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5,(3):43-48
以航空风冷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地面状态发动机缸体的热状态及流场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证实,采用此种模拟计算方法能准确反映发动机的真实换热过程与换热水平。采用验证后的计算模型,对发动机高空飞行冷却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了低雷诺数条件下发动机翅片散热能力的变化,提出采用错位翅片来提高低雷诺数条件下翅片的换热能力。模拟分析表明,此种翅片形式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吕宏强;唐天成;包晨宇 《航空学报》2025,(5):180-196
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存在共轭传热问题,传统的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已被普遍应用于这类问题的求解。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SPH)作为一种无网格粒子法,具有自适应性强、适合分析复杂结构、灵活性高等优点,已在船舶设计、地质灾害模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迅速发展。目前,SPH方法在共轭传热问题中有部分应用,但是对于实际工程中涉及不同功能材料的传热模拟,例如对传热元件与发热元件的模拟,目前研究较少。因此,采用SPH方法对流固共轭传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模拟传统的密闭方形腔内自然对流与水平环对流算例。随后,重点对含有传热块和发热块的自然对流算例进行了模拟,结果与传统方法高度吻合,证明了SPH算法在模拟不同功能材料的共轭传热问题时具有适应性、准确性。最后,模拟了含翅片结构的散热器,分析了传热比与发热比等参数对散热效果的影响,验证了SPH方法在处理复杂算例时具有显著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后续复杂工程问题的求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4.
5.
6.
由于翅片能够极大提高沿翅片伸展方向的导热能力,因此为满足一些航空大功率元件的散热要求,提出采用翅片-泡沫铜复合结构作为导热增强介质的概念.制作了翅片厚度分别为0.5,0.8mm和1.0mm的翅片-泡沫铜/石蜡实验件.通过瞬态和稳态的方法对实验件的热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添加1.0mm翅片后复合材料的等效导热系数达到11.4W/(m·K),分别为泡沫铜/石蜡和纯石蜡的3.7倍和42.2倍;在相同热流密度下,采用翅片的装置热源与散热面的最大温差相对于未采用翅片的装置降低了73.2%~90.0%.实验证明翅片能够显著提高泡沫铜/石蜡的等效导热系数和动态热响应速度.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适用于翅片-泡沫铜/石蜡相变过程的无量纲数关联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换热器设计中如何合理兼顾传热效率和压力损失的难题,以矩形流通截面的燃气-水列管式换热器为对象,从理论上分析了设计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换热面积与燃气流通面积、横向管间距、换热管直径之间的匹配关系,建立了基于压力损失和传热计算的耦合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某大型燃气冷却器的设计,也可供其它换热器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航母舰载机蒸汽弹射器滑道逸散水蒸气的传热与凝结现象,建立空气/水蒸气/凝结水三流体的流动、传热及相变过程数学模型。其中具有描述水蒸气复杂过程热力学行为的IAPWS模块以自定义程序并入模型中,利用Eulerian-Eulerian模型加入质量传递、能量传递和动量传递方程来实现水蒸气流动过程中传热传质问题的研究;在质量传递模型中加入液滴成核和生长理论模型,研究水蒸气的凝结过程。结果表明:在流动过程中,空气-水蒸气-液态水三流体混合,温度逐渐趋于一致;进气道入口压力越低,发动机对水蒸气的吸入量越大;伴随空气流动的水蒸气温度不断下降,并且会因有凝结现象发生;随着空气来流速度的增加,水蒸气的吸入量也会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水蒸气流速的提高,水蒸气进气量上升,空气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燃气轮机排气余热回收方式与热交换器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和分析了燃气轮机余热回收方式和典型余热回收热交换器的结构特点,认为研制高效、低成本、紧凑型热交换器,是推动燃气轮机、尤其是小型燃气轮机发展与应用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逆流板翅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的特点。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测试了两台逆流板铝制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通过比较实际与理论的NTU,验证了该实验方法的可行性,为开展逆流板翅式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12.
在传统换热器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燃气轮机间冷系统的优化设计。使用VB程序语言和VS平台开发了辅助间冷系统设计程序,利用该程序进行了某参数条件下燃气轮机间冷系统的初步设计,并分析了不同液侧进口参数对间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乙二醇水溶液流量和海水流量的增加都可以提高间冷系统性能,但流量不是越大越好,应根据条件合理选择流量;海水温度对间冷系统效率的影响很显著,优化设计时要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3.
航空发动机间冷器及回热器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航空器发展对航空发动机经济性和环保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间冷回热循环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间冷器和回热器的研究已经成为发展间冷回热循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间冷回热航空发动机的研究背景,回顾了国内外有关航空发动机间冷器与回热器的换热表面研究、热交换器优化工作、间冷器及回热器与航空发动机整机匹配研究和新型高温热交换器技术,提出了航空发动机间冷器及回热器相关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次表面换热器凭借其高效紧凑的换热特点特别适用于舰船燃气轮机的间冷系统中。为其在燃气轮机间冷系统的应用提供设计指导,在保证间冷系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小间冷器的尺寸和体积,开展液-气1次表面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压降研究。针对舰船燃气轮机设计点间冷器的典型热力参数和布置特点,设计了满足间冷系统性能要求的间冷器模块,给出并分析了所设计的间冷器在不同冷却淡水温度和流量下的换热器性能。结果表明:在燃气轮机非设计工况下间冷器的气侧出口温度和压降会随着燃气轮机负荷的下降呈近似线性下降,在燃气轮机低负荷时需注意气体中水冷凝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无量纲关系曲线(Re~St·Pr2/3)计算管壳式燃-滑油散热器管程、壳程表面传热系数,基于效率-传热单元数法建立了管壳式燃-滑油散热器换热特性计算模型;以航空发动机某管壳式燃-滑油散热器少量试验数据为基础,拟合得到了该型散热器管程和壳程Re~St·Pr2/3关系曲线,并将该关系曲线应用于另一结构类似的管壳式燃-滑油散热器换热特性计算.算例计算表明:计算值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管程、壳程出口温度相对误差均不超过6.5%,总换热量相对误差不超过7.4%.该方法可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管壳式燃-滑油散热器设计及验证阶段的换热特性计算. 相似文献
16.
燃气轮机间冷器结构改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间冷器翅片高度、翅片厚度、隔板厚度等结构参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根据船用间冷循环燃气轮机长期工作在海洋环境的性能要求及结构特点,初步设计了机上间冷器,并对其进行了试验验证。根据前期验证结果,对间冷器结构进行了迭代改进。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翅片高度增加导致换热效率降低和总压恢复系数增大;翅片厚度增加,导致换热效率提高和总压恢复系数减小;隔板厚度增加导致换热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The performance of a marine gas turbine intercooler operating in wet condition was evaluated.The intercooler was a cross-flow plate-fin heat exchanger that used air and pure water as its working fluids at the hot and cold sides,respectively.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nd the water vapor condensation were investigated for a relative humidity of the inlet air that reached 100% during warship cruise.The condensation of the water vapors increased the hot side outlet temperature by a certain amount,which could in turn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ressor downstream.The condensate film thickness and the void fraction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an annular two-phase flow model.It is found that water vapor condensation in hot flow channel increases the outlet temperature with a maximum value of 7.3℃ in the case of 100% relative humidity.The calculated liquid film thickness reaches a maximum value of 4μm,which indicates negligible thermal resistance to heat transfer.The results of liquid film thicknesses also provide a qualitative prediction of the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the condensate water drople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