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转矩转速传感器的发展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转矩转速传感器的发展概况,并比较了各类转矩传感器的优缺点,对最新的转矩传感器进行了详述,同时讨论了若干关键的技术及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光纤传感器在测量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纤传感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感器的技术,本文介绍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新型光纤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介绍了光纤传感器在测量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光纤传感器发展很快,它作为测量元件被应用到惯性技术中,除光纤陀螺外,光纤加速度计的应用成为必然。光纤加速度计与机电加速度计相比,精度高,灵敏度好,它集光机电技术于一体。文中简述了开环和闭环光纤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技术难点,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传感器是信息获取的源头,是信息技术中的关键部件。本文首先阐明了传感器在信息技术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结合仿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分别对视觉传感器、听觉传感器、嗅觉传感器、味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的概念、原理、应用领域进行了介绍;结合当今科技发展趋势,针对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对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梁经才 《推进技术》1990,11(6):51-55,76
本文简要介绍了智能化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发展动向.在介绍智能化传感器的类型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基础上,还以实例说明智能化传感器在航空、航天技术、工业控制、机器人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对智能化传感器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展望了智能化传感器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超声波焊接在汽车传感器封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声波焊接实现汽车传感器封装,是高效率、低成本的技术。讲述了通过对材料、焊接方法的选择和焊口及工装设计与制造过程设计,来实现汽车传感器封装的方法。最后展望了超声波技术在汽车传感器生产领域的发展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潘巨龙  闻育 《航空计算技术》2007,37(2):124-126,130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低成本、高度集成和自组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将会逐渐普及.首先总结归纳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异构性的几种表现形式,如计算能力异构性、节点能量异构性、链路异构性及网络协议异构性,然后介绍了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层次网络体系结构和两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标准.最后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8.
激光位移传感器是一种实用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位移传感器,是激光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使位移测量的精度、可靠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也为非接触位移测量提供了有效的测量方法。使用接触式位移传感器无法完成的测量工作,现在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可以很容易的实现。文中介绍了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实现对铁路轮对外形尺寸的精确测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液体火箭发动机健康监控系统中的传感器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昆  张育林 《推进技术》1997,18(1):61-64,72
综述了美国航天飞机主发动机健康监控系统(HMS)的传感器技术,并对我国推进系统HMS的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封底说明     
封底照片列举了当前汽车传感器中的一些产品例:节气门传感器、角度位置传感器、阀位移传感器等七大类型传感器,它们是我们上海航天局803所研制和生产的汽车传感器系列产品。该七大类传感器是航天军工武器系统的衍生产品,具有质量可靠、寿命长、精度高的特点。产品投放市场,经过广大客户的使用之后,受到广泛的好评。我们的服务宗旨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以质量求发展、求效益、求生存。”我们竭诚为广大新老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一流的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  相似文献   

11.
崔云先  高富来  朱熙  苏新明  殷俊伟 《航空学报》2020,41(12):424097-424097
飞行器以高超声速飞行时瞬间温升可达1 600℃以上,为了保证飞行器的可靠和运行安全,准确实时测量热防护系统表面温度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温环境实时测温的技术难题,结合磁控溅射技术和陶瓷烧结技术,提出了一种引线和传感器基底一体化的微小型高温薄膜温度传感器结构。采用高温检定炉对传感器陶瓷基底的高温绝缘性进行了测试,并使用多种微观形貌表征方法对传感器主要结构材料进行筛选,得到薄膜温度传感器制备所需的最佳材料组合。进行了薄膜温度传感器静态标定和综合性能高温考核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传感器灵敏度、重复性的变化与标准热电偶基本保持一致,在实际环境温度低于1 500℃时,传感器测量误差不超过4‰,可在1 200℃高温环境中连续准确测温6 h以上,且测温上限高达1 800℃,验证了该传感器在高温环境中进行测温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航天器表面温度测量和热防护系统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光敏树脂分析的3D打印加速度传感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MEMS加速度传感器所采用的硅微机械加工技术存在个性化定制、小批量生产成本方面的不足,而3D打印技术的优势就在于无需模具的自由化定制、一机多用实现低成本产品生产,3D打印的发展趋势就是实现微纳尺度结构的制造。在此背景下,采用光固化立体成型技术设计了一种3D打印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结构。传感器基底使用耐高温光敏树脂制作,并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在基底表面印制导电碳浆形成应变计结构。为此,首先对耐高温光敏树脂的相关热学与机械性能进行分析。通过测试,得到该光敏树脂固化后的起始分解温度等热力学参数。其次,通过控制光敏树脂紫外光固化时间,取得了较好杨氏模量和弯曲强度的树脂,且为该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仿真优化与制作工艺提供了必需数据与重要依据。除此之外,还对所设计的碳浆应变计结构进行了测试,得到了有效灵敏系数。通过以上工作,为最终实现3D打印加速度传感器的制作做好铺垫,助力3D打印技术与MEMS传感器技术相融合。  相似文献   

13.
