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夏祥宇  顾如洲 《中国航天》1991,(7):21-24,30
本文叙述了风云一号(B)星载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性能、主备双机冗余结构以及主备双机切换和备机内部A、B机自荐切换的实现过程,介绍了星载计算机的可靠性设计、冗余容错设计和星载计算机软件,也反应了星载计算机在卫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小卫星星务计算机系统的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微小卫星系统是一个可靠性要求很高的系统,需要由具有容错能力的星载计算机来控制。针对微小卫星重量、体积、功耗的限制,提出了一种微小卫星的星务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方案,设计中采用双模冗余方案搭建系统的容错结构,并根据卫星的运行要求提出了适用于微小卫星的温备份方式容错控制策略,介绍了一些用于支持温备份方式容错控制策略的关键技术。通过分析在微小卫星设计中的适用情况,温备份策略从硬件开销和时间开销两个方面都有利于卫星的设计。在立体测绘微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的星务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表明,提出的可靠性设计方案能够提高小卫星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实时性。  相似文献   

3.
对局域控制网络(CAN)协议在“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平台上的应用作了描述。提出了微小卫星对平台公共总线的要求,介绍了CAN网络的特点,阐述了CAN协议的帧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卫星子系统数据通讯所作的改进协议。还给出了微小卫星星载计算机子系统的CAN节点硬件设计结构和软件控制流程。  相似文献   

4.
发射消息     
<正>印度"极轨卫星运载器"(PSLV) QL型火箭2019年4月1日在斯里哈里科塔岛的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了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EMISat电子情报卫星,并搭载了28颗微小卫星。这是设4台固体捆绑的PSLV-QL型火箭的首次发射。EMISat用于探测、定位和表征电子信号,如军用雷达发射的信号。该星采用SSB-2小卫星平台建造,质量436kg。此次发射搭载的28颗微小卫星是: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卫星的整体性能,对并行处理技术在集中式控制体系结构卫星平台的关键部件——星载计算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所设计的星载计算机采用了总线仲裁和故障隔离技术,并具有图像处理等复杂功能。通过并行双CPU资源的冗余重构设计,可保证在某个CPU发生故障后实现星戴计算机的降级使用,提高了星载计算机的可靠性,并给出了监控软件的流程。最后,采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运算,对设计的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进行了预估。  相似文献   

6.
卫星有效载荷承载能力是卫星平台的核心能力之一,目前集成度、空间利用率和散热效率较低的布局设计制约了卫星承载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在分析高承载布局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卫星高承载布局设计方法,从提高集成度、空间利用率和散热效率三个方面进行优化。经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卫星有效载荷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可以为我国现有及新一代卫星平台布局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2006,(6):24-25
轨道科学公司的“星”卫星平台是一种已得到飞行验证的平台设计,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适用于各类静地轨道卫星,也可用于低地轨道卫星。该公司可为用户提供交钥匙服务,包括卫星制造、发射、地面站、用户系统和业务支持。“星”静地轨道卫星平台设计寿命为15年,发射质量低于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国内外微小卫星平台的发展概况、特点和应用前景,阐述了天基微小卫星平台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及系统特点,分析了天基微小卫星平台的关键技术和实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卫星导航系统监测站的需求出发,介绍监测站软件系统结构设计,从可靠性和实时性的角度论述软件采用的实现策略,详细讨论有关数据处理技术和主备机切换技术的具体设计和实现。  相似文献   

10.
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微小卫星由于其质量轻、体积小、发射周期短等方面的诸多优点,在军用领域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微小卫星功能密度的增加和性能的提升,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复杂度也在日益增加,选择高性能的处理器、总线标准和处理器架构对微小卫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近几年微小卫星的发展进行了梳理;然后列举了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基本组成,对不同模块的功能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通过对比不同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中处理器、总线和操作系统的应用情况,针对不同软硬件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了适合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最优选择;最后对影响微小卫星的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一种星载软件在轨编程功能的设计和实现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虹  王海燕 《上海航天》2004,21(1):26-31
对卫星姿轨控计算机软件在轨编程功能的设计和工程实现技术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在轨编程的原理、实现方法、可靠性设计、资源分配、接口要求和在轨编程的操作步骤。试验结果证明,提出的星载软件在轨编程原理和实现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mplete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economics of tele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systems, accounting for spacecraf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launch and operations in orbit. This allows to account for such parameters as the mass and lifetime of the satellites, the number and type of payloads, the number of satellites procured and launched, the spare policy, the launch vehicle, the insurances, the satellite average MTTF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space segment efforts.

