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来自美国航宇局几大研究中心、空间站承包商,以及欧洲、日本和加拿大空间机构的代表,在为期90天的空间站设计评审中提出了众多的替代方案。这些方案中,有的与原方案大同小异,有的则完全不同,这些完全不同的方案在80年代初就曾被提出过。由于美国联邦预算吃紧,空间站计划在未来5年内的经费有60亿美元的缺口,空间站的原设计方  相似文献   

2.
据预测,由于今后美国的经济衰退,要同时确保空间站和地球观测平台(EOS)两项预算是不可能的。第1个地球观测平台(EOS-A),除有美国的仪器外还搭载有日本、加拿大、英国、欧空局(ESA)的观测仪器,该平台决定于1998年发射。它和空间站一样,都是美国主导的国际合作大型计划。美众议院把NASA为EOS要求的3.36亿美元,削减为1.45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最新消息     
5月8日,印度成功将Gsat-2试验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近两年中印度第2次成功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sat-2卫星重1.8t。 俄将恢复与美国、欧洲的火星探测合作计划 俄将与美国、欧洲、日本和加拿大的航天部门合作,于2015年左右向火星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火星进行实地考察。 俄联盟TMA-1飞船返航 5月4日,俄联盟TMA-1飞船返回地球降落时,偏离目的地约460km。据称,飞船偏离降落目的地是由飞船降落系统的一个电子设备出现轻的是国际空间站第6批长期考察组的3名航天员,这是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  相似文献   

4.
司空 《太空探索》2014,(6):22-25
<正>2014年4月2日,美国航宇局(NASA)宣布:"由于俄罗斯正在从事侵害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情,美国决定暂时停止与俄正在开展的航天合作。不过,在空间站项目上,美俄还会继续共同努力,以维护空间站的连续安全运行。"美国之所以保留在国际空间站领域与俄罗斯合作,是因为在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目前没有用于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美国、欧空局、日本、加拿大的航天员前往国际空间站都必须乘俄罗斯的"联盟"TMA-M飞船。所以,美国载人航天现在存在致命短  相似文献   

5.
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国际空间站合作计划经过两年多的漫长谈判,终于在1988年7月上旬结束。谈判的最终结果是: 美国将提供空间站的总构架和工作分系统,其中包括生保系统、75千瓦的电能、实验室和居住舱。此外,还提供一个不载人自由飞行极轨平台,用于对地观测。加拿大将制造一个移动服务系统,用于空间站各分系统的组装、维修和服务。  相似文献   

6.
易林 《太空探索》1998,(6):8-10
由美国、欧洲(11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巴西等16国联合研制的国际空间站(ISS)将于今年11月20日开始在太空兴建。届时,将由俄罗斯“质子”火箭发射它的第一个构件——由美国出资,俄罗斯建造的多功能货舱(美方现称其为控制舱,为不引起误会,本刊沿用以前的叫法)。 国际空间站重472吨,在轨道运行的平均高度为352千米,运行  相似文献   

7.
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四国于1988年9月29日签署了今后30年有关空间站计划政府间的协定(IGA)。根据该协定,预定1996年结束空间站的安装工作,1997年11月开始启用。协定的主要内容如下: ·空间站使用权——美国具有使用本国舱的97%和欧洲舱日本舱的46%的权利。欧洲和日本有各自舱的51%使用权,加拿大可有各种舱的3%使用权。各舱由本国负责发射,各国在开始支付运用经费时起就获  相似文献   

8.
开发太空     
第二节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是正在由美国、俄罗斯、欧洲空间局、日本、加拿大、巴西6方16国合作建造的国际性载人空间站的专用名字。国际空间站在1984年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时,取名为“自由号”,意在同苏联的“和平号”唱对台戏,表示它是“自由世界”的空间站,以  相似文献   

9.
1990年2月1日,欧空局在西德慕尼黑召开了关于研制赫尔墨斯航天飞机和哥伦布空间站的会议,有300多家欧洲公司和研究组织的代表参加。欧空局空间运输计划主任J.费斯特尔一比克尔说,由于下述3个原因,所以此次会议决定,把赫尔墨斯航天飞机和哥伦布空间站阶段2的研制工作,推迟到1991年7月1日开始进行。(1)与赫尔墨斯航天飞机有关的技术问题;(2)1990年秋季西德进行大选所致的政治问题;(3)和美国自由号空间站对接的国际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参与美国空间站计划方面,西欧和美国的谈判已历时3年,但是双方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因为美航宇局给外国伙伴强加了一些限制条件,五角大楼表示坚决要将美国空间站用于军事目的。两年来,欧空局和美航宇局均在分别准备政府间的协议草案。美国于1987年2月交给西欧一份政府间合作草案,在几个基本问题上提出的限制条件比以前更苛刻了。该草案规定,未来的空间站联合体将由美  相似文献   

