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04年10月23日晚!日本新泻县中越发生地震"同一天!在奈良天理市上空,一不明飞行物体与JAL(日本航空公司)客机擦肩而过,差点相撞,时值新泻地震发生前30分钟。那不明飞行物发出红色和橘黄色的奇异闪光,这是不是大地震前的警告呢?奇异的光“与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飞行物体完全不  相似文献   

2.
1引言□□地震现象是世界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早期,人类把地震这个自然现象看作是上帝、神对人类的惩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震现象逐步加深了认识。然而,时至今天,我们对地震的认识还只局限于测量、预报的范围;但即使能预报,还不能准确地预报出地震的三...  相似文献   

3.
震撼中国的"5·12"汶川地震被载入了历史记录,谁也没有料到它的震级如此之大.地震发生后,一组美国地质科学家根据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探寻了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任秋凌 《飞碟探索》2010,(10):18-19
<正>1977年,外星人确实在努力给我们发送信息吗?是神出鬼没的可怕海怪发出了被称为"Bloop"的海洋怪声吗?一个谜一样的俄罗斯无线电信号是正在发给间谍的加密信息吗?世界上充满各种各样的奇怪声音,不过其中的一些显得尤为突出,尤其当这些声音非常大或者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汶川地震,如果我们事先有该地区连续的空间监测的热和电磁效应的图像,可能会有预报.发展中国的地震电磁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将伫间手段与地基监洲相结合,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立体地震电磁监测系统,将明显增加地震前兆的信息量,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是所有中国人应该铭记一生的时刻.一年前的那场灾难,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都感受到了震颤:母亲失去了孩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学生失去了老师……地震展示了自然冷酷、不可捉摸的一面,带来情感上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促使我们再次审视生命的价值.时隔一载,回首汶川,悲痛依然久久不能散去.在汶川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编辑部特别策划了<汶川一周年:关于地震>这个专题.本专题共有6篇文章,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从各个角度谈到了地震的历史、成因、地震学研究的进展以及汶川地震的震情、板块构造等内容,从专业的角度对地震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做了深入分析和解释.此外,专题还就有关地震的种种流言做了剖析,希望我们能用科学的知识去应时这个"不仁慈"的自然.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们都在讨论地震预测之困难.但也有舆论认为"地震无法预测",似乎要人们相信这是科学真理.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我反对"地震预测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8.
子骥 《飞碟探索》2005,(3):10-11
2004年12月11日深夜,兰州上空忽然掠过一不明火球。它闪耀着刺眼的白光,发出巨大的声音,随后坠落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它坠落时产生的震波不仅惊动了兰州地震局的精密仪器,也惊动了全国的有关专家和广大的科学爱好者。时至今日,它依然没有现身,但是围绕它产生的论战,并没有因此平静下来。各方专家纷纷站出来,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演变成一种激烈的对骂。这对兰州不明飞行物来说,不知是一件幸事,还是一场闹剧。  相似文献   

9.
正2月2日,中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在长二丁火箭的托举下,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作为我国第一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格外受人关注。它能不能预测地震?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技术上的创新突破?未来还会有更多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吗?……发射前夕,"张衡一号"总指挥、总设计师袁仕耿对这颗卫星的功能作了最为凝练的总结:张衡一号卫星的任务是要做  相似文献   

10.
在宇宙其他星球七是否存在生命,特别是智能生命?人类是否有机会与地外文明取得联系?问题的答案在空间和时间上都离我们极其遥远.地球于银河系只是沧海一粟,银河系又只是百亿光年宇宙某角落里的一粒微尘,在这样广大的空间里难道只有我们在观察、思考、探寻外部世界的规律,为那致命的孤独感到痛苦吗?是否有其他生命体发出的信号--一束电磁波,或者一个宇宙漂流瓶--已经到达我们身边,而我们尚未知晓?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系统在1月14日至2月7日为期二十五天内,连续组织了对苏联卫星“宇宙1402”后两个碎片的观测、测轨和预报。实践证明,我们取得的目视、照相资料,测定的轨道根数,发出的光学预报和雷达预报,均具有较高的精度,为我国卫星观测网较好地预报这两个目标的陨落时间和地点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震电磁卫星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震例表明, 地震与电离层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 这为地震电磁卫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章分析了各国地震电磁卫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 对目前地震电磁卫星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建立多种类型、多种手段、多颗卫星组成的综合卫星星座观测是实现地震预报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是支持卫星在轨业务运控的核心环节. 通过对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系统的研究, 提出了地震电磁探测卫星任务规划的基本原则, 设计了地震电磁探测卫星任务规划系统架构, 分析了系统功能需求和规划处理流程, 在此基础上对地震电磁卫星进行了原型实现.   相似文献   

14.
编者:2008年是什么样的?再过个三五年,依然会有人这样问起,不仅仅是因为"5.12"汶川地震带来的悲痛,也不仅仅是因为北京奥运留下的激情.  相似文献   

15.
应用我国1985年10月发射的国土资源调查卫星资料研究河北省潘家口水库及其邻近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结合近年来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地壳应力实测资料,应用“密度平衡椭球体理论”探讨水库诱发地震问题。从而指出该区将可能发生不大于5级的地震,并提请有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22日是第42个"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世界各国在"地球日"前后相继开展了各种宣传活动,本刊结合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的思考,特组了以下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正>1跨世纪争论催生的科学计划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强烈地震以其突发性、毁灭性和链生性,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影响,但地震预测至今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学术界围绕地震能否预报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困惑中的地震预报与巨大的地震灾难触动了关于地震预报方法论的思考。2003年2月18-19日,中国地震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等共同组织香山会议,正式启动地震卫星规划论证工作,  相似文献   

18.
基于GLONASS星历的预报轨道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协议地球坐标系下的卫星运动方程.通过分析由GLONA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广播星历参数确定的卫星预报轨道的拟合精度,指出了摄动力模型的简化、积分器的选择,以及忽略了极移影响等因素是引起拟合误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摄动力模型的简化起最主要的作用.通过对卫星轨道运动方程积分30?min,可知由摄动力模型的简化、积分器和忽略极移影响等因素引起的拟合误差分别为0.827?m,0.224?m和0.025?m.要提高预报轨道拟合的精度,关键是要对摄动力简化特别是地球引力摄动高阶项的截断以及日月引力场简化造成的轨道预报精度损失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9.
地震活动一直是人类非常关注的自然灾害事件, 其对热层大气密度的影响还不是非常清楚.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震级8.0级强震事件, 随后, 在6月14日日本本州东部, 7月5日鄂霍次克海和7月19日日本本州东海岸发生震级7.0~7.6级强震事件, 利用期间中国星载大气密度探测器在630 km高度上就位探测的热层大气密度对探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强地震震源中心区域上空附近热层大气密度出现异常降变. 在时间上, 强地震发生前1~3天内就已开始出现大气密度降变, 强地震发生日附近降变达到谷值, 降变比达0.40~0.65. 这种降变的纬度区域范围震前位于强震中心所处纬度的±3o~±9o, 强震发生当日扩大到±8o~±20o.   相似文献   

20.
有部挺叫座的电影叫《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朱毅麟就从这儿说起,航天将对人们的工作生活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百姓幸福生活,不能没有航天。 气象卫星:观云测雨预报地震 每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就是我国的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功劳。其中风云一号穿越地球南北两极运行,对全球进行风、湿度、温度等观测,风云二号卫星定位在东经105度的赤道上空,主要观测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