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动激波和旋涡相互作用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平面运动激波和单个旋涡二维相互作用的实验。实验在方截面激波管中进行,实验中拍摄了激波和旋涡相互作用全过程的纹影照片,实验结果发现,运动激波通过涡核时发生激烈变形并在波后流场中产生圆柱形声波。  相似文献   

2.
运动激波在波前同向气流中传播时与壁面附近力界层发生的相互作用,既不同于定常的激波边界层干扰,也与普通激波管中端壁波与边界层的作用有很大差异。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表明,激波与边界层作用后,波面在壁面附近发生了明显弯曲,且触及壁面;弯曲的激波与壁面进一步作用后发生反射,由于波前气流速度不同,这种反射存在规则反射和马赫反射两种类型;由于激波反射,波后壁面附近形成了一个高压区;激波与边界层  相似文献   

3.
激波对血液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行研制的无膜激波管,研究在一定强度激波的作用下,激波对血液成分的影响。分析了激波与血液作用时的波系结构,得到了作用在血液上的透射激波速度和透射波波后压力的表达式,共对24组新鲜血液进行了对照实验,实验后的医学化验表明:激波对血液有相当强的作用,其中尤为明显的是作用后的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多、血小板数减少,结果还表明这些变化跟激波作用的次数有一定的关系。文中对造成血液破坏的机制也作了初步的分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高超声速进气道唇口激波/附面层干扰诱导的肩部流动分离,从膨胀波及激波理论出发,推导出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的斜激波附面层干扰理论公式,获得了影响斜激波诱导分离的主要因素:膨胀角梯度、激波角及波前马赫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的流动分离控制研究,给出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斜激波诱导分离的判别及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增大激波入射点处膨胀角梯度,可以显著减小甚至消除肩部流动分离;随着激波角增大,激波强度及逆压力梯度增加,分离区尺寸显著增大。而波前马赫数对分离区尺寸的影响不显著;在进口马赫数3.57~5.18,唇罩角度6°~10°范围内,当激波入射点处逆压比梯度小于250 m-1时,斜激波诱导的流动分离消失,可为改善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流道流动分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用激波管驱动水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用激波管产生大流量水喷雾的流体力学原理,进行了实验研究。用可视化方法观察了管内两相流及所产生的喷雾的发展过程。用PVDF压力传感器测量了激波管内的压力波形。结果表明,水柱内的压力波明显地不同于空气中的压力波;水柱被经过加速后,其雾化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TVD格式的基础上,以修正限制函数的方法,将通常的TVD格式改造为性能更为优越的ENO格式,并利用这种有限差分格式求解欧拉方程和薄层N-S方程。分别数值模拟了激波管中运动激波与三种楔形物体相互作用流场;给出了激波在不同物体上的反射及波涡干扰过程中非定常流场的变化情况;算出的波系结构在与CARDC小型激波管中做的相关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时间和空间方向均为二阶精度的TVD有限差分格式来数值模拟冲击波绕三角形、半菱形障碍物的非定常复杂流场,算出了与理论分析一致的流场结构,成功地捕获了激波,膨胀波,二次弱反射激波等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单脉冲膨胀波激波管为工具,利用激光散射,透射测试方法,研究了戊醇在总压为100kPa,温度为240K、250K和260K状态附近同质核化率量值、以及它同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并同经典同质核化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用水平激波管研究了激波对管内壁堆积粉尘的抛撒效应。试验粉尘为玉米粉(平均直径5μm),采用YA-16高速摄影机观察了激波特性和粉尘云的发展,结果表明,在激波扫过堆积粉尘与粉尘被扬起存在一定时间滞后,粉尘云的高度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前向爆轰驱动激波风洞的性能,采用在驱动段靠近主膜外增设一个收缩喉道的方法,以此来产生较为均匀的驱动气源。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有效地削弱了爆轰波后Taylor稀疏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随机选取法计算了一个具有变截面驱动段及自由开口端的激波管流场。在自由开口端,考虑了全部可能的出流及入流情况。计算结果表明,这种边界条件处理方法正确地预示了波系在自由开口端的相互作用及反射,与试验结果及BRL的一维流计算结果相比,三者吻合程度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在电控双驱动激波风洞中进行的平面运动激波在有定常超音速绕流的尖劈表面马赫反射的实验。这种反射现象属于准定常的,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四种反射(RR,SMR,CMR和DMR)。本文还计算了三波点Τ的迹线及弯折点Κ的迹线分别和劈面的夹角χ和χ',以及各种反射相互转变的边界。发现运动激波波前定常超音速气流马赫数Μ_0会影响χ和χ'角,使(θ_ω+χ,Μ_s)平面上各种反射的转变边界发生变化,但不影响(θ_w,Μ_s)平面上的各条转变边界线。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是用实验观测的方法判明低密度空气中发生的强激波的构造并进而分析其特性。为此,首先利用自由活塞二段隔膜激波管获得强激波,并以新型高速照相机拍摄激波背后的发光域,然后以SPICCA图像处理机对拍摄的照片进行等辉度线和浓度变换等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激波背后的发光受其速度影响很大,当激波速度U_s超过11.0km/s时,发光强度将出现两次峰值;(2)空气中氧元素对激波背后的发光情况有重要影响;(3)初压不同时,发光形态不同,当初压增高时,发光时间和强度都增加。这些结论为从理论上分析与研究强激波背后发光的形态与特性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用随机选取法(RCM)计算高温平衡气体的激波管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RCM方法计算了高温平衡气体的激波管流动。在求解Riemann问题时,激波关系式采用精确解,而对于稀疏波关系式,本文建立了等效比热比的局部理想气体近似关系式,从而使RCM方法大为简化,并具有足够精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最小耗散的混合格式及MacCormack二阶格式加θq╱2耗散修正格式计算了一维激波管Riemann问题、二维激波管中激波与楔的反射流场。这两个格式的特点是对任何初值其耗散项永远不等于零,因而,计算得到的解为物理解,而且除间断外,均具有一致二阶精度,计算出的单波很精确,并且激波分辨度高。本文计算了楔角θ~*=30°、45°,激波马赫数M_s=5.29、10的情况,给出了流场的非定常过程及流场的自模解,一维结果与Riemann问题理论解、二维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说明计算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建立激波管装置,用以产生一维非定常的膨胀气流。描述膨胀气流的流场分布以及由此导致的水蒸汽自发成核、相变、凝结的物理过程。实验装置中,设置两个通道探测瞬态相变的信息:动态压力传感器探测膨胀气流的压力变化和光电倍增管探测水蒸汽从成核直至生长成液滴(凝结)所产生的光散射辐射强度。两种信息都由FFT(CF-910)分析仪采集记录,得到膨胀气流的压力曲线,显永过饱和度的变化;得到散射光功率曲线,立定不同蒸汽分压下液滴的相对增长速率。  相似文献   

