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今年,“阿尔法”国际空间站将开始在太空建造,各国航天员不久将陆续在那里工作,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你能适应那儿的生活吗? 太空毕竟不同于我们身处的地球,在那儿的一举一动都将是另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2.
蔡洋 《太空探索》2023,(1):16-19
<正>2022年11月29日,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升空。不久,3名航天员飞入“天宫”,在太空中首次同时出现6名中国航天员的身影。与此同时,太空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国外商业空间站建设蓄势待发。可以说,未来在轨工作生活的人必将越来越多。专业航天员和太空游客会经历哪些纷繁复杂的工作生活?为支持更多人在轨,科研人员需要攻克多少技术难关?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3.
太空新航线     
国际空间站航天员参加美听证会6月14日,正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的美国航宇局航天员约翰·菲利普斯通过卫星参加了美国参议院科学委员会航天航空分委员会的听证会,从而成为第一位在太空参加美国国会听证会的航天员。对大多数国会议员来说,这也是他们首次有机会与“太空客”直接对话。当天菲利普斯在国际空间站上回答了委员们提出的有关太空生活和工作的问题,重点是国际空间站为准备未来长期载人飞行发挥的作用。另外两名曾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过的美国航天员亲临听证会现场并发表了载人航天技术能够造福社会以及国际空间站会激发年轻一代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航天飞行中的噪音,已经成为航天员的隐形杀手。美国航宇局关于工作区的噪音规定是58分贝,俄制曙光号动力控制和燃料储存舱的噪音是72.5分贝,中国神舟五号飞船上升时舱内的噪音达到120分贝……在这样的噪音环境中,互相说话需要提高嗓门,而且很难听见重要的警告信号。一些实验装置安放在舱壁上密布的容器里,像抽屉一样包围着航天员,连续的嗡嗡声会引起疲劳,一些在轨受控爆破实验发出的尖锐声响会令航天员受惊而出现操作事故。  相似文献   

5.
9月16日,俄罗斯“联盟”TMA21载人飞船从国际空间站安全返回地面,降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船上乘有一名美国航天员和两名俄罗斯航天员。俄飞行控制中心曾在飞船下落过程中同其失去直接联络,但这并未影响飞船的正常着陆。返航的3名航天员在天上逗留了164天。站上余下3人还要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两个多月,现定于11月22日返回。飞往国际空间站的下一艘联盟号载人飞船原定9月底发射,但因联盟号火箭8月24日发射进步号货运飞船失败,这次发射已被推迟到11月14日进行。  相似文献   

6.
空间扫描     
国际空间站首批航天员开始集训一组俄罗斯航天员共3人,已开始在莫斯科的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集训,准备到“阿尔法”国际空间站上开展工作。其中两名是已被确定为国际空间站第一个机组成员的吉德津利和克里卡廖夫,该组的第3位成员是美国航天员舍培德,他于1996年10月就已在俄罗斯开始训练。中国台湾两公司获制造航天部件资格,宏棋科技公司生产的卫星电脑、胜利公司生产的天线和滤波器,日前得到美方认可,获美国公司颁发的合格证书。宏棋公司协理林佳璋说,年轻一代的工程师都非常渴望学习新技术。他们常常自己加班,这样可以学到合约里…  相似文献   

7.
早在“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确定后,为此服务的航天员的培训工作即已着手进行。到目前为止,谁将成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头四批“公民”已经确定。在国际空间站建站初期,每次有3名航天员在轨工作,其中必须指定一名指令长。而在此之前,美俄在国际空间站乘员组由谁担任指令长的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有消息说,早在1996年底,美国航宇局曾单方面宣布由美国人W·谢泼德担任首次空间站飞行的“头人”,这一决定理所当然地遭到俄国人的强烈反对。俄罗斯人反对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他们认为空间站建造初期在空间运行的主要是俄罗斯的设施,因而,由俄罗  相似文献   

