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11月26日发布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是由嫦娥一号卫星上的 CCD 立体相机获得的。CCD 相机采用线阵推扫的方式获取图像,轨道高度约200千米,每一轨的月面幅宽60千米,像元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常用18般兵器来形容武器的多样。嫦娥一号为实现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搭载有效载荷是8种24件科学探测仪器,它们就是嫦娥一号的24般兵器。这些科学仪器如同一个大的考察团队,而每一种仪器就是考察队员。它们有各自的尖端设备和用途,为取得探月成果,它们发挥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将这些探测仪器按不同的科学目标归类依次作介绍。  相似文献   

3.
嫦娥探测器轨道测定技术既是成功完成工程任务的基础,也对月球科学研究起着重要作用。嫦娥探测器的轨道测定与地球航天器的轨道测定有诸多不同之处,本文介绍了绕月球探测与绕地球探测在测定轨技术方面的差异,并介绍了基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建立月面地形以及月球重力场模型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嫦娥二号"平动点飞行试验以及小行星探测试验的测定轨能力。这些技术不仅在月球探测工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对我国后续深空探测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KT8000通用自动测试平台作为"嫦娥一号"卫星GNC测试系统,首次实现了奔月轨道及其控制的高精度仿真,"嫦娥一号"探月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通用自动测试平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正>1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2010年10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始了奔月之旅。11月8日上午,国防科技工业局首次公布了嫦娥二号  相似文献   

6.
影响环月飞行器定轨精度的误差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正在实施的探月计划“嫦娥1号”工程为背案,在现有测控网分布、观测弧段以及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的误差源等前提下,利用仿真模拟的方法对影响环月飞行器定轨精度的误差源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重点考察了月球重力场误差、观测量精度、初始时刻的先验轨道误差以及观测资料类型等对环月飞行器定轨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1月26日,中国"嫦娥一号"月球卫星拍摄的第一张月面图像公诸于世,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对中国探月工程的启动背景、进展和前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国防科工局2月6日发布"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m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比"嫦娥一号"全月图120m的分辨率提高了17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布分辨率优于7m全月球影像图的国家。这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 "嫦娥二号"7m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的数据处理和制图质量得到了严格、有效控制,影像图的空间分辨率、影像质量、镶嵌精度、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等优于国际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9.
地面测控系统与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关系紧密,它既是卫星的领航者,又是卫星的保护者,在嫦娥一号整个飞行期间,它起到了保驾导航的作用。地面测控系统负责运载火箭发射和嫦娥一号卫星整个飞行任务期间的轨道测量、遥测监视、遥控操作和飞行控制,以及嫦娥一号卫星探测应用期间的任务计划的实施与操作管理,并通过高精度的测定轨道,为地面应用系统科学探测数  相似文献   

10.
12月13日,"嫦娥二号"卫星飞离日地拉格朗日L2点195天后,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km的深空,以10.73km/s的相对速度,与国际编号4179的图塔蒂斯(Toutatis)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身而过,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对月球轨道以外的天体尝试并成功实施探测,是中国空间探测史上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事件。交会时"嫦娥二号"星载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了光学成像,  相似文献   

11.
在绕月探测工程的五大系统中,令人注目的就是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因为它是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它将走近月球直接获取大量有价值信息,其能否正常工作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所以是整个工程里关键中的关键。与人造地球卫星相比,远离地球的空间探测器在通信、制导、电源等许多方面更为复杂,提出了不少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USB与VLBI联合确定“探测一号”卫星轨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将以统一S波段(USB)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仪(VLB I)测轨分系统来完成测控任务。由于“探测一号”卫星轨道与“嫦娥一号”调相轨道段相似,有关单位于2005年3月17日—20日进行了USB和VLB I联合跟踪“探测一号”试验。通过对联合测轨数据的处理,研究了USB—VLB I联合定轨方法,分析了联合定轨和预报精度,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月球是深空探测的热点,也是美、欧等国家航天技术的竞技场。随着我国"绕、落、回"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建设月球基地和月球空间站已成为新任务的论证热点,这将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本文在概述月球环境对航天材料的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未来探月工程的任务难点,并从轻量化结构、高效热管理、先进热防护、低温润滑、防尘、缓冲吸能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探月工程对航天材料的新需求,最后给出了后续如何发展探月工程新材料新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载人航天》2008,(4):65-65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阶段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主要任务是:实施我国航天员第一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15.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和巡视月球表面,实现了嫦娥工程的第二阶段目标,验证了一系列月球软着陆和环境适应技术。  相似文献   

