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8,17(3):105-105
2008年4月28日,在印度斯里赫里戈达航天发射场,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载10颗卫星发射升空。10颗卫星包括印度的CARTOSAT-2A遥感卫星和“印度迷你卫星”(IMS-1),另外8颗纳卫星分别由加拿大和德国等高校、研究院建造,按照与印度Antrix公司签署的商业协议执行发射。每颗纳卫星的重量约为3~16kg,共50kg左右。  相似文献   

2.
沈海军 《卫星应用》2004,12(4):28-32,50
本世纪初,由美国国防部、NASA和工业界投资,旨在验证一系列纳卫星(质量小于10kg)相关重大技术的“美国大学纳卫星计划”全面启动。该计划共包含6个子项目,分别由美国的10所大学和一个研究所承担。文中对该计划的各子项目及其一些相关技术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1,32(5):35-35
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最新发布的《世界市场调查——2020年前建造并发射的卫星》报告预测,未来10年(2011-2020年)预计将建造并发射约1145颗卫星,比上一个10年(2001~2010年)的卫星数量多51%。  相似文献   

4.
2004年欧洲伽利略计划的若干重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是欧洲伽利略全球导航卫星计划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中,欧美历经3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在2004年6月签署了《关于促进、提供和利用伽利略与GPS卫星导航系统及其相关应用的协议》,从而为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扫清了重重障碍。此外,伽利略计划在2004年还取得了如下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工程》2010,(2):73-73
据美国spaceflightnow网站2010年1月22日报道,欧洲航天局希望确定一项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议案,确保2010年有足够资金建造这个网络。欧洲数据中继卫星网络包括两个安装在商业卫星上的通信有效载荷和至少一颗专用卫星。这些卫星平台将在地球同步轨道上飞行,几乎能对全球进行覆盖。欧洲数据中继卫星的第一个用户将是“全球环境与安全监视”(GMES)计划,  相似文献   

6.
王宏伟 《中国航天》1998,(7):38-39,44
孕育中的海上卫星发射计划王宏伟一、计划的由来早在80年代后期,前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就曾设想建设海上卫星发射场,但到1995年海上卫星发射计划(即海射计划)才被正式提出。这一计划由多国公司合作共同投资实施。主要投资者是美国的波音公司,它在该项目中占有4...  相似文献   

7.
皮型卫星的发展与MEMS卫星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按照国际通用的分类方法,皮型卫星是特指重量在1kg以下的微小卫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以微机电系统(MEMS)和微光机电系统为代表的微米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得皮型卫星的实现成为可能。由于皮型卫星在军民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它已成为继纳型卫星之后各国争相研究的新热点。自2001年起,清华大学开展了皮型卫星方面的研究,提出研制一颗名为“MEMS卫星”的固态化皮型卫星。本文通过分析作者两年来搜集的国际皮型卫星资料,从研究背景、意义、特点、进展等方面阐述了研制皮型卫星的必要,洼和可行性,并介绍了MEMS卫星的相关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黄汉文 《航天电子对抗》2010,26(1):30-32,36
空间信息对抗形势日趋严峻,在提出微纳卫星概念的基础上,阐述空间信息对抗的特点和策略,指出微纳卫星在空间信息对抗体系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概括介绍微纳卫星在空间信息对抗中的典型应用;最后梳理微纳卫星在空间信息对抗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预测国际公司在其《军事卫星市场》预测报告中称,今后10年,全球国防部门将投资约306亿美元,发展约95颗卫星,美国军事卫星市场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与欧洲市场形成鲜明对比。报告称,欧洲国家在卫星项目上的整合趋势以及民用遥感系统毯来越多地用于军事将限制该地区的卫星生产机遇,报告预测,欧洲、日本和以色列军事卫星生产数量将是27颗,占市场的约28.4%。  相似文献   

10.
据《航天新闻》1992年1月27日~2月2日报道,以色列正在为发射其地平线3(Offeg 3)卫星作准备,以此证明这个小国能在90年代进入国际航天界的实力。因受经费的限制,以色列正通过与外国合作促进其航天计划的发展。以色列航天局(ISA)负责协调航天项目和分配经费,他们只有430万美元的航天预算。 Offeg 3采用的技术比它的前身Offeg 1和2更先进,它采用三轴稳定技术,将在轨道上运行好几个月,可以用来试验各种卫星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1.
朱宝明 《中国航天》1994,(11):26-28
轻型卫星前景广阔朱宝明自人造卫星问世后,便出现了这样一种理论,即多用途航天器能够节省开支。所以,当人们掌握了建造可靠卫星的工艺技术并研制出了大型的运载工具后,多用途航天器便成为航天器发展的主流。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各种卫星的体积、重量、复杂性以及成本都...  相似文献   

