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4米×3米低速风洞模型姿态角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构成、控制方式、工作过程,运行功能及特点,以及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等。该系统采用以主控微计算机系统和前位机系统为核心的多闭环直流伺服控制的方式,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控制系统,同时,它又接受上位机的指挥,作为风洞分布式测控处系统的子系统而工作。它在控制方式、分布式系统子系统组成、机械天平和上转盘、下转盘高度准确地同步运行以及功能完善等方面作了全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在CARDC4m ×3m 低速风洞中应用的大攻角连续扫描试验技术克服了以往在低速风洞中进行的常规步进攻角静态试验效率低,试验结果信息量少的缺点,实现了对飞机模型的气动量在整个攻角试验范围连续测量,完整地描述了模型的大攻角静态气动特性,为型号研制提供了丰富的风洞试验结果。笔者结合某型号飞机试验,具体介绍了大攻角连续扫描试验技术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介绍NF 3低速翼型风洞常规和动态实验模型姿态角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特点以及为提高角度测量精度和准度所采取的措施。应用一种直流伺服系统 ,采用电机位置和速度闭环方法 ,已经获得模型姿态角的精度在± 0 .0 5°以内。为进一步提高测控性能 ,对于二元实验在翼型轴上安装圆感应同步器 ,测量模型的实际角度 ,并作为反馈信号。这种位置全闭环系统 ,可使角度精度达到± 0 .0 0 83°。对于三元实验 ,用一个加速度计固定在模型内 ,实时测量模型的实际攻角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处理 ,从而减少因气动弹性角产生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用于CARDC-Φ3.2m亚声速风洞的大攻角张线式支撑系统的组成,试验装置的结构及其特点,给出了模型考核试验和支架干扰试验的主要结果,并进行了简要的讨论。试验表明:本支撑系统具有可试验的攻角和侧滑角范围大,支撑干扰小,控制和测量精度高,支撑刚度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 FD-09低速风洞中进行了大攻角下尾支对 YF16飞机模型静态气动特性和底部阻力测量的干扰效应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就尾支-支架系统对气动力测量的影响而言,尾支杆对俯仰力矩测量的干扰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了男、女真实铁饼低速风洞试验结果。测量结果表明,铁饼在攻角小於20°,法向力、升力和俯仰力矩随攻角增加几乎成线性增长;攻角在20°时,升力突然下跌,直至攻角90°时升力减小到零。铁饼阻力随攻角增加而迅速增大,当攻角为90°时最大阻力系数为0.93.最大升阻比是攻角在10°左右,其值达到4~4.5。压心位于铁饼盘面圆心之前,且随攻角增加逐渐往圆心靠近。  相似文献   

7.
飞行器大攻角升沉平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测量由升沉和平移加速度(和)产生的导数,进而将组合动导数分开,来改善飞机飞行特性的预测效果,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开展了大攻角升沉平移加速度导数测量技术研究工作.采用刚性强迫振动法,研制了试验装置,测量了由升沉平移加速度产生的动导数和"静导数".给出了升沉振动试验在振幅为60mm,频率为1.0Hz、1.5Hz,α=0~45°,Re=0.76×106情况下的典型试验结果.小攻角情况下,Cm为负值,是动稳定的,且随攻角变化不大,而在大攻角情况下,由于非定常气动力的作用,Cm变化剧烈而且出现动不稳定.从典型试验结果看,该技术是成功的,所获数据是合理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测量由升沉和平移加速度 ( α和 β)产生的导数 ,进而将组合动导数分开 ,来改善飞机飞行特性的预测效果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开展了大攻角升沉平移加速度导数测量技术研究工作。采用刚性强迫振动法 ,研制了试验装置 ,测量了由升沉平移加速度产生的动导数和“静导数”。给出了升沉振动试验在振幅为60mm ,频率为 1 .0Hz、1 .5Hz,α =0~ 45°,Re=0 .76× 1 0 6 情况下的典型试验结果。小攻角情况下 ,Cm α为负值 ,是动稳定的 ,且随攻角变化不大 ,而在大攻角情况下 ,由于非定常气动力的作用 ,Cm α变化剧烈而且出现动不稳定。从典型试验结果看 ,该技术是成功的 ,所获数据是合理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 CARDC0.24米×0.2米引射式跨声速风洞建设的目的,风洞回路、主要特点、风洞的运转和风洞的测控系统以及风洞的主要性能。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低速风洞中采用一种新的测量侧滑振动导数的原理和技术,它利用同一强迫振动装置,更换少许运动转换件和支杆,实现五种单自由度强迫振动,由六分量天平和相关滤波仪器测量出全部组合导数和下洗时差导数,而侧滑振动导数是通过对应的侧滑-滚转振动与演转振动测出的组合导数之差得到的。本文给出了某教练机大攻角侧洗时差导数的典型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弓形感应同步器首次用于检测1.2米×1.2米风洞攻角机构的角度。本文主要介绍弓形感应同步器的原理和静、动校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套用于气动中心低速所4m×3m风洞或Φ3.2m风洞的大攻角动导数试验系统。对该系统的激振装置、测试系统及主要性能进行了描述,并对典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自动化程度高、较模拟式仪器可节省大量风洞运行时间的全数字化测试系统,能提供包括阻尼导数、交叉导数和交叉耦合导数在内的全部组合动导数以及由α.和β.产生的动导数和静导数,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俯仰-滚转耦合两自由度大振幅非定常实验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介绍了一套用于3m低速风洞的俯仰-滚转两自由度大振幅非定常实验系统。该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俯仰-滚转两自由度的模型动态支撑机构;俯仰-滚转两自由度电控液压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可以在风洞中真实模拟飞行器姿态变化,并测量其相应的六分量非定常气动力变化。为飞行器的飞行力学动态性能分析或飞行模拟器提供非定常气动力数据。另外,用三角翼在3m风洞进行了多种运动状态的非定常气动力特性测量,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大迎角与大滚转角时三角翼的非定常气动特性  相似文献   

