毫米,单晶加热后能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以微机和仪表控制的远红外烘烤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实现环境和方法.着重介绍了微机控制部分的结构和特点。并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特点和用途  相似文献   

5.
利用红外技术进行层板冷却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层板冷却特性,应用远红外热像测温技术,对一个真实尺寸的层板结构进行了实验.层板的气膜孔、绕流柱及冲击孔直径分别为0.,0.8,0.8 mm,内腔高及总板厚分别为0.8,2.6 mm,孔柱数比为1:4:1.为了准确测量表面温度,采用了高精度热电偶校正法,建立修正关系;为了描述层板综合冷却效率,采用热像数字信号运算法,直接进行数据处理.实验在高温亚声速风洞中进行,实验结果展示了冷却介质注射量对层板冷却特性的影响,证明远红外热像技术用来研究层板冷却特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精铸件的质量,节约用电,我们对模壳在硬化后所带水分,采用远红外线干燥,效果良好,已正式用于生产。以前精铸制壳,模壳从硬化槽提出之后,是靠自然干燥,冬天,气温低或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生产,后用电阻丝加热的热风来干燥模壳。干燥不均匀、温度不能控制,保证不了质量,而且耗电量大。我们利用远红外技术制成恒温烘室,在室内两侧交叉装了八块碳化硅板,板后安放了硬石棉板为绝热材料,使热量集中于碳化硅板发射出去。硬化后的模壳插在可推动的小车上,一次可插二十六组,因模壳里有蜡型,为避免变形,要求严格控温,因此自制了简易恒温控制器,用双金属片作感温元件,达到通电或断电的目  相似文献   

7.
由河南省科委、红外技术开发公司、航空部六二一所联合,在成都132厂组织召开了由郑州远红外设备厂提供132厂考核使用的RL150—80型红外熔铝炉技术评定会。评定会对该设备给予了充份的肯定和较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电热除冰传热特性的结冰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结冰风洞设备和电加热除冰装置,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加热模式、冷却时间、加热功率和冰脱落对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置合理的冷却时间和加热功率,采用高功率的周期性加热模式比采用低功率的连续性加热模式更优越,不仅除冰时间更少,而且能量消耗也更少,从而为电热除冰系统加热模式的选取和传热特性的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电路参数是石墨加热元件发热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对电路参数的影响规律的研究是高性能高可靠性石墨加热器设计的基础。对石墨加热装置的失效过程进行研究,确定发热元件可靠性量化指标:温度均匀度;在此基础上,确定对加热元件热输出性能进行量化的四个电路参数:加热元件厚度、发热条宽度、发热条缝隙、缝隙处的倒圆半径;对发热电路进行参数化建模,并采用有限元电热耦合仿真对加热元件电路参数对加热能力和可靠性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热元件的厚度决定了加热元件的热输出能力,而其余三个电路参数决定了加热元件的可靠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高性能石墨加热装置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地球大气再入返回器的辐射加热计算方法开展了研究,采用NASA的高温空气辐射加热预测软件QRAD中用到的四光谱带模型,同时考虑了辐射散热效应及非平衡辐射加热.对于返回舱大底的辐射加热分布特性,采用了基于牛顿压力分布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发展的高超声速再人体辐射加热预测方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
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的热环境特性是热防护设计的重要基础。它主要包括辐射加热和对流加热,一般情况辐射加热较小可以忽略,但部分再入飞行器在低空还具有极高的速度,辐射加热不能忽略。本文针对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驻点的辐射加热特性开展了研究,采用高温空气辐射加热的四光谱带模型,同时计算方法中考虑了非平衡辐射加热及其"截断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在低空高速再入阶段,辐射加热比较明显,热防护设计需要考虑辐射加热。辐射加热主要由可见连续光谱辐射构成,红外线谱和紫外线谱的辐射加热也比较明显,紫外连续谱辐射以及非平衡辐射效应均不明显。辐射加热沿球头驻点至球头外边缘逐渐减小,影响辐射加热的主要因素有头部半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  相似文献   

12.
唐浩  陆新蠡  罗子健 《航空学报》1990,11(8):361-368
 本文采用基于热平衡原理的有限差分法对GH169合金涡轮盘锻坯的加热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坯料不包套,在加热的最初阶段,坯料内部将因温差大而产生较大的热应力,采用包套加热,加热时间将延长,但坯料内部温度均匀,因而可采用一段制加热,这样,能够缩短加热时间,改善锻件质量。  相似文献   

