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诗歌翻译的审美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是文学中最优美的艺术。译诗,则是创造美的艺术。翻译的创新本质体现了译者对审美客体认识的超越。译者只有真正领悟原文作者的创作特征和意象,才可能与原文作者产生相同的创作激情,从而获得灵感,进行艺术再现的创作。诗歌翻译的审美体验有着显著的主动性、拓展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是以生态美为核心范畴的美学理论,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最终实现人的生态审美生存。研究从当今的现实生活出发,重新审视生态美学的兴起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派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科学系统地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实体、数量、决定、表现、实现等问题和规律.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此就商品价值的决定和实现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4.
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80后大学生个性意识倾向性的根源——审美取向;分析了审美取向形成的原因,阐述了80后大学生在审美取向影响下所形成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美学为视角,从性格成因、审美价值取向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80后大学生自信与自卑、谦虚与自负、大胆与怯懦、私利心与同情心、豁达大方与敏感多疑、诚实与虚伪等矛盾性格特征,探讨了审美价值取向对80后大学生自我态度性格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这样不对称地站在作品前,审美意志被一再提问:艺术家还需要吗?艺术家真正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机器是怎样戳中我们的认知?机器是否在学习之后会带来新的审美?美是否有一个根源的本质?——我们站在那个空间里,机器手臂在嗡嗡作响,花朵在根据算法不断摇曳变形。如果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那么艺术就是用来提出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北方航空》2002,(5):68-69
在男人对服饰美的追求中,领带可谓是其品位的一个重要体现.一个懂得修饰自己的男人,在领带的选择和搭配上不仅能体现他独特的审美追求,甚至还可以左右别人对其身份、地位、信用和能力的观感.那么,作为女友,如何为男友挑选一条漂亮、合适的领带呢?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是以审美活动为中介,积极塑造人格的特定教育活动,方法上不同于德育与智育。注重审美教育中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强调审美情感和理智感、道德感相统一的教育方法,不仅符合审美教育的规律,而且是孔子教育哲学中审美教育实践的一大特色。探析这一特色无疑会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乃至教育目的、过程和实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不仅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而且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航空港》2008,(2)
2007年年底,国内家电巨擘美的投资十一亿元的"美的冰洗产业工业园"在安徽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竣工落成。在我国的家电制造产业版图上,合肥市家电行业品牌积聚度在全国同一等级的城市中非常罕见,目前这里不但有荣事达、美菱等本土品牌存在,更有美的、三洋、海尔、长虹、格力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入驻,其中光是美的荣事达合资公司2007年的冰洗销售收入将达到60多亿,创造利税3.2亿。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美学看科学发展观与人全面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美学是以生态美为核心范畴的美学理论,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以实现人的生态审美生存为目的。从生态美学的视野,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很多学者开始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反思,根本的一点就是如何重新审视和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对反思当代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和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存在着相同性或相通性。这些相通性启迪我们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断精神,对于搞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创始初期有很大的不同,迫使我们对教科书中的一些提法进行重新审视,要求我们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实际,讲清“资本”、“剩余价值”、“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问题,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6.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思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一个突出贡献,也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继承者们都是与时俱进、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典范 ,他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使马克思主义一百五十多年来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的提出,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与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与创新,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推进政治文明与我们党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人类思想演变过程中的变化。分析古代各个学派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争论。"天"在最初的概念是统治人类的一个潜在的意志力,所以,作为其出生的人类,并不能真正地与自然之天合而为一,所能做的只是顺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