The model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spacecraft mass model, the spacecraft procurement cost model, the MTTF model and the space segment cost-effectiveness model. It provides for the rapid solution of a number of problems within a wide range of parameters such as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n space segment economics of —certain satellite technologies, —satellite and payload mass, —number of payloads per spacecraft, —satellite lifetime, or —spare policy.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 STD 总线双机容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为工矿企业提供高可靠性的处理机模块。本系统采用双机容错原理,模块内部包含两个CPU 协同工作,还可用同样的处理机模块作为热备份,当运行模块失效后系统能自动切换到备份模块运行,实现系统的不间断运行。文中最后讨论了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及主要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BM3803处理器的即插即用星载计算机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星载计算机不能通用和"即插即用"的特点,文章提出一种模块化的星载计算机硬件设计方法,以某卫星原理样机为例,设计了一种基于BM3803处理器的即插即用星载计算机系统,重点研究了通用驱动软件的实现,通过软硬件结合,实现了设备模块的功能自动识别和"即插即用"功能。文章将该方案与现有星载计算机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处理性能更高,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扩展性,能够进行模块级替换和产品化生产,并满足新一代星载计算机系统快速组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一种利用中继卫星进行通信的通用型箭载Ka频段中继用户终端的设计方案,对微波信道技术、箭星指向算法技术、热控技术、通用化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给出了该通用型Ka频段中继用户终端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基于模块化研制的运载火箭其飞行剖面载荷与承载能力不匹配而导致发射概率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弹道风修、发动机节流、主动减载、横向动载荷精细化四项减载技术的飞行载荷联合优化控制技术。以箭体承载能力为约束,提高发射概率为目标,多种载荷控制技术联合为手段对运载火箭进行逆向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模块化研制火箭的发射概率。以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为例,该技术成功将发射概率由研制初期的33%提高到83%。  相似文献   

17.
对完成任务的运载火箭末级、失效卫星等空间非合作目标进行空间操作是复杂的,需要地面测控网与主动航天器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抵近及相应操作。以火箭末级残骸作为空间非合作目标,给出了远程自主接近的轨道设计方法。通过地面遥控上传的目标轨道参数,主动航天器进行自主异面机动、主动调相等多次点火,完成对非合作目标的远程接近,接近距离在50km之内,2016年6月底远征一号甲上面级的成功飞行验证了该方法和设计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运载火箭发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经历三步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全面建成。CZ-3A系列火箭承担了北斗工程全部发射任务,该工程对火箭倾斜同步转移轨道(IGTO)、中圆转移轨道(MT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新类型轨道要求。介绍了该类轨道特点,讨论了火箭发射方案、发射轨道设计及高空风双向补偿方法。实际飞行考核充分证明了发射轨道设计的正确性,设计方法确保了北斗工程全部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北斗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On June 25, 2016, the Long March 7(LM-7) launch vehicle completed its maiden flight successfully. LM-7, as a new generation of medium and basic launch vehicle based on the design concepts of non-toxic and nonpolluting, was developed for the purpose of launching a cargo spacecraft to the Chinese space st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n launching cargo spacecraft and satellites, LM-7 can be adapted for mainstream satellite launch missions in the future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of serialization and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LM-7 is expected to be used to launch manned spacecraft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a general review of LM-7 with regard to the general scheme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a medium launch vehicle ser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20.
基于硅通孔TSV(Through Silicon Vias)的星载微系统,通过硬件框架设计、TSV关键工艺设计、CPS仿真设计、全流程测试及可靠性研究,最终在全国产化高温共烧陶瓷HTCC(High-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管壳内集成了抗辐照海量信息处理器、抗辐照大容量存储器、抗辐照微控制器、抗辐照38译码器等器件,形成43 mm×43 mm×5.65 mm的气密性封装星载微系统,具备高可靠、高性能的处理能力以及星上常用的控制和通讯接口,可用于星上载荷信息实时处理及星务平台控制管理,可以有效替代现有的板级产品,实现星载电子系统的小型化、集成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