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天瞭望     
<正>H-2A将为阿联酋发卫星日本三菱重工公司3月9日宣布为H-2A运载火箭拿到了第3份外星发射订单,将在2017年底或2018年初为阿联酋酋长国先进科技研究院发射"哈利法星"对地观测卫星。质量为350千克的"哈利法星"将是首颗自始至终全部由阿国人员负责建造的卫星,预计黑白分辨率为1米,彩色分辨率为4米,幅宽12.2千米,能侧摆2度,以缩短对给定地点的重访时间。它将作为搭载有  相似文献   

2.
阳光 《航天》2011,(7):17-17
伊朗电子工业公司主管航空航天工业的一位官员称,伊不久将发射两颗能拍摄全球各地照片的卫星,用于制作高分辨率的地图和图像产品。这位官员说,伊将在9月份之前发射“黎明”卫星,并在2012年2月发射“曙光”卫星。“黎明”卫星是由伊航空航天专家研制和生产出来,重50千克,可采用推力器或发动机把轨道高度从250千米提高到400千米。  相似文献   

3.
<正>美太空飞行有限公司2014年12月9日宣布,它研制的"搬运工"太空拖船在2015年第三季度首飞时将运载新星工厂公司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凤凰"计划研制的"小号卫星"。"凤凰"计划旨在从报废卫星上抢救仍可使用的天线等部件,并加以重新利用。所谓小号卫星是指能实现推进或通信等具体功能的独立卫星模块,是"凤凰"计划的关键内容。"搬运工"是一种自由飞行的辅助有效载荷部署工具,自带电力、推进和指向系统。它将由运载  相似文献   

4.
正2021年7月3日10时51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二号D运载火箭托举"吉林" 一号宽幅01B卫星和4颗搭载星点火升空,随后将5颗卫星全部送入预定轨道。"吉林"一号宽幅01B卫星是光学遥感卫星,可获取幅宽不小于150km的高清影像,卫星可为国土资源、矿产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等行业提供遥感服务;搭载星分别为3颗"吉林" 一号高分03D卫星及1颗"星时代"十号卫星。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2月22日协调世界时14:17,一枚"猎鹰"9运载火箭B1038.2从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SLC-4E工位成功点火,随后将两班牙的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对地观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与这颗由空客公司研制的军用卫星一起进入太空的是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第一批自主研发的卫星"微卫星" 2A (MICROSAT-2A)和2B,也就是数量达1.2万颗卫星的庞大卫星星座"星链"的2颗技术验证先导星。  相似文献   

6.
正尽管有可靠性和缺少发射途径的担忧,但小卫星工业界预计,伴随着新的商业和政府应用的发现,立方星数量将会继续呈增长态势。美国太空工厂工程公司的唐卡斯特在8月8日召开的一次小卫星会议上说,该公司依然坚持其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预测,即今年将有约200颗质量在1~50千克之间的卫星发射,从而打破2014年创下的158颗的记录。这些卫星绝大部分将是质量不超过10千克的各式立方星。太空工厂公司去年曾预测当年会有163颗此类卫星发射,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加州海沃德初创企业九霄公司(CloudIX)计划在12月份对设计用来向低地轨道发射立方星的一枚初样气球发射火箭进行首次试飞,以验证其发射能力,并证明其通信、导航和遥测分系统能正常工作。九霄公司正在自行研制推力矢量控制系统,并采购固体火箭发动机,目标是要能把16颗立方星或一颗22千克的卫星送入低地轨道。九霄公司已为其位于美国东海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 自1965年4月发射第一颗国际通信卫星1至今,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已发射了六代共约50多颗国际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7是为替代将于1993年到期的国际通信卫星5A而研制的。 国际通信卫星7净重1425千克,转移轨道重量为3590千克,卫星星体宽2.7米,高4.2米,其设计寿命为10.9年,正常情况下可达14年,如用阿里安44LP火箭发射,则寿命可增至19年。该星的太阳电池阵在10.9年寿命末期仍可提供3900瓦左  相似文献   

9.
胡群芳 《中国航天》2003,(11):8-8,11
本刊讯正当举国上下热烈欢庆我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圆满成功之时,中国航天喜上添喜。10月21日11时16分,长征4B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直上云霄,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和中科院的第一颗小卫星创新1号双双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是太阳同步轨道应用型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卫星轨道高度778千米,倾角98.5度,总质量1540千克,设计寿命不少于2年。卫星上五谱段CCD相机的空间分辨率为19.8米,地面扫描幅宽为113公里,观测周期为26天,3…  相似文献   