12.
美军方启动卫星重复利用验证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力 《中国航天》2012,(10):20-21
鉴于静地轨道卫星建造和发射要花数十亿美元,而且有时还会遭遇发射失败,美国国防部研究人员已启动一项计划,拟通过重复利用在轨退役卫星的部件来降低成本和风险.据《航空周刊与航天技术》网站8月20日报道,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已为称为"凤凰"的这项计划组建了一支基础广泛的工业界团队,由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担任系统集成单位,以验证从报废卫星上回收大型天线等部件并加以重复利用的技术.按计划,该项目将在2015~2016年进行一次在轨试验.  相似文献   

13.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12,(2):63-63
俄质子M/和风M型火箭2011年12月11日在拜科努尔发射了以色列空间通信有限公司的“阿莫斯”5通信卫星和俄本国的“射线”5A数据中继卫星。这次发射属俄政府发射任务。“射线”5A由俄信息卫星系统(ISS)-列舍特涅夫公司建造,采用“快讯”1000A平台,发射重量1148公斤,设有Ku和S波段高增益、可控和全向天线,  相似文献   

14.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6,15(4):42-42
2006年9月21日,据印度媒体报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签订合同,使用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将其研究组织设计建造的16颗纳星,于2007年送入太空。这些纳星重1kg-5kg不等,将在太空中组成一个编队,对太空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一系列的微重力试验。过去,印度火箭曾发射过韩国的KITSAT-3,德国的DLR—TUBSAT和BIRD,以及比利时的PROBA等重量低于60kg的微卫星,但发射纳星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针对空间站在轨组装微纳卫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面向空间站站内人员在轨组装的微纳卫星模块化设计与集成方法,此方法提供了基于标准结构板与模块定位销的空间站内微纳卫星装配方案,与现有模块化集成设计技术相比,得益于良好的上行力学环境,卫星结构、功能模块无需高强度结构设计,组装的卫星更轻巧;具有在空间站失重环境、工具有限条件下宇航员快速便捷完成模块装配、连接、去除、增加、更换等各种操作的优点;采用开放式组装架构,扩展性强,可根据任务需求,实现不同功能微纳卫星的更快组装、部署.可为我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及部署微纳卫星提供设计参考,有效降低空间站在轨组装难度和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
天兵 《航天》2011,(6):32-35
美国海军新型先进战术通信试验卫星——战术卫星-4计划于2011年5月或6月用人牛怪-4火箭从阿拉斯加科迪亚克岛发射场发射。它是美国“快速响应航天”计划系列试验卫星之一,具有体积更小、成本更低和发射速度更快等优点,用于增强传统卫星通信,提供10个特高频信道。每天可以对热点地区提供3次、每次2小时覆盖,能在24小时周期内为全球多个战场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晓雨 《中国航天》1997,(2):11-14
去年是斯波特对地观测卫星业务投入使用IO周年。1986年2月,斯波特计划中的第一颗卫星被送入轨道,从而迈出了这项成功的卫星对地观测计划最重要的第一步。此后,在199o和1993年,斯波特2和3又相继发射。着眼于未来,扩展了多光谱能力并带有宽视场有效载荷的斯波特4卫星将在199  相似文献   

18.
以色列航天局(ISA)正在研制一颗称作Technion的技术验证卫星,它将在1993年作为搭载有效载荷由阿里安火箭发射。Technion计划是地平线3卫星计划的附加项目。地平线3卫星将于1992年用以色列本国生产的运载火箭Shavit发射。  相似文献   

19.
葛榜军  俞盈帆 《卫星应用》2001,9(4):57-59,61
给出了中国台湾地区最近研制的“中华”系列卫星的基本情况和性能参数,以及台湾租用的以色列EROS系列卫星的情况与性能。  相似文献   

20.
《卫星应用》2008,16(2)
4月27日,欧洲伽利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第二颗在轨验证试验卫星GIOVE-B成功发射,标志着伽利略计划取得新的进展。卫星重500kg,由Astrium GmbH领导的欧洲工业小组建造,Thales Alenia Space公司负责集成与测试。GIOVE-A发射两年后,这颗GIOVE-B将继续验证未来伽利略卫星导航有效载荷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