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NASA"黎明"探测器3月6日抵达其探测任务的第二站谷神星,进入绕这颗矮行星运行的轨道,成为首个绕矮行星做轨道运行的探测器和首个先后绕地月系统以外两个天体做轨道运行的探测器。该探测器是2012年9月离开其首个探测目标灶神星小行星的。当时它利用其氙离子推进系统挣脱了灶神星的引力,重新进入绕太阳运行轨道,踏上了向谷神星转移的旅  相似文献   

2.
子力 《中国航天》2007,(12):38-41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黎明"小行星/矮行星探测器9月27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由德尔它2火箭发射成功,将执行一项前所未有的探测任务,对小行星带中最大的两个天体灶神星小行星和谷神星矮行星进行探测。除因一艘船意外闯入大西洋上的火箭落区而使发射推迟了14分钟外,当天的发射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中国迈出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奔向火星。这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应用性发射,成功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组成,着陆巡视器包括进入舱和火星车。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相似文献   

4.
调研了国外3项典型的木星系环绕任务(伽利略号、朱诺号和木星冰卫星探测器(JUICE)),归纳总结了行星借力飞行、利用天体摄动演化轨道、高精度导航、限制近木点高度以及利用飞越实现任务拓展等任务规划方法。最后,提出了我国木星系环绕探测任务规划的初步设想,即以木星和木卫二为主要探测目标,采用金星-地球-地球的地木转移借力序列,以及基于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借力方式开展木星系探测任务规划,实现飞掠、环绕和穿透多种方式的木星系探测任务。  相似文献   

5.
空天瞭望     
《中国航天》2012,(10):51-53
美探测器启程转往谷神星NASA"黎明"探测器9月5日凌晨利用其小推力氙离子推进系统挣脱了灶神星小行星的引力,重新进入绕太阳运行轨道,踏上了飞往其下一站谷神星的旅程。探测器将通过小行星带向谷神星转移,2015年初到达谷神星。"黎明"探测器发射于2007年,2011年7月进入绕灶神星运行轨道,对这颗巨型小行星进行了13个月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嫦娥"四号任务概述"嫦娥"四号任务是人类首个在月球背面进行的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2016年1月14日,"嫦娥"四号任务通过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审议,正式开始实施。工程任务中的运载火箭系统、"嫦娥"探测器系统及"鹊桥"中继卫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通过实施"嫦娥"四号任务,我国将实现两个"第一次":第一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第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1月1日凌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新视野"探测器对人类迄今研究过的最远一个行星类天体进行了飞越探测。这个天体称为终极北地(Ultima Thule),是一颗小行星,编号为2014MU69,距地球有6.6×10~9km之遥。美国东部时间0时33分(北京时间13时33分),探测器以14km/s的速度从相距3500km的最近距离上飞过。这比该探测器2015年飞越矮行星冥王星时的最近距离近了3倍多。由于距离太遥远,探测器信号传回地球就要花6个多小时。  相似文献   

8.
<正>火星是除了月球之外,人类热情最大、探测和尝试登陆任务次数最多的外星球,也是最有希望、最有条件让人类首先登陆的行星。从最早一次失败尝试,即1960年10月10日苏联发射第一颗探测器"火星1A"号,一直到最近一次成功登陆,即2018年11月26日美国"洞察"着陆器,人类共执行过44次火星探测任务,包含56个探测器任务。其中19次任务成功,25次失败,成功率只有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2011,(8):46-46
在飞行超过27亿公里后,NASA“黎明”探测器7月15日进入绕灶神星小行星运行的轨道.成为绕太阳系小行星带中天体做轨道运行的首个人造探测器。灶神星直径约530公里.是小行星带中第二大的天体,也是太阳系中最亮的小行星,有许多秘密有待破解。“黎明”探测器耗资4.66亿美元.发射于2007年9月。灶神星是它此次探测任务的第一站。它将测绘灶神星表面。  相似文献   

10.
正一、NASA深空技术研发概况1.深空探测的基本概念深空探测主要指围绕行星科学领域开展太阳系内地外天体探测活动,即通过飞越、撞击、环绕、着陆、巡视、采样返回、载人等方式对月球及以远的天体进行探测,可根据是否有宇航员参与分为"无人科学探测"和"载人探测"两类。由于深空探测具有任务实施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11.
"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实现了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绕"的目标,通过携带的遥感探测类载荷实现火星空间环境和表面环境的探测。文章通过与国外火星环绕探测器在探测目标、平台能力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介绍了"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的总体设计方案;同时,通过飞行过程的环境特点与任务剖面分析,给出了"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设计的技术难点与挑战。最后,进一步对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正>欧空局"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上携带的"菲莱"着陆器2014年11月12日成功地在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表面上实现软着陆,成为在彗星表面上登陆的首个人造探测器。此次着陆使67P彗星成为人造探测器登陆造访的第7个天体。另6个天体分别是金星、月球、火星、土卫六以及爱神星和丝川小行星。欧空局局长多尔丹称,继成为首个进入绕彗星运行轨道的人造探测器之后,"罗塞塔"彗星探测计划现在又再次被载入  相似文献   

