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空地一体化”和“数字化”作战理论在战争中的应用,以电视/红外制导武器为主的防区外精确打击能力,成为空军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介绍电视/红外制导空地导弹武器系统末制导段的工作过程和图像跟踪原理的基础上,对电视/红外导引头的特点及其跟踪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电视/红外导引头光电干扰的实现方法。针对现有干扰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光电干扰方法——镜面干扰方法。  相似文献   

2.
精确打击是信息化条件下重要的火力打击方式,使战争样式和作战概念发生颠覆性改变.精确打击武器是开创信息化战争的高技术武器,具备打击精度高、作战风险低、附带损伤小等多种优势.随着现代战争进入信息化战争高级阶段,战争形态由信息化转向智能化,精确打击武器及技术也有了进一步发展.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作为负责保持和...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军目前导弹推进剂加注设备“三化”的现状和现有武器装备的特点,遵循“三化”工作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三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并为缩短新型设备研制周期、尽快地适应作战对象及作战环境和作战任务变化的需求,给出了推进剂加注设备基本型方案。  相似文献   

4.
论述新军事革命初始阶段超视距精确打击需求的产生过程,探讨超视距精确打击基本样式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进程,对超视距精确打击各阶段基本样式的主要技术和装备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信息化作战保障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和提升,面向装备OODA闭环提出装备智能保障系统,建立基于DoDAF的智能保障系统结构模型,并基于网络分析法对装备智能保障系统和传统装备保障系统的效能进行了对比评估。在总结当前装备效能评估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OODA全流程闭环为目标,分析装备保障的现存问题和装备智能保障模式的特点,并构建武器装备智能保障系统模型。通过系统高层概念、能力、任务活动等要素建模,构建武器装备智能保障系统效能模型并基于网络分析法开展效能评估,通过装备训练保障、维修保障、信息支援和行动支持等维度对比了传统装备保障系统与智能保障系统的效能差异,提出智能保障技术的发展建议,为装备保障的智能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电子装备作战效能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开展电子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意义、作战效能评估的基本概念和评估方法,提出了电子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系统的主要构成有典型作战试验环境、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准则体系和试验系统,并对如何开展作战效能评估提出了一个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武器装备RMS试验与评价是提高装备的战备完好性.提升我军装备作战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引进了美军在RMS试验与评价方面先进的理论,分析了RMS试验与评价的过程、内容、组织机构和特点。最后结合我军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我军在RMS试验与评价方面的一些问题,并得出了几点启示,为我军今后开展装备RMS试验与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装备系统效能评估是检验装备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武器装备体系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对比分析国内外装备效能评估与检验的过程和方法,其中主要的一种手段就是作战仿真分析。在梳理分析典型军事仿真分析评估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仿真系统的功能需求、分类和总体架构,围绕系统实现中建模与仿真面临的挑战,总结提出了跨层次(平台)仿真建模技术和多分辨率(模型)仿真建模技术。  相似文献   

9.
赵霜  李强  方有培 《航天电子对抗》2007,23(6):38-41,64
航母编队具有攻防兼备的多种作战能力.各种雷达、通信、导航和指挥控制系统既是航母编队作战的支柱,也是其易受精确制导武器打击的软肋.讨论了航母编队电子信息装备现状和防御能力,重点分析了其电子信息防御能力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光学遥感器激光防护任务需求,文章分析了激光对光学遥感卫星的光学部件、光电探测器件、电子学部组件的辐照效应,结合地基、天基激光武器对卫星的作战场景和模式,梳理了激光武器对卫星光学遥感器不同程度的打击效能及相应的阈值.文章对自适应激光限幅防护和快速响应快门防护技术、对防护的原理、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对应用配置和防护效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以“性能”为核心的设计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对精确制导武器研制提出的设计需求的问题,初步探讨了面向效能的精确制导武器设计技术。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精确制导武器设计技术的发展,指出精确制导武器的设计技术向着以“效能为核心”的设计方向发展;其次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精确制导武器设计的六条基本原则;接着以这些原则为基础提出面向效能的精确制导武器设计理念,分析指出面向效能的设计是以追求满意设计为目标的优化设计;然后在新的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面向效能设计的技术框架,主要说明了面向效能的精确制导武器设计框架、效能基础、技术基础、基本模式和三项关键技术等;最后探讨了面向效能的精确制导武器设计方法的四个方面:模块化、智能化、通用技术的集成和信息通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李莉 《中国航天》2001,(5):38-41
战斧,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90年代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使其名声大振。自1991年以来,美国海军平均每年要消耗100枚战斧导弹。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近千枚战斧从一艘艘美国战舰和潜艇上发射,使得战斧成为美国强权政治的急先锋,也成为对别国实施远距离精确打击的中坚力量。 但近几场局部战争同时也提出了要发展一种造价便宜、全天候作战、精确打击以及可对加固目标进行打击的新型战斧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战术战斧(TacTom)应运而生。北约空袭南联盟后,美国海军根据战斧巡航导弹的作战使用,开始重新评估未来战斧巡航…  相似文献   

