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9月24日,海射公司的天顶3SL火箭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发射了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大西洋鸟”7通信卫星。这是海射公司走出破产保护并经过重组后的首次发射,也是天顶3SL火箭两年半以来的首次发射。海射公司成立于1995年,主要利用天顶3SL海射型火箭和海上移动平台发射卫星,原是俄罗斯、美国、乌克兰和挪威企业的合资公司,2009年6月申请破产保护,201O年1O月正式走出破产保护。重组后的新公司称为海射股份公司,总部设在瑞士,主要由俄罗斯能源公司下属的能源海外有限公司所有。天顶3SL火箭此前已发射30次,失败2次,部分失败1次。  相似文献   

2.
□□2008年1月21日,以色列首颗雷达成像侦察卫星———“技术合成孔径雷达”(TECSAR,见图1),由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发射入轨,这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第2次进行商业发射任务,也是以色列首次用印度火箭发射卫星。该卫星质量只有300kg,载有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SAR)  相似文献   

3.
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飞马”与苏联“宇宙”火箭现正竞争发射一颗巴西环境遥感卫星,其研究森林降雨,预计1992年中期入轨,重185公斤。苏联空间管理总局的SL-8宇宙火箭发射报价费为600~800万美元。苏联每年用宇宙C-1火箭发射12-15次;美国轨道科学公司是第一次进入国际发射卫星市场,与苏联竞争缺乏经验。苏联运载火箭不论在性能上还是发射费上都可能占优势,现不清楚轨道科学公司报价是多  相似文献   

4.
空间扫描     
小光 《国际太空》2007,(5):30-30
新型太空防护系统有助于实现火星任务;美俄签署“国际空间站”协议附录;“伽利略”运营公司正式成立;美国空军聘用外界咨询公司监督新GPS卫星的研发;日本2003年发射的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失灵;“第聂伯”火箭成功发射16颗小卫星;  相似文献   

5.
空间扫描     
空间扫描巴西首次卫星发射失败1997年11月2日在位于赤道附近的阿甘达拉发射基地,巴西首次用自行研制的VLS-1火箭发射一颗数据采集卫星SCD-2A。火箭是在当地时间10时25分点火的,65秒钟后火箭升至3230m的高度时,4个助推器中的1个熄火,致...  相似文献   

6.
巴西VLS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失败1997年11月2日,巴西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VLS———VeiculoLancadordeSatelites)进行了首次发射。VLS火箭携带了一颗150kg重的SCD2A环境数据收集卫星,从巴西的阿尔坎...  相似文献   

7.
空间扫描     
小号 《国际太空》2009,(9):14-14
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7月15日发射升空;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因天气和故障原因推迟到8月26日以后发射;美国私营航天公司于7月14日首次成功发射卫星;韩国首次于8月25日自主发射首颗本土卫星;俄罗斯于7月6日用一枚“隆声”火箭把宇宙-2451~2453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阿联酋首颗遥感卫星——迪拜-1卫星于7月25日升空。  相似文献   

8.
德国原打算用阿里安4火箭继续发射其第3颗国内通信卫星,德国前两颗通信卫星也是用阿里安火箭发射的。美国对德国电信公司施加压力,认为既是商用卫星,德国政府不应干预,非要由欧洲火箭发射卫星,应允许公开竞争,也不应排斥美国火箭商进入欧洲发射卫星市场。德国电信公司在美国务院的干预与压力下,在1991年10月份宣布选用美  相似文献   

9.
德国“陆地合成孔径雷达-X”卫星升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6月15日10:14,德国军民两用“陆地合成孔径雷达”(TerraSAR)卫星系统的首颗卫星——TerraSAR-X,由俄罗斯“第聂伯”火箭从拜科努尔顺利发射升空,这是德国继2006年12月19日发射首颗军用侦察卫星合成孔径雷达-放大镜-1(SAR-Lupe-1)之后的又一颗雷达成像卫星。按计划,卫星将在轨进行为期4个月的测试,并在11月份之前投入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的“阿里安”火箭爆炸,使得以八千二百万美元保险的“国际通信卫星5AF14”如数获得赔偿,致使卫星保险公司赔偿费已超过接收保险费的3.5倍。因此,国际卫星保险公司决定直到查明火箭爆炸原因后,再考虑接收用“阿里安”火箭发射卫星的保险。由于这次火箭发射失败,卫星保险费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2月15日,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搭载104颗卫星从萨提斯达瓦航天中心发射,将制图卫星-2D(CartoSat-2D)遥感卫星和103颗纳卫星送至太阳同步轨道(SSO),打破俄罗斯"第聂伯"(Dnepr)火箭"一箭三十七星"发射记录,创下运载火箭单次发射卫星数量世界记录。1发射任务情况"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基本情况"极轨卫星运载火箭"系列包括3种在役型号,基本型极轨卫星运载火箭-G为捆绑6枚固体助推器的四级运载火箭;芯级型极轨卫星运载火箭-CA为不捆绑固体助推器的四级火箭;增强型极轨卫  相似文献   