16.
嫦娥四号月球探测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的软着陆,测控与数传依赖地月L2平动点的中继卫星,并有望获取四程测量与星间测量数据。对基于中继测量的环月探测器测定轨能力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中继卫星可较好地实现环月探测器连续跟踪;在定轨能力方面,中继卫星自身轨道精度是制约环月探测器定轨精度的重要因素,当跟踪弧段达到5h以上时,定轨精度趋于稳定,但轨道精度较中继卫星的轨道精度相差1个量级;对于星间链路测量,除中继卫星自身的轨道精度外,星钟的稳定性是制约定轨精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辅助以每天1h的地基跟踪亦可实现优于百m的定轨精度。  相似文献   

17.
正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的航天科技和空间探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具有重要的科学探测意义和开发价值。美国于2004年提出了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欧航局主张发展下一代月球车——极地月球车,日本致力于开发"月亮女神"系列探月设备,我国开展的月球探测计划为"嫦娥工程",并且在2013年12月2日发射了我国第一个在月面软着陆的探  相似文献   

18.
三向测量技术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详细地介绍了三向测量技术(包括三向测距和三向测速),阐述使用三向测量的工程背景和重要意义,给出利用三向测量数据进行实时定位的数学推导,并分别对三向测距和三向测速原始数据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在"嫦娥一号"试验轨道段采用三向测量技术得到的残差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未进行站间时间同步的情况下,"嫦娥一号"卫星100km×100km环月轨道段三向测距误差约200m,三向测速误差约2cm/s,利用三向测量数据可以单独进行轨道确定,验证了我国后续深空探测中应用三向测量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嫦娥探测器分段渐倾转移机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超  孙京  刘宾  李新立  张大伟  姜生元  季节 《航空学报》2019,40(10):223014-223014
巡视探测器转移机构是在地外空间环境执行巡视探测器转移释放任务的空间机构。与美国、苏联转移任务不同,中国探月工程(CLEP)二期着陆器采用腿式着陆缓冲机构及巡视器顶部搭载方式,转移任务沿着陆器周向展开距离及巡视器释放高度增加,转移难度增大。在设计阶段,转移机构是否符合探测任务严苛的工程约束及设计指标;在执行阶段,转移机构能否在月面非确知环境下正常展开、转移过程是否稳定可靠,是嫦娥探测器顺利完成探测任务的关键。为保障月球后续任务及火星探测任务中转移机构的设计需要,根据巡视器转移系统特点,以探月二期工程中首次探索并成功自主设计定型的嫦娥分段渐倾转移机构为例,对巡视器转移系统的组成、任务需求及设计约束予以阐述,并结合参研人员经验,对机构研制方案的选取、关键环节设计、工程状态及任务验证情况进行说明,以为后续工作及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嫦娥五号探测器推进系统的任务特点、研制要求、设计方案、主要单机技术以及在轨飞行表现。嫦娥五号推进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轨道器推进子系统、着陆器推进子系统、上升器推进子系统,均采用氦气恒压挤压式双组元统一推进系统。为实现探测器的目标,推进系统在以往技术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幅减轻了系统干质量、提高了相关性能,并采取了一系列技术加强了产品可靠性和月面环境适应性,最终圆满实现了探测器的任务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