10.
<正>波兰航天创企卫星革命公司的前两颗卫星"斯维托维德"和"克拉科夫星"已于2019年7月3日从"国际空间站"上部署入轨。该公司称,这项部署工作标志着其"实时对地观测星座"(REC)项目的启动。该项目打算用约1024颗纳型卫星组网。公司总裁兹沃林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9月12日11时26分,"长征"四号B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实施"一箭三星"发射,将"5米光学"卫星("资源"一号02D星)和"京师"一号卫星、"金牛座"纳星送人太阳同步轨道。"5米光学"卫星("资源"一号02D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属于空基规划的中等分辨率遥感业务卫星。卫星工作在太阳同步轨道上,回归周期为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2月28日11时2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景一号商业遥感卫星发射升空。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八一·少年行"卫星。高景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的首发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旗下专业公司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商业化运营。  相似文献   

13.
空天瞭望     
欧空局订购首颗"环境卫星"后续星欧空局6月18日在巴黎航展上宣布,它已订购了"环境卫星"5颗后续星中的首颗星。这些后续卫星称"哨兵",其中首颗星"哨兵"1将由泰勒斯·阿列尼亚空间公司建造,订单价值估计为2.29亿欧元。"环境卫星"是迄今发射的最大的一颗环境监测卫星,重8吨,项目总耗资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9月7日11时15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海洋"一号C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海洋"一号C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十二五"海洋业务卫星的首发星,也是我国海洋水色系列卫星的第三颗星,主要用于全球大洋水色水温环境业  相似文献   

15.
李喆 《中国航天》2014,(6):10-10
近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传来消息,由该公司抓总研制的海洋一号B星已经稳定在轨运行7周年。  相似文献   

16.
<正>日本通信卫星运营商天空完美日星公司5月11日宣布,同要建设低轨宽带星座的美国低轨星企业公司签订协议,将向低轨星公司的高通量低轨星座项目投资,并参与其宽带服务推销,投资额未对外公布。低轨星公司的低轨星座拟由108颗卫星组网,采用激光星间链路,号称将提供可同地面光纤系统相媲美的低延迟高通量数据通信服务。这些卫星打算在2019年开始发射。全球各大通信卫星运营商参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12月20日11时22分,"长征"四号B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执行任务,将"中巴地球资源" 04A星及8颗小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巴地球资源" 04A星是由中国和巴西两国合作研制的第6颗地球资源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巴西空间院共同抓总研制。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7月6日23时5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C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5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第一代数据中继系列卫星圆满收官。"天链"一号05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的第四颗装备星,其使命是维持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的完整性,保证系统的覆盖率和服务能力不下降;为航天器用户和相关平台等其他用户提供数据中继、测控信息传输和测定轨服务,  相似文献   

19.
太空新航线     
《航天》2014,(12):26-29
H-2A发射“向日葵”8卫星 10月7日,日本H-2A-202型运载火箭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了日本气象厅的“向日葵”8静地气象卫星。“向日葵”8和9是2009年从三菱电机公司订购的,拟用于接替“多功能运输星”(MTSAT)1R(“向日葵”6)和M T S AT-2(“向日葵”7)。它们均采用D S-2000平台建造,发射质量约3500千克,载有“先进向日葵成像仪”、“空间环境数据获取监测仪”和“数据采集分系统”,拟部署在东经140度轨位,设计寿命15年以上。AHI成像仪由美埃克塞勒斯公司提供,将同美“静地业务环境卫星”R系列的“先进基线成像仪”兼容,能增强短时预报、数值预报和环境监测能力。同MTSAT系列卫星还用于提供空管通信与位置信息不同,“向日葵”8和9将是气象专用卫星。“向日葵”9定于2016年发射。  相似文献   

20.
<正>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一网公司官员10月25日在美国参议院商业、科学与运输委员会作证时表示,两者旨在向全球每个角落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宽带小卫星巨型星座都将在数月内发射首批卫星。他们介绍了各自星座部署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以及为缓减其今后几年拟部署的数千颗卫星可能带来的空间碎片风险采取了哪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