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地域广阔,地貌复杂,海 岸线漫长,各种气候、气象、水文现象导致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危害严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每年因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雪灾、森林及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1998年长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更是造成了30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因此,发展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系统,准确预报天气和气候变化,对重大自然灾害实行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监测,及时做出预报和灾情评估,为政府抗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十分重大的现…  相似文献   

2.
索阿娣 《航天》2009,(2):4-9
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至6%。据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超过千亿元。而且,经济越发达,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绝对值越大。  相似文献   

3.
台风是自然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世界气象组织专家统计表明:威胁人类生存的10大自然灾害中.台风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它的破坏力主要是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我国自1990年以来因台风影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260亿元人民币,自1988年以来因台风影响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平均每年达453人。温州机场地处东海之滨,每年都会受到台风的侵袭,侵袭期间往往会带来大风、  相似文献   

4.
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超过千亿元.与常规气象观测相比,气象卫星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可以提供半个小时一次的高频次观测资料,是动态监测各类突发灾害性天气的有力工具,是天气分析特别是短时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风云三号卫星资料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250米,这为生态与环境遥感、洪涝与干旱监测、积雪监测、森林与草原火等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都会遭受各种灾害的严重威胁,诸如水灾、旱灾、风灾、火灾、地震、滑坡、泥石流、虫灾、病疫等自然灾害,以及各种人为灾害等。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近70年来死于各种灾害的人数约458万;瑞典红十字会统计,世界各国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70年代为40万人,80年代已达98万人之多。根据有关资料,世界各类灾害,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年平均为850~1200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亿美  相似文献   

6.
保险是人们把保险金集中起来,建立保险基金,用于弥补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 卫星保险业务是伴随着卫星发射进入商业化时代而兴起的。1965年,国际通信卫星1A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金额为350万美元的发射保险,从而迈出了卫星保险业务的第一步。然而,22年来,卫星保险业几度盛衰,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有良好经济效益的行业。  相似文献   

7.
2012,中国龙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近些年有关2012世界末日的话题在全球炒得沸沸扬扬。如果玛雅预言一开始只让人们感到神秘奇特。那么好莱坞灾难警示大片《2012》则用直接生动、恐怖怖厶的影视效应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强烈关注。尤其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离奇、越来越严重的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水涝旱灾……更让人们忧心忡忡甚至感到恐慌。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09,(2):10-11
兵分两路看气象 中国人多地广,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顷,影响人口约6亿人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为2000~300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所以。中国很重视气象卫星的研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减灾应用概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地震、洪涝、台风、干旱、森林与草原火灾、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均有发生。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  相似文献   

10.
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1989年3月24日午夜,石油出口大鳄埃克森公司的瓦尔迪兹油轮在阿拉斯加搁浅,酿成了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灾难发生的头几个月,超过250000只海鸟、成千上万的海洋哺乳动物、以及其他无数的沿海海洋生物被杀死,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等防灾减灾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重点防灾减灾建设项目。卫星系统支撑国家防灾减灾《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  相似文献   

12.
嵇少丞 《航天》2011,(5):28-31
2011年3月11日,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9.0级的特大地震突然降临日本,大自然在人类面前又一次显示它巨大的神威。  相似文献   

13.
气象卫星应用和自然灾害监测会议在京召开郭陆军由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气象卫星应用和自然灾害监测区域工作组会议于1996年3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印尼、日本、马来西亚、巴基斯坦、韩国、斯里兰卡、泰国、国际宇航联合会...  相似文献   

14.
面向自然灾害应急的卫星协同观测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观测卫星因其宏观、快速、动态、准确的优点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自然灾害应急不可替代的全球观测手段。现有的卫星协同观测存在灾后有效数据不能完全覆盖灾区、亚米级空间分辨率数据匮乏等问题,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充分发挥在轨卫星效益,提高灾区灾后有效数据覆盖率,文章深入分析自然灾害观测环境复杂、时效性强、观测要素多、观测范围大、观测密集度高等特点,围绕空间分辨率和观测频次等关键指标,梳理典型自然灾害应急观测需求。之后,结合灾害目标特点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综合考虑星地资源状况和约束条件,提出一种自然灾害事件驱动的基于目标优先级排序和时空约束的多星协同观测策略,对解决自然灾害应急观测期间"灾后数据多,有用数据少"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1,32(5):88-88
2011年3月,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巨大核灾难,让世界各国重新对核能发电政策进行审视。或许,向太空要能源的时刻要来了。  相似文献   

16.
郑远长 《卫星应用》1999,7(4):44-48,64
该文简要介绍了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成果,介绍了遥感卫星在预报与监测各类自然灾害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及应用动态。  相似文献   

17.
胡杨 《航天》2012,(1):1-1
三年前,当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席卷全球票房的时候,人们觉得2012离自己还远;可是,很快,2012年就真的来了。  相似文献   

18.
建设灾害遥感卫星及应用服务系统,对于应对我国严峻自然灾害形势、提高综合防灾减灾与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自然灾害管理的备灾、救灾、恢复重建、减灾等4个阶段特点,分析了灾害遥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根据《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的卫星资源统筹原则,综合考虑高低轨与敏捷组网、高中低分辨率互补、光学与雷达星协同,提出构建"4+4+6+X"灾害监测应急虚拟卫星星座设想。星座以"4+4+6"卫星为主体,通过共享使用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和其它陆地观测卫星,实现自然灾害应急观测、高分辨率观测和地球系统综合观测;阐述了综合防灾减灾卫星应用系统组成、信息服务模式,并对卫星系统建设、运行机制和产业化推广进行了展望。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为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行业卫星系统的论证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遥感卫星系统灾害监测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归纳中国在气象、海洋、农业、减灾、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九类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对空间遥感的应用需求,绘出了九类重大自然灾害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的相应分布图;介绍了中国遥感卫星系统的发展现状,绘制其对九类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的能力满足度曲线,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中国未来遥感卫星系统的灾害监测能力包线应具有的能力,提出了中国未来遥感卫星系统的能力配置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加强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加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家防灾减灾信息化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导航定位和移动信息终端等手段,提高信息上报、远程会商、公众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减灾救灾领域的应用,对于完善国家综合减灾业务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带动地方减灾救灾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重大自然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