13.
知识资料窗     
空间探测器空间探测器就是对月球和月球以远的天体和空间进行探测的无人航天器,又称深空探测器。空间探测器包括月球探测器、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空间探测器是深空探测的主要工具。深空探测主要包括月球探测、行星探测和行星际探测。探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太阳系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7,16(4):133-133
2007年7月7日,NASA宣布,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原定本月升空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将推迟至9月发射。探测器将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开始对太阳系中两颗最大的小行星——灶神星和谷神星的深探索进程。探测器预计在2011年抵达灶神星并围绕此星开展观测研究,此后,它将于2015年飞至谷神星周围对其探测。据认为于46亿多年前形成的灶神星和谷神星保存了它们的原始记录,由此可揭开小行星演变和这些天体形成条件之谜。  相似文献   

15.
吴国兴 《航天》2011,(6):24-27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的一种天体,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已经发现了70多万颗小行星,不过只有少数的小行星直径大于100千米。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直径约950千米。不过近年来又发现一些小行星比谷神星还要大,如200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直径甚至达到1800千米。直径超过240千米的小行星约有16颗,  相似文献   

16.
袁越 《中国航天》2000,(4):29-30
美国航宇局的近地小行星交会 ( NEAR,简称“尼尔”)探测器 2月 1 4日在茫茫太空中多游荡了一年后 ,终于进入了围绕爱神星小行星运行的轨道。这是人类制造和发射的航天器首次成功地进入围绕小行星运行的轨道。在此之前 ,人造航天器已进入过6个太阳系内天体的轨道。这 6个天体分别是地球、月球、太阳、火星、金星和木星。尼尔的成功入轨 ,使爱神星成了第 7个有人造航天器环绕其飞行的天体。首次尝试尼尔是美国航宇局在其低成本行星科学探测计划——发现计划下发射的第一颗探测器 ,重80 5公斤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设计和建…  相似文献   

17.
正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工作目标,开展火星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以及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性的巡视探测。这是一次中国航天史上深空探测的重要里程碑。本次任务的火星探测器系统由环绕探测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环绕探测器只在火星的轨道上飞行,相当于火星的卫星。着陆巡视器则真正进入到火星的大气层,并在火星表面着陆。中室压推进系统是着陆巡视器的动力减速装置(图1)。  相似文献   

18.
火星探测是国际深空探测的重点和热点,2020年,中国、美国、阿联酋的火星探测器相继发射升空。我国的首颗自主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组成,将一步实现火星的"绕、着、巡"。其中,火星环绕器作为探测器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地火转移、制动捕获、离轨分离、中继通信以及环火科学探测等重要任务。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火星环绕器的研制历程,介绍了环绕器的基本方案,分析了研制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攻关情况,指出了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构建通用化环绕平台的构想,为后期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木星环绕探测器电源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星环绕探测任务的规划,对电源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文章结合木星及木星系环绕探测器任务各个阶段的温度、光照、辐射等空间环境特点,分析了电源方案的设计需求,并调研了以美国伽利略号(Galileo)、朱诺号(Juno)和欧洲木星冰卫星探测器(JUICE)为代表的国外木星环绕探测器的电源系统设计。根据我国的能源和航天技术发展现状,比较了同位素电源和太阳电池阵2种技术路径,提出"太阳电池-蓄电池"是木星环绕探测电源系统的可行方案。最后给出了电源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和输出仿真,并通过分析建议在低温低光照太阳电池、宽域电源控制器和太阳电池辐照防护等技术方面针对任务进行适应性改进,以满足木星环绕探测的任务需求。  相似文献   

20.
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大型低温运载火箭,2006年获得国家立项、正式开始工程研制;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取得圆满成功;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火箭执行首次应用性发射,成功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准确送入直接地火转移轨道,"天问"一号探测器也是世界航天史上发射过的最重的火星探测器。"长征"五号火箭首次突破第二宇宙速度,其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行星际探测的序幕,使得我国的航天发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成功研制及工程应用,标志着中国人独立、自主、自由进入空间的能力大幅提升,具备了更大、更强的空间探测及开发应用能力,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