13.
气动谐振加热基础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掌握气动谐振加热的规律,为气动谐振点火器的研制提供试验基础,在原有气动谐振加热初步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谐振气体流量变化,不同的排气孔形式以及不同内径的谐振腔对谐振加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大量的气动谐振加热基础试验,得到了谐振加热性能随不同参数变化的规律,为气动谐振点火器结构参数的选择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碱金属气室是原子陀螺、原子磁强计和原子钟等原子测量仪器的核心部件.原子密度主要受加热温度的影响,高均匀性、高稳定性的气室加热结构是保证碱金属原子密度稳定的关键技术,对提升原子测量仪器输出信号的灵敏度至关重要.回顾了目前常用的碱金属气室加热方法,针对加热层、传热层、保温层等组件,梳理和总结了碱金属气室加热结构的发展方向和...  相似文献   

15.
文立伟  余永波  齐俊伟  肖军  严飙 《航空学报》2011,32(10):1937-1944
通过与传统的热风加热技术对比并参照国外相关研究,采用红外加热替代热风加热,根据稳态下自动铺放成型的红外加热数学模型,基于自动铺带机的硬件结构,通过采用前馈控制方式、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搭建了以速度为变量、温度为控制量、可编程控制器为控制核心的红外加热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红外加热恒温自动控制系统成型的复合...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了GCr15SiMn钢滚珠丝杆的中频感应加热淬火和整体加热淬火工艺.并着重介绍了为减少加热和淬火冷却环节中的弯曲变形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直接使用复合材料制成的模具可大幅度减少模具–构件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导致的构件固化变形。复合材料模具自加热技术是实现构件高质、高效固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现有模具自加热方法难以避免地引入大量加热元件和线缆,在反复热循环后易导致模具结构失效,寿命缩短。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各向异性层合结构的复合材料模具分区自加热技术,通过向碳纤维层合板层间插入电导率调制层形成单向导电的碳纤维层合结构,直接对其局部通电形成若干可独立控温的条带状加热区域,最终在不引入任何加热元件、线缆的前提下,实现模具温度场的分区控制。相较传统自加热模具,分区自加热复合材料模具面内温度均匀性提高了92.1%,固化C型构件的回弹变形量减小了27.0%。分区自加热复合材料模具在满足与构件的热膨胀系数匹配的同时,实现了温度场的分区控制,为构件的高质高效固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高空飞行时,飞机处于较为极端的环境下,舱内工作人员的生活环境需要保障,采用空气加热设备对机组人员的生活环境进行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空气加热设备体积往往较大,且其加热的空气存在局部过热的情况。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小曲面结构的空气加热管路,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加热模块,并将热源安置在其内部,减少了整体占地空间,同时增强了空气加热效果。该空气加热管道以出口空气的温度均匀性作为设计目标,并以结构的压降需求及外壁面最高温度作为约束条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工具(Fluent)进行设计仿真,进而构建出结构各参数与设计目标的响应函数,并通过数学分析软件求得结构的最优解。最后,将其与传统加热设备结构进行仿真对比,发现新式极小曲面空气加热管可在保证压降的条件下实现整体结构热点温度的降低,且能均匀加热流经的空气。通过仿真数据,其出口处空气的温差保持在了3.3℃以下,相较于传统加热管道出口最大温差减少了94.9%,极大地提高了出口空气的温度均匀性。  相似文献   

19.
加热切削技术及其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加热切削技术及其现状 ,叙述了加热切削技术的研究目标、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碘工质以其低成本、低压且高密度贮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承担固气相变和流量供给功能的储供系统是碘工质电推进系统的关键组件。为了提高直接影响阴极和推力器性能的流量供给准确性和稳定性,设计了可采用多种加热方式的碘工质储供系统,结合用于真空舱内的高精度质量传感器,实现了流量的动态监测及mg/s级别的碘蒸气流量控制。针对储罐外部加热、内部辐射加热以及二者复合加热三种加热方式开展实验测量,探究其对流量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种加热方式在满足实验所需条件下均可长期供给稳定流量,辐射加热式的响应时间最快,仅需要10min左右,而外部加热则超过1h;复合加热的方式热控调节虽更为复杂,但可以进一步降低功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