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火箭发动机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于2015年7月17日至18日在湖北恩施召开,会议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承办。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四院、十院,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等24家单  相似文献   

2.
液体火箭发动机智能减损与延寿控制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建军  魏鹏飞 《推进技术》2003,24(6):484-487
液体火箭发动机减损与延寿控制技术是一门横跨控制理论与技术、材料科学、发动机技术等领域的新兴交叉技术,是工程上实现液体火箭发动机健康监控系统故障控制功能的核心技术之一。主要阐述了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智能减损与延寿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剖析了该技术的系统框架与关键技术,指明了存在主要的技术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靠性设计是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长期以来这些工作主要依靠多个设计人员共同完成。为了实现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自动化,本文首先结合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的工程实际,提出了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然后在总结工程实践中常用的可靠性分配、预计、评估等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系统各模块的计算模型,最后采用C++Builder等软件开发工具,开发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系统。实践表明,该系统易于操作,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证火箭发动机用薄壁合金管的可靠性,通过涡流检测参数的编程计算,具体分析了材料的主要涡流特性,制定了正确的火箭发动机用薄壁合金管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此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航空动力学报》的创办人、第二、第三任主编曹传钧教授于2014年2月4日与我们永别了,享年92岁。曾传钧教授是我国著名航空航天教育家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涡轮喷气发动机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曾任北京航空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他离开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怀念和受益终生的教诲。曹传钧教授,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青年时代就读于天津扶  相似文献   

6.
图形变形法在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欧海英  张为华  李晓斌 《推进技术》2005,26(4):289-291,301
采用图形变形法分析了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优化模型中各设计变量对目标函数和约束的影响程度,探索了可行设计空间,通过显示优化结果点附近设计空间形态定性分析了优化结果鲁棒性。结果表明,图形变形法处理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优化多变量分析及显示问题简单、直观,易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某大型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围绕着发动机知识的统一处理、定性定量知识的集成与转化以及基于知识的智能故障诊断推理等技术和难点,研究发展了发动机基于混合知识模型和混合推理策略的智能故障诊断方法,并结合实际热试车数据和故障仿真实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对设计和实现工程实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起动过程故障检测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起动过程故障检测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故障检测算法。经过试验数据检验,证明这种算法简单、安全、有效,工程可应用性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航天领域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环境与制造特点,分析增材制造技术原理与在其制造领域存在的优势,综述分析了国内外航天增材制造技术应用最新情况;结合液体火箭发动机工程应用实例,对增材制造工程应用发展所经历的替代传统工艺、集成制造、轻量化制造和系统集成设计四个阶段的工程应用与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出目前航天液体动力增材制造技术工程化应用推进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了增材制造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飞行马赫数Ma0=0~8 RBCC发动机特性及结构调节规律,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采用控制体法,考虑热完全气体效应、化学平衡流动效应、黏性损失及热损失等影响的发动机特性分析模型,并通过发动机自由射流试验获得的推力、比冲数据对所建立的发动机特性分析模型进行确认。完成二元中心火箭布局变结构模型RBCC发动机火箭引射模态、火箭冲压模态及冲压模态特性仿真,定量获得了飞行动压、马赫数、攻角、当量比、火箭流量等因素变化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并针对给定模拟飞行弹道,完成Ma0=0~8 RBCC发动机特性计算,给出了进气道收缩比、燃烧室扩张比、尾喷管扩张比、发动机总面积比随飞行马赫数及工作模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火箭引射模态,马赫数每增加1,推力、比冲增加约18.2%,火箭推力增益增加约15%;2)火箭冲压模态,火箭流量越大,火箭推力增益越小,且获得正的火箭推力增益范围越窄;3)Ma0=2模态转换点,发动机性能及结构参数均存在间断,确保推力及结构参数的连续调节、匹配应是模态转换规律制定的关注点;4)模拟弹道下,进气道收缩比、燃烧室扩张比、尾喷管扩张比、发动机总面积比在Ma0=0~8范围内分别变化6...  相似文献   