8.
见面会上,杨利伟、聂海胜、刘竹生和戚发轫先后为大家作了精彩的报告。听完航天专家和航天员的报告,到了提问时间,台下的航天“追星族”们迫不急待地向航天员和航天专家提出了他们早已准备好的问题——“我经过培训能开飞船吗?”“中国什么时候选拔女航天员?”“变轨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9.
现在世界上在职的航天员共有158名,其中35名是女性,占航天员总数的22%。这些女航天员的平均年龄为42岁,而男航天员为43岁;女航天员的平均体重是60.7千克,而男航天员为81.2千克;女航天员的平均身高比男航天员矮10厘米,脂肪比男航天员多11%,肌肉质量少8%;女航天员的血红蛋白质量比男航天员少10%~14%,有氧运动能力比男航天员低得多。虽然男女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除了年龄、体重和身高这些表面差别以外,在生理、生活和工作方面也存在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太空也要讲文明礼貌 据说当新航天员上天之前,老航天员要给他们上一堂"文明礼貌课".因为无论是在航天飞机上或是在国际空间站上,几名航天员一起工作和生活,由于空间狭小、工作繁忙、而且一待就是十天或半个月,要保证大家和睦相处、不发生矛盾,就得遵守一些不成文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航天员们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他们从一团极光之上飞过。伯班克正漂浮在阿特兰蒂斯号乘员舱内,突然听到飞行舱内传来一声尖Hq。怎么回事?他飞快地漂向发出声响的地方,一群航天员正挤在窗前,窗外有一团光。他所看到的,令他终生难忘。一场地磁风暴在窗外形成,而航天飞机正穿越其中。周围全是色彩斑斓的极光。“简直无法描述。”伯班克说。伯班克是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STS-106)上的7名航天员之一。他们的任务是在12天的时间内为国际空间站第一  相似文献   

12.
空间扫描     
俄美航天员称“国际空间站”附近出现不明飞行物 美国与俄罗斯航天官员2月11日说,“国际空间站”上面的两国航天员曾发现不明飞行物在空间站附近出现。美国航宇局代表浦沙诺夫告诉记者,俄罗斯和美国航天员发现“一条约20cm长的柔软物质”在空间站附近漂浮。用俄罗斯太空专家的  相似文献   

13.
徐菁 《太空探索》2006,(1):28-33
每年的5月6日为国际太空日,美国航宇局在2004年的这一天为2004年航天员培训班举行了盛大的命名仪式。这个培训班被命名为“有抱负的航天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培训班学员接受了各种训练,参观了航宇局的航天中心。在这里他们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操作技巧,而且锻炼了意志力,培养了团队精神,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  相似文献   

14.
海底的"太空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丹 《太空探索》2003,(9):24-25
航天员“上天”不足为奇,航天员“下海”却不多见,而且还要在海底过“太空生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跟我一起去看看美国航宇局设置的特殊培训科目——海底航天试验。  相似文献   

15.
航天轶闻     
多才多艺的航天员 航天员不愧是“人类精英”,他们人多数人才华横溢,如美国的马斯格雷夫如果不是在1993年出舱修理哈勃空间望远镜时冻伤了手指,可能至今还会操着手术刀为病人动手术呢!而美国“阿波罗”12号航天员比恩自1981年起,已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从月球归来、专画月球”的艺术家,1998年  相似文献   

16.
载人航天的关键就在于航天员能否上天,而航天员的生活与训练又是绝对不能受到外界干扰的。因此,中国的航天员始终是一个隐晦的话题,他们的头上笼罩着神秘的光环。随着神舟飞船第四次发射的成功,中国的载人航天也进入了倒计时,那么中国的航天员现在都准备到了什么程度?他们是如何选拔、训练与生活的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披露——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宇宙飞船是接送航天员的交通工具,那么空间站就是航天员在太空轨道上生活和工作的基地。 人类长期太空飞行计划的黎明是苏联礼炮1号带来的。1971年4月19日,苏联用质子火箭发射了世界上第1个空间站,这个壳体上饰有“曙光”一词的空间站由于在飞行中不断产生电火花似的礼花,遂改名为“礼炮”。 礼炮1号空间站是一座尖顶圆柱形,像火车车厢那么大的铁罐,由轨道舱、服务舱和对接舱组成,  相似文献   

18.
美航天飞机第59次飞行 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 1993年12月2日,“奋进”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这次飞行的主要目的是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为此,从1992年底就挑选7名有经验的航天员进行准备,他们在水中进行了400多小时的模拟训练,准备了280件工具,拟订了150套应付意外情况的紧急处置方案。 12月5日,两名航天员出舱,他们由喷气背包推动接近“哈勃”  相似文献   

19.
胡群芳 《太空探索》2005,(12):38-41
“民以食为天”,神舟六号飞船的航天员亦然。此次飞行,他们在太空中停留了五天.这五天中他们每天都要消耗能量、维持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20.
4月25日,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一枚联盟号运载火箭托载着联盟TM34号飞船点火升空,执行代号“马可·波罗”的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飞船上乘坐着来自意大利的欧空局航天员维多里(飞行工程师)、俄罗斯航天员吉德津科(指令长)和世界上第二位太空游客、南非亿万富贾马克·沙特沃斯。他们一行三人在太空中度过了10天的时光,其中有8天生活和工作在国际空间站上。尽管此次飞行的主要任务是用联盟TM34号飞船取代站上的联盟TM33号飞船,以承担站上的应急救生任务,但人们还是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沙特沃斯的商业旅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