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朱自强 《航空学报》1988,9(11):499-508
 本文介绍了用虚拟气体概念进行无激波机翼设计的方法,叙述了虚拟气体方法的基本思路;给出了几种虚拟气体规律,以小扰动方程为例具体说明了在超音区内的推进计算过程。分别讨论了二维和三维情况,设计和非设计状态时的效益。最后介绍了近无激波机翼修型的工程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朱自强  Sobjeczky  H. 《航空学报》1987,8(3):189-194
 改善下一代民航机空气动力效率的技术已成为航空科学中重要课题之一。高气动力效率要求在超临界Mach数下飞行,并要避免激波的出现或使激波变得足够弱。跨音速设计方法可以实现无激波或接近无激波的流动。解决跨音速设计问题往往是和发展可靠的流动分析方法相联系的。“椭圆连续”或“虚拟气体”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此方法及其应用于翼型和机翼的设计已概述于文献[1,2]。这种概念首先由H.Sobieczky给以说明:用一种数值计算方法来求解绕基本翼流动的一组虚拟气体的方程组,这些方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全位势方程,在超音速区采用虚拟气体假设,给出了跨音速无激波翼型设计的一种方法。本方法能将已知翼型在给定马赫数和攻角条件下,修改设计成无激波翼型。  相似文献   

4.
基于Navior-Stokes (N-S)方程和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建立了含间隙二元机翼的跨声速绕流场计算模型和间隙内流计算模型.通过FLUENT数值仿真,分析了二元机翼的激波压力分布和马赫数分布,并与风洞试验 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数值结果表明,连通波后高压区和波前低压区的间隙内流会提高机翼绕流场中激波前后的速度梯度和压力梯度.局部间隙内流会对机翼结构带来“向外吸”和“向前顶”的气动载荷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航天飞机机翼前缘的简化模型,即楔-后掠柱模型,在大后掠、高超声速条件下,提供了一种计算柱体前缘激波干扰流场和热流的工程计算方法。在中国科技大学流体力学实验室的激波风洞中取得了激波干扰的流场显示结果。计算的结果与国内外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扩张激波管流动波图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等截面激波管的计算方法已发展得很完善。为了获得强激波,经常采用“收缩”激波管,它的驱动段截面大于被驱动段,夹膜处加上收缩喷管作过渡。在低密度气体研究或激波强度不高而又要求大的被驱动段的场合,为了节省驱动气体用量,则常选用“扩张”激波管。其驱动段截面小于被驱动段,两者通过扩张喷管相接。对于缝合分界面运行的  相似文献   

7.
张宇飞  陈海昕  符松  张淼  张美红  刘铁军 《航空学报》2012,33(11):1993-2001
发展了一套基于遗传算法优化/Navier-Stokes方程分析的运输类飞机机翼/发动机短舱一体化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保证该方法工程实用性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设计变量模块化、局部优化全机分析、超临界压力分布约束条件等。通过采用适当的计算网格、并行算法及数值方法,使得基于遗传算法优化/Navier-Stakes方程分析设计方法的运算时间在工程上能够接受。运用该设计方法对下单翼运输类飞机机翼/发动机短舱一体化设计开展了单点优化和两点优化,结合二者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工程实用性。单点优化得到的机翼压力分布呈现无激波特点,阻力系数随马赫数变化比较剧烈;两点优化得到的机翼压力分布为弱激波形态,阻力随马赫数变化比较缓和,所设计的机翼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TSDH方程计算三维后掠机翼的跨音速绕流,考虑了适用于机翼钝前缘的前缘边界条件和前缘速势方程。采用Jameson格式在不等步长格网中的推广形式,把TSDH方程离散化为差分方程组。然后,在整个计算空间内布置稀网,在机翼附近再布置密网,进行稀密网的交替迭代,以加速收敛和提高计算精度。对ONERA M6机翼的超临界无激波和有激波情况的计算表明,TSDH解与FVP解和风洞试验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9.
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翼的跨声速绕流的粘性/非粘性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包括无粘流场计算,混合边界层计算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三维混合边界的计算包括了层流边界层,转捩区,湍流边界层和分离流的积分方法计算了,特别是在靠近分离的区域采用边界层反方法计算,无粘流场由全速势方程计算得到,通过粘流无粘流耦合迭代求得了M6机翼跨声速绕流的收敛解,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得较好,本方法能够计算出激波诱导分离泡和后缘分离  相似文献   