12.
欧空局、阿里安航天公司和欧盟委员会近日宣布,欧洲“伽利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前两颗卫星定于10月20日在法属圭亚那发射场采用俄制联盟号火箭发射。这也将是联盟号在该发射场新建的发射设施进行的首次发射。这次发射一方面是由欧盟和欧空局合作开展的“伽利略”项目首次送工作卫星上天,另一方面又是欧空局和俄罗斯合作开展的联盟号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发射项目的首次发射。  相似文献   

13.
空间扫描     
美国国会建议用国外火箭发射间谍卫星引起轩然大波此建议的目的是为了省钱,因为美国大力神火箭发射费用高昂。美科学家联合会空间政策主任皮克说:“间谍卫星决不能用国外火箭发射。”许多美国公司强烈反对这一建议。加拿大拟建空间港它座落在丘吉尔市,能发射2.7吨极轨卫星,耗资2.5亿美元,1995年底进行第一次发射。哈萨克斯坦想与印度进行空间合作拟为印度用俄火箭从拜克努尔发射场发射卫星,同时也愿意向印提供核电站所需的铀燃料。美欧宇航员参加和平号空间站飞行两名欧空局宇航员拟于1994年9月、1996年分别乘联盟…  相似文献   

14.
空间扫描     
国泰 《国际太空》2006,(9):31-32
印度“地球静止卫星运载火箭”于2006年7月10日发射失败,美国太空旅馆试验舱于2006年7月12日凌晨由俄罗斯“第聂伯”火箭顺利送入预定轨道,俄罗斯于2006年7月21日发射宇宙-2422军用卫星,俄罗斯“轰鸣”火箭于7月28日成功将韩国卫星阿里郎-2送入预定轨道,美国航空航天局欲叫停空间站实验,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7月17—22日在北京举行,第八次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于7月25日在北京召开,第五届美洲空间大会强调加强空间技术合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8月17日,俄罗斯和乌克兰合造的第聂伯1火箭在俄亚斯内发射场发射了7颗国外小卫星,即尼日利亚的“尼星”2和“尼星”X、乌克兰的“镰刀”2、土耳其的“观测”、意大利的“教育星”以及美国的“阿派司”5和6。  相似文献   

16.
江山 《太空探索》2006,(9):15-15
7月28日,俄制呼啸KM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了“韩国多用途星”(KOMPSAT)2对地观测卫星。这是该火箭去年发射失败后的首次发射。去年10月8日,呼啸KM在发射欧空局“低温星”时失败,造价1.7亿美元、用于研究地球极区冰冠的“低温星”被毁。  相似文献   

17.
10月3日,俄罗斯联盟2-1b型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了一颗格罗纳斯-M型导航卫星,代号“宇宙”2474。这是联盟U型火箭8月24日发射进步号货运飞船失败后联盟号系列火箭的首次发射。俄联邦航天局称,此次发射将使格罗纳斯系统自1996年以来首次恢复全面运行能力。新发射的这颗卫星是该系统的第24颗工作卫星,将使系统能实现全球覆盖。联盟2-1b型火箭是联盟号火箭的升级型号,采用了与联盟U型火箭不同的新上面级。俄计划在年内再发射4颗格罗纳斯卫星,其中3颗将在11月份由一枚质子号火箭发射,另一颗将由联盟号火箭发射。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在1981年8月首次用N-2火箭成功地发射了同步气象卫星-2(菊花)之后,正加快其空间活动步伐。由于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和空间科学研究所为不影响日本渔民利益,曾与日本渔民协会就发射卫星时间达成一项协议。协议规定这两个空间组织每年只能在一至二月或者八至九月发射卫星,其余月份不得发射。因此,日本每年发射时机只有两次,换言之,一年中最多发射一两颗,另外,发射设施有所限制,也难以多发射。  相似文献   

19.
正由于俄国防部迟迟未向经营第聂伯火箭的莫斯科宇宙运输国际航天公司发放所需许可证,铱公司已调整了其72颗"下一代铱"卫星的发射次序,计划首先由太空探索公司的"猎鹰"9火箭在7月份发射10颗卫星。"猎鹰"9共将通过7次飞行部署70颗"下一代铱"卫星。铱公司计划在2017年底前把72颗卫星全部部署到位。由井射弹道导弹改装的第聂伯火箭原定4月份在亚斯内发射场发射前2颗"下一代铱"卫星。按  相似文献   

20.
<正>3月26日,俄乌合造的"第聂伯"运载火箭在亚斯内发射场发射了韩国多用途星"阿里郎"3A(KOMPSAT-3A)遥感卫星。韩还在2013年8月利用"第聂伯"火箭发射了其首颗雷达遥感卫星KOMPSAT-5。"阿里郎"3A由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研制,是韩1999年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