11.
张廷良 《推进技术》1987,8(4):36-43
缩比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实用技术,在火箭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文中介绍了国外采用缩比技术的情况;简单阐述了缩比技术的理论基础——相似原理;列出了与火箭发动机工作过程和现象有关的相似准则;说明了火箭发动机缩比实验在比冲测量标准化、发动机性能模拟及其它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泵压式固液火箭发动机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以高质量分数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泵压式固液火箭发动机的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方法.利用高质量分数过氧化氢易催化分解的特点,建立了采用泵压式输送系统的固液火箭发动机系统仿真模型,并应用遗传算法分别对采用挤压式和泵压式两种输送系统的固液火箭发动机开展优化设计.结果显示:虽然增加了管路系统的复杂性,但在总冲相同时,泵压式固液火箭发动机在质量、体积、比冲等性能上均优于挤压式固液火箭发动机,因此具有更大的工程应用潜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周中灵 《推进技术》1985,6(2):69-78
本文系作者参加一九八三年六月廿七日至廿九日于美国西雅图召开的AIAA/SAE/ASME第十九届联合推进会议期间所了解到的有关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推进剂燃烧研究方面的情况。文章重点介绍了:一、不稳定燃烧研究;二、硝胺推进剂的燃烧;三、含铝推进剂的燃烧;四、固体推进剂燃速特性的研究。 近年来,美国为了适应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需要,通过它的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研究实验室,继续不断地开展了不少燃烧和点火方面的研究。在这次联合推进会议上,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推进剂方面的文章有四十多篇,涉及到固体动力装置的各个方面。其中燃烧方面已经发表的文章有十多篇,反映了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动向。通过这次会议和会后参观乔冶亚理工学院空间工程系的实验室、斯坦福大学张以棣教授的实验研究工作,以及与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Kuo K、K、教授座谈等活动,对美国在这方面的一部分情况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现简要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阶段地面试验性能与设计目标之间存在偏差的原因,提出了工程上参数调整的对象,并以性能和工程双重条件作为约束,建立了以燃烧室压强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在优化计算,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发动机设计参数的调整,经工程实际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祁锋 《推进技术》1997,18(5):1-4,21
根据先进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要求和火箭与吸气式组合发动机的特点,提出了重复使用的单级入轨飞机吸气式组合发动机方案的优化原则和一种优化的组合发动机循环:高压氢膨胀液化氧气循环吸气式火箭组合发动机(LOCE)。它是一种以火箭技术为基础的吸气式组合发动机,比冲可达35000m/s,其关键是成功地解决了吸气式组合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压力的不匹配,其液化效率比普通LACE循环提高了5~7倍。可借用成熟火箭技术,推重比高是低速阶段(Ma=0~5)的最佳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推进技术》1996,17(5):58-58
火箭发动机设计参数对喷管效率的影响德国航空航天研究院用JANNF二维动能程序的改型给出了大型H。/O。火箭发动机喷管的流动计算结果,对火箭喷管进行了各种计算以研究火箭发动机特征设计参数对喷管损失的影响。喷管损失的范畴可分成扩散、摩擦和动能几类。此外,...  相似文献   

17.
《推进技术》2000,21(1):4-4
为解决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和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流量调节问题,曾经提出过采用固液燃气发生器的方案。近年来,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系研究了两种固液燃气发生器方案,用控制固液燃烧来调节进入冲压燃烧室的富燃料燃气流量,从而达到调节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和固...  相似文献   

18.
何洪庆 《推进技术》1988,9(5):8-13,76,77
提纲式地阐述固体火箭发动机气体动力学,特别是二相流的发展和应用.认为气体动力学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理论设计、性能计算和专题研究的重要基础,流场计算已成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和研究中众所瞩目的中心问题.提出了固体火箭发动机流场计算一体化的观点.反应湍流边界层理论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气体力学的新领域.轴对称二相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但有必要继续进行和不断完善.工程应用迫切要求从速建立许多研究专题的二相模型.三维、二相、计算气体动力学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它与固体火箭发动机一体化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图象显示相结合,将成为本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19.
简要总结了国外电弧加热喷气火箭发动机研究发展的历史,介绍了实验研究系统的主要设备、发动机结构、零部件测量参数等,给出了实验研究的一些主要结果和结论,归纳了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将电弧加热喷气火箭发动机气动热力学过程同化学火箭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系统梳理了国外几种典型的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用材料及工艺情况,着重介绍了氢氧火箭发动机、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液氧/甲烷发动机等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室、涡轮泵、喷管等关键构件材料选用及成型工艺情况。分析各种液体火箭发动机性能需求及结构特点,探究关键材料及工艺技术发展趋势,对比国内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及工艺研究现状,为后续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及工艺技术发展方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