精确测量涡轮叶片表面热障涂层温度对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设计和研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基于热像磷光材料磷光特性的热障传感涂层在线测温技术与热历史磷光涂层离线测温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前者通过在线测量高温下磷光信号来获取实时温度信息,后者通过离线测量经高温服役后的磷光材料不可逆磷光信号变化来获取服役温度信息。这两项技术都适用于高温、高腐蚀环境下热障涂层非干涉、非接触式和高精度温度测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热障涂层在线/离线测温原理与方法、磷光材料与制备及应用3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热障涂层在线/离线测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技术特点,并对这两种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机载设备获取的视频图像不清晰、数据容量小等问题,本文研究了机载多媒体网络传感器的实现技术,给出了机载多媒体现场记录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并讨论了显示器、存储单元及MCU单元选择等问题.网络传感器技术能够提高机载图像和数据获取及记录的能力;机载多媒体现场记录系统是实现机载图像和数据获取的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涂层热电偶测温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测温难题,设计了一种与叶片一体化集成的涂层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利用热喷涂技术进行温度传感器的原位制造与微加工,并对样品进行了静态标定试验、高温高速燃气冲击试验、高速旋转轮盘试验等系列性能考核,通过理论模型的建立,讨论了涂层对测温结果的影响规律。试验及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涂层热电偶传感器测量精度达到Ⅰ级标准热电偶允差等级,并能在高温、高转速、复杂的气动激振力及大离心载荷下可靠稳定工作。该技术可实现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表面温度实时监测与精确测量,为叶片设计定型及改进提供了1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将半导体制冷制热技术用于航空电瓶温度传感器校验的新设想。采用单片机技术并通过运用模糊-PID控制方法实现校验过程中的恒温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校验仪能够全自动地检测出电瓶温度传感器在各恒温点的动作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温度检测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光纤F—P腔压力传感器因其独有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领域。国内外诸多高校、科研院所都在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介绍了光纤F—P腔压力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对全光纤结构F-P压力传感器、激光加工微型光纤压力传感器、二氧化硅膜片压力传感器的结构和制作过程进行了总结,并对利用MEMS制作压力传感器的工艺进行了详述,对比分析了不同加工工艺下传感器的性能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8.
All weather tactical aircraft recovery and high sortie generation rates from forward, possibly battle damaged landing areas will reqire autonomous landing guidance systems which are independent of ground-based cooperative aids. A recently completed study has examined the 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and assessed current and near term technology for an answer to this need. The Landing Systems Requirements/Synthesis Study has defined the Pilot/vehicle Interface and imaging sensor suite requir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ugmenting pilot forward vision with sensor imagery and guidance symbology on a HUD during low visibility landings.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was also assessed for potential enhanc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to the pilo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inal report of the Study, which is in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19.
Air Force, Army, Navy, and NASA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 addition to major aerospace companies, are considering millimeter wave (MMW) imaging technology as an enhancement to sensor suits on both occupied and unoccupied vehicles. This is a review of the basic technology involved in MMW imaging and some of the programs and products that might benefit from passive day or night imaging through mist, haze, fog, clouds, smoke and/or dust.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clude UAV surveillance of ground vehicles, airborne approach to airfields, tankers, flight leaders, and detection of airborne targets, including stealth aircra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