17.
使用激波管作为加热手段研究酚醛树脂在1200~1800K温度范围内的热解特征。气相产物中主要碳氢产物是甲烷、乙烯、乙炔、苯和甲苯。获得试验温度范围内主要碳氢产物分布随热解温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酚醛树脂的热解机理发生重大变化。1400K以下热解断键过程主要发生在亚甲基桥链结构上;1400K以上芳环开环成为主要的热解通道,生成大量的乙炔。  相似文献   

18.
爆轰驱动激波管缝合激波马赫数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数值求解的方法得出了氢氧爆轰驱动激波管的缝合状态参数.以空气为试验气体时,缝合激波马赫数随着H2摩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H2摩尔浓度达到90%左右时达到最大.当缝合马赫数较高时,需要考虑高温真实气体效应的影响,缝合激波马赫数较理想气体的高.以氢空气混合气为试验气体时,缝合激波马赫数较以空气为试验气体的小.通过调整驱动气体与被驱动气体的初始参数,可以得到即能恰好消除Taylor波又能缝合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一维非定常守恒方程出发,用Richtmyer-Lax-Wendroff格式研究了夹膜方式,夹膜位置,破膜压力和破膜延时对激波引射高温燃气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激波风洞组合设备中,用引燃激波管模拟亚燃室开展双燃式煤油超燃研究的方案是可行的,引燃激波管布置的建议方案是;单膜片,膜片位于管子右端出口处,破膜压力尽可能低、破膜延时尽可能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用于提高冲压发动机在高马赫数飞行条件下的推力,而发展的简单可靠的催化复合效应实验研究所需要高温燃气的产生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成功研制了一座能产生高温空气与气态燃料燃烧产物的高温燃气激波风洞实验装置,并得到了压力为20大气压,温度为3200K,定常实验时间约为17ms且状态参数稳定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