10.
朱自强  夏智勋  吴礼义 《航空学报》1992,13(10):463-468
给出一种跨音速翼型和机翼的反设计计算方法。对所应用的积分方程反方法引入人工粘性项;采用Riegels因子法消除前缘奇性;对强激波问题采用光滑-松弛过程;并将方程中的系数积分成解析形式;对二维翼型反设计计算还提出了一种封闭形式的正则化条件。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跨音速翼型和机翼设计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后缘连续变弯度对跨声速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后缘连续变弯度对跨声速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首先不考虑翼型后缘连续变弯度,基于搭建的优化设计系统对跨声速翼型进行气动减阻优化设计,通过添加不同的约束优化得到两种跨声速翼型:无激波翼型和超临界翼型。然后在这两种翼型的基础上,以后缘偏转角度为设计变量、以阻力系数最小为目标,针对不同的升力系数分别进行优化设计,并根据优化结果深入分析后缘连续变弯度对这两种翼型极曲线特性的影响机理。优化结果表明:无激波翼型与超临界翼型相比,其设计点处的气动特性较好,但鲁棒性较差;升力系数小于设计升力系数时,应用后缘连续变弯度后,无激波翼型的极曲线特性明显提高,减阻最高达到3.9%,而超临界翼型的极曲线特性提高不明显;升力系数大于设计升力系数时,应用后缘连续变弯度后,无激波翼型和超临界翼型的极曲线特性都明显提高,减阻分别达到2.4%~18.1%和1.7%~13.2%。  相似文献   

12.
栅格翼相对平板翼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对其气动特性进行优化很有必要。采用风洞实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翼弦格宽比的栅格翼及不同后掠方式的栅格翼进行了研究,风洞实验结果显示,栅格翼的翼弦格宽比存在一个气动性能的最佳值,使得升阻比最大;数值计算结果证明栅格翼前缘局部后掠能有效减小波阻,是一种新的减小栅格翼阻力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王雷  刘波  赵鹏程 《航空动力学报》2012,27(8):1841-1847
以高负荷两级风扇第一级前掠转子为研究对象,数值模拟了设计转速下多种不同间隙下的特性曲线以评估其性能对间隙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前掠转子能够显著降低气动性能对叶尖间隙的敏感度,且并不存在工程意义上的最优间隙.这种特性在存在强叶尖泄漏流的大叶尖间隙和近失速工况时更为明显.通过与一个气动性能等效的常规转子进行叶尖区域详细的流场结构对比,对前掠改善间隙敏感度,调整展向气流分布及影响转子叶尖泄漏流动的内在机理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映象平面ξ-η的特点, 将旋成面叶栅气动正命题的微分-积分解法与叶型修正的“喷气模型”结合, 建立了一种适用于旋成面叶栅气动反命题的新解法。叶片表面给定的气动参数分布作为反命题的边界条件, 在求解过程中直接得到满足。通过对一例实际透平叶型的计算验证了本文解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数值优化方法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相结合,形成两种跨声速翼型的气动设计方法,即:最优化方法和反设计方法。采用求解Euler方程的有限体积法计算流场,通过结合优化算法,从正反两个方向对跨声速翼型进行气动优化设计。实例证明它们是翼型气动设计的有效方法,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风洞测力、测压、等试验结果,研究了前掠翼的气动力特点,并与相应的后掠翼做了比较。研究了改进前掠翼根部流动的措施和改进后的收益。在低速情况下,根部适当后掠可以较好地改善前掠翼根部的流动,获得较大的气动力收益。配置鸭翼可以进一步改善前掠翼根部的流动,得到更大的升阻比。例如,根部适当后掠的前掠翼(整流翼)配置鸭翼以后,Cy=0.5时的升阻比可比边条后掠翼配置鸭翼(两种布局升力面面积相等)的升阻比提高24%。 前掠翼在跨音速有较小的零升阻力和诱导阻力。当Mα=1.1,α=6°时,前掠翼的诱导阻力要比后掠翼的小12.5%。低速时改善根部流动的措施在跨音速时仍然有效。前掠翼以及根部适当后掠的前掠翼(整流翼)配置合适的鸭翼,也可使前掠翼的高速性能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7.
李珺  易怀喜  王逗  罗世彬 《航空学报》2021,42(12):124703-124703
双后掠布局能有效改善乘波体低速时的气动性能不足。为了获得双后掠乘波体,目前常采用的是定前缘型线的吻切锥乘波体设计方法,但该设计方法存在设计过程复杂,激波出口型线与理论不一致等问题。而采用直接投影获得双后掠乘波体的设计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系统研究基于投影法的双后掠乘波体的气动性能,使用CFD方法分析了采用该方法生成的双后掠乘波体在高超声速与低速时的气动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的乘波体在高超声速下的气动性能与定前缘型线的双后掠乘波体相当。且此方法仍保留了高超声速下"波效应"引起大攻角非线性升力、低速下"涡效应"有效提高升阻比等双后掠乘波体的优良气动特征,为基于投影法的双后掠乘波体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8.
单级压气机气动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亮  韩万金  黄家骅  孟丁 《推进技术》2009,30(4):419-424
针对单排叶片气动优化设计难以保证级性能的问题,对一单级跨声速压气机进行了动静叶匹配的同时优化设计。以动叶中的掠、倾,静叶中的弯为设计自由度,对NASA Stage35进行了以气动设计点与峰值效率点为优化点的多工况气动优化设计,得到了动叶前掠、静叶向压力面侧弯曲的优化压气机级,其全工况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