14.
在归纳、分析国内外近30年大飞机全模试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选择支撑的原则,扣除支撑干扰的关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试验技术、支撑干扰修正方法。该支撑系统新颖独特,能广泛用于不同布局的大飞机纵、横向试验,支撑干扰小并可以有效扣除,可连续改变攻角,运转灵活、装拆方便,支撑强度、刚度良好,安全可靠。可推广应用于单独角支撑不适宜的场合;也可应用于其它高速风洞中。  相似文献   

15.
在 FD-09低速风洞中进行了零侧滑大攻角下尖拱圆柱形弹体侧力的实验研究。试验是在雷诺数从2.3×10~5至9.2×10~5范围内进行的。攻角从-4°到70°。试验结果表明:侧力的“起始角”当长细比增大时减小,当头部顶角增大时增大。侧力的方向和量值对雷诺数和滚转角的反应是敏感的。头部边条有助于消除侧力。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低速风洞新研制的大攻角强迫振动实验设备可迫使模型绕其体轴做单自由度俯仰、偏航、或滚转振动,由六分量应变天平感受气动反作用力和力矩,测量仪器按相关滤波原理将它们分解为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仪器具有很高的分辨度和精度,能测出组合形式的全部18个同相导数和18个正交导数。该设备具有很大的攻角范围和侧滑角范围,并具有足够大的振动频率和振幅范围,实验风速可从20米/秒至50米/秒。强迫振动风洞实验的全过程都在微机控制下自动、实时地完成。通过某教练机的强迫振动实验和不同方法的对比实验表明,该设备能较好地测量出组合形式的全部阻尼导数、交叉导数和交叉耦合导数。  相似文献   

17.
1992年7月,在保持桨尖马赫数不变(MT=0.64)的条件下,利用BO-105旋翼动力相似模型(1:2.45),在气动中心低速所8米×6米风洞进行了第二期悬停和前飞对比试验。本期试验结果与1990年的第一期试验结果以及国外的有关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悬停时,旋翼功率~拉力特性、旋翼口质因素、桨叶稳态挥舞力矩、桨毂力矩特性等皆与1990年试验结果和国外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等拉力系数配平前飞时,旋翼各操纵角~前进比曲线和前飞需用功率~前进比曲线与德国宇航院(DLR)的试验结果比较一致。但桨叶信号与1990年的结果尚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米量级直升机旋翼的试验表明:天平测量原理正确、设计分理、刚度大、干扰小、静校准精度较高,其动态特性与整台直升机旋翼试验装置匹配良好,较好地满足了直升机旋翼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非定常低速预处理和DES的三角翼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出一套基于低速预处理技术采用SA-DES和SST-DES模型,对三维低速非定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采用非结构混合网格有限体积方法求解非定常流场,时间离散采用基于LU-SGS隐式格式的双时间步长方法.对非定常低速预处理方法进行了推导和分析,并应用该方法对大攻角三角翼的非定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不同站位压强分布与试验值和参考文献值进行了对比,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介绍了气动中心低速所新近研制成功的8米×6米风洞直升机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的概况、主要分系统调试结果、BO-105直升机旋翼动力相似模型地面悬停试验及风洞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试验台及各分系统的性能已达到设计要求;试验台振动水平低;工作可靠;风洞试验数据的重复性好;与西德宇航院飞行力学研究所在 DNW8米×6米风洞中的试验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经地面试验及风洞试验的考核,试验台已具备交付验收和使用的条件。试验台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大型低速风洞开展直升机旋翼模型风洞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