13.
军械部位于埃格林空军基地,其职责范围包括:从美空军的基础技术开发到常规军械的作战试验。埃格林空军基地是最大的美空军基地,它靠近佛罗里达州海岸,占地1875平方公里,拥有13700名军人和4000名文职人员。该军械部拥有各种靶场和实验场、模拟设备、实验室及工厂。  相似文献   

14.
有源诱偏技术是雷达对抗反辐射导弹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大大降低反辐射导弹的作战效能.为提高对敌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在分析闪烁诱饵诱偏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有源诱偏干扰下被动雷达测角精度与稳定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对有源诱偏信号的时域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脉冲前沿检测的 DOA 聚类分选算法,找出前沿超前的辐射源信号,实现了高...  相似文献   

15.
空间电子攻击的体系作战效用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空间电子攻击在打击对象多、方式灵活多样,打击速度快、隐蔽突然,效果等同于火力打击、太空安全隐患小等方面的优势,得出了"空间电子攻击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空间对抗力量发展的重心"的结论。通过分析空间电子攻击在遮态势感知耳目、断信息分发链路、破精确打击能力、实施战略威慑方面发挥体系作战效用的机理,论证了空间电子攻击的体系作战效用。通过分析还提出空间电子攻击力量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电子信息装备是武器装备体系的中枢,作战仿真技术是评估装备作战效能、提升部队作战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军作战仿真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介绍美军仿真的分类图谱、分析其技术体系发展过程入手,重点阐述了美军典型联合作战仿真系统的功能定位、组成及应用情况,介绍了美军作战仿真系统的成功经验及其技术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已经发展到由指挥控制系统、侦察监视系统、联合火力打击系统等各种系统构成的作战体系的对抗.而这种体系对抗的胜负是取决于所有参战武器装备所构成的体系的整体作战效能.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的武器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各种资源被充分共享.通过数据链,可以将众多复杂的武器平台以及指挥控制平台有机地连为一体,实现战场态势共享,缩短决策时间,提高指挥控制速度及协同作战能力,发挥体系的整体作战效能.天基通用数据链(Space CDL)作为美军“作战响应空间”(ORS)计划下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成功验证了成像侦察卫星的战术应用能力,并将成为美军构建多源战场情报体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炮兵指挥雷达、炮位侦校雷达以及各种活动目标侦察监视雷达不断装备数字化作战部队,大大提升了陆军的战场作战效能。研究了陆军战场雷达的发展历程和现代装备技术情况,提出了陆军战场雷达的对抗办法;通过对陆军战术雷达的战术使用特点和技术体制的研究,给出了陆军战场雷达电子干扰机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现代战争立体化、全天候、全方位、快速化的特点,以及空中精确制导武器打击的作战方式,提出了地地导弹发射车面临的主要空中威胁是空中作战飞机上发射的精确制导导弹和炸弹,简述了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特点,较详细地探讨了地地导弹发射车对抗精确制导武器攻击的主要对策:伪装隐蔽、主动摧毁敌精确制导武器或其平台和被动干扰、诱骗。结论指出有效的综合防空措施应成为新一代地地导弹发射车必备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针对信息化战争作战形式的变化,研究移动目标打击从传感器到射手的作战过程,分析“打击链”在态势感知、指挥控制、武器协同、数据交链和安全防护等环节的任务功能.最后提炼移动目标“打击链”的关键技术,并对移动目标“打击链”总体技术、移动目标动态综合感知、天地一体异构数据交链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