11.
来自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空间站计划方面的代表于1985年11月4—5日在华盛顿开会,这是自 B 阶段空间站工作开始以来举行的一次意义比较重大的由多国参加的空间站计划审阅会议。这是一次为1985年12月召开的“重大国际空间站研制决定会”打基础的会议,主要阐述如何解决空间站基本设计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继四月十六日美国和加拿大签署的初期合作设计空间站谅解备忘录之后,美国航宇局局长贝格斯于五月九日在东京又与日本科技厅长礼士竹内签订了一项谅解备忘录。日本参加即将开始的空间站详细方案讨论及初期设计(阶段 B)合作计划。备忘录规定,美国和日本将协调双方 B 阶段的研究。在今后两年内相互进行讨论,并交换情报。日本将负责与空间站对接。航宇局称,在整个  相似文献   

13.
正长期以来,俄罗斯和美国在航天领域一直保持合作,两国在"国际空间站"(ISS)任务、航天发射服务以及航天零部件进出口等方面的合作都较为频繁。但自美国2019年5月禁止俄罗斯参与美国商业卫星发射开始,俄罗斯的航天发射服务市场逐渐受到制约。美国和欧洲联合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其中多项内容涉及航天相关物项,对俄罗斯航天发射服务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欧空局(ESA)各成员国政府1996年11月13日在巴黎总部举行的会议上,同意与美国航字局(NASA)合作,开展空间站救生艇和乘员运输飞行器的初期研制工作。这一决定消除了双方合作的最直接的障碍,双方的最终目标是制造4艘空间站的救生艇和8架乘员运输飞行器。目前,首艘救生艇(NASA称之为X-38实验性乘员返回飞行器)暂定于1999年用欧洲的阿里安一5火箭进行人轨发射试验。ESA和NASA将在今后6个月中合作。研究是否可用一种通用的有翼滑翔飞行器来完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任务,也就是说既可作为空间站的救生艇,又能作为乘员运输飞行器。…  相似文献   

15.
<正>4月10日,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航天员比尔.佩蒂特将自己拍摄的一组照片传到他的Twitter上,这些照片展现欧洲第3艘自动货运飞船"爱德阿多.阿玛尔迪"号(ATV-3)与太平洋上空386千米的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的壮观景象。ATV-3货船于3月23日发射升空,采用先进的激光导航系统。当时,这艘货船不断靠近空间站,最后完成对接。照片中,这艘货船的X形太阳  相似文献   

16.
1987年9月17日~18日美国航宇局就空间站的研制合作问题与加拿大举行商谈会议。在空间站使用上,双方意见出现严重分歧,使谈判破裂。他们期待着在1987年底在华盛顿召开的欧空局、日本及加拿大多国协商会议上再进行协商。国际空间站合作伙伴都希望取得一致意见。美国航宇局与加拿大协商的主要问题如下: 1.美国国防部参加问题美国坚持在协议书上不写入限制国防部的使用,加拿大则主张应在协议书上写明,而美国不同意。 2.运用空间站方式加拿大提出由一国际组织使用空间站,并且最少使用一年,以调整参加国的利害得失。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的空间站在轨已经运行了22年,而美国的自由号空间站也讨论了9年。自由号空间站之所以迟迟不能实施,主要是在研制上遇到重大技术问题和政治障碍,最大问题还是财政负担。1993年9月2日,美国副总统和俄罗斯总理签署协议,两国将在发射和空间活动、能源和导弹技术方面开展合作。在空间活动中,美国摒弃自由号空间站,改为和俄罗斯合作设计阿尔法俄罗斯空间站。美国航宇局交付白宫一份计划,让俄罗斯成为建造空间站的新的不可缺少的伙伴。1993年10月底,俄罗斯空间局局长尤里·科普切夫访问美国,和美国航宇局局长戈尔丁…  相似文献   

18.
国际自由号空间站自1984年1月提出至1988年9月最后签订合作协定,美国和各参加国完成了大量工作,本文简述了自由号空间站的近况。  相似文献   

19.
考虑到远期发展独立的永久性欧洲载人空间站和近期参加美国载人空间站计划,欧空局批准了两项预研计划,即哥伦布空间站和HM60型低温发动机。两项的总预研费约为2.2亿美元。可望于十月份最后获准,届时,欧空局成员国必须同意承担总预研费的80%左右。  相似文献   

20.
2006年的世界航天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的世界航天活动比较平稳.其中美国、欧洲、中国、日本、韩国和哈萨克斯坦等国都有一些亮点,尤其是美国航天飞机恢复建造"国际空间站"、第1位太空女游客上天和欧洲斯玛特-1探测器撞月等活动,在全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过,俄罗斯和印度的航天活动因失败蒙上了一些阴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