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国际遥测射频技术已进入微波波段(特别是 S 波段)。在常规箭弹兵器遥测系统中,要求地面站天线灵活机动、小巧轻便。本文介绍的螺旋馈源小抛物面天线即有高增益、宽频带和圆极化接收的特点,同时又符合以上要求,它将成为常规兵器微波遥测系统中的一种理想的实用天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该遥测地面站的系统配置、主要技术性能、噪声、电平的计算;多波束接收天线的工作原理、设计思想;给出了一些设计参考尺寸、模拟试验图例。对同类系统的研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我校研制的一种遥测接收天线方位角自动跟踪系统623—ATTRA 的原理、组成及技术性能。该系统已在小型无人驾驶飞机及地面车辆遥测系统中应用。使用该系统后,由于遥测接收天线自动指向目标,从而提高了遥测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精度。文章对方位角跟踪精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无线电引信是一种能辐射无线电波的装置,它在飞行中不断辐射出无线电信号。为了监测引信工作状态而设计了本遥测系统。本遥测系统用高灵敏的搜索式接收机接收引信辐射的微弱信号,并用特殊的手段解出其中的多卜勒信号,从而提取多种信息。本系统由接收天线、智能化数控搜索式调频调幅接收机及能对多路信号同时处理的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为便于应用,还开发了天线最佳布局软件。系统结构示于图1。本系统成本低、轻便、简单、功能齐全,获1992年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飞行试验遥测地面站(FTTGS)由 SNEC 遥测接收子系统;QUAD7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和 VAX4300主计算机子系统三大部分组成。遥测接收子系统包括 S 波段自动跟踪天线2通道接收机全向天线,校准天线等众多部件,跟踪速≥30°/s。瞄准精度≤0.1°,工作风速达100km/h;VAX4300计算机系统提供了8VUPS的 CPU 性能。最大主存容量为224MB,最大海量存贮器容量为28GB,I/O 吞吐量高达11.2MB/S;QUAD 7子系统是一个先进的,高性能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能采集、处理、分配 PCM、PCM-1553、MIL-STD-1553,并行数字,数字离散量和模似量等各类数据,能模拟和监视数据流,能提高可编程的处理,快速建库、编辑动态数据库。文中对各子系统的结构、工作方式、技术规范和有关问题作了介绍,附结构图2幅。列出了有关数据。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随着武器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对遥测系统的要求日益提高。对无线电遥测系统则要求精度高、容量大、作用距离远、适应能力强、自动化程度,机动灵活性好。而对空用遥测设备的体积、重量、耗电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同时,从增大遥测带宽、抗多径效应、抗等离子体和火焰衰减、抗外部干扰等因素考虑,遥测频段已由分米波段提高到厘米波段,几个频段同时使用。作为遥测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有遥测接收系统,为满足遥测数据容量、作用距离、节省发射功率等要求,必须提高接收机灵敏度,增加接收天线的增益。众所周知,接收天线的增益与天线口径平方成正比,不断地加大天线口径,获得高增益。国外遥测天线的口径一般在5至10米,大的天线口径为24至26米。然而,接收天线波束宽  相似文献   

7.
赖京  秦文波 《上海航天》1990,(2):52-53,34
遥测地面站除了高频接收系统外,还包括同步解调、数据采集、传输及数据处理等诸环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遥测地面站也正向着系统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的设计方向发展,使地面站犹如一个专门的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系统.新设计的YC-6遥测地面站以IEEE-488为系统总线,采用了包括单片计算机在内的许多新技术,使地面站具有了分布式系统的特点,有较灵活的可编程特性,设计也实现了模块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卫星地面站接收天线控制系统中的伺服传动机构的齿隙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用以消除齿隙的双链驱动作了讨论,并给出在我国第一个遥感卫星地面站的跟踪系统中实际应用的双驱动链转矩偏置电路技术。介绍它的电路原理及使用结果。该技术适用于高精度的大型天线跟踪伺服系统。  相似文献   

9.
介绍某系统配套使用的频分制遥测地面站的主要技术指标、结构框图、功能和作地面站总体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针对卫星发射主动段存在遥测盲区问题,开展卫星发射主动段遥测数据接收方法的研究,突破发射场通信建立、地面测控天线指向控制、卫星发射主动段遥测接收系统搭建等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PID的卫星发射主动段遥测接收系统,进而高质量实现卫星发射主动段遥测数据全时段接收与监测。提出的方法在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发射任务中得到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卫星发射主动段遥测数据接收完整且有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就八十年代可编程遥测系统的特点作了说明,指出:八十年代遥测地面站的一个重要技术标志是全实时处理数据,具有接受多数据流的能力。在弹上,则发展智能化的弹上系统。不断提高码速率是一个发展趋势。要不断提高遥测产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然后对先进的并行处理数据流结构全实时可编程遥测地面站、ADS—100遥测前端机、LDF—100专用数据处理计算机等作了较细的介绍。最后,就发展我国遥测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日定向姿态卫星在轨没有固定指向地球的一侧,若采用在卫星对天面和对地面反向对称各安装一副测控天线以实现准全向覆盖的传统布局设计,在测控弧段中地面站方位跨越测控天线组合方向图干涉区的过程中,测控链路极易受到该区域天线增益的剧烈波动而出现链路中断,从而对测控任务产生较大影响。太阳同步轨道具有轨道平面和太阳矢量保持相对固定夹角的特性,若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的卫星采用对日定向姿态,则可利用该轨道特性,结合我国地面站主要位于北半球的特点,通过优化测控天线在星上的布局,减少测控天线干涉区对测控链路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给出该设计的具体实现过程,并给出不同轨道高度和降交点地方时对应的测控天线推荐安装角度,可为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上的对日定向姿态卫星提供测控天线布局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1988年10月17日~31日我们遥测代表团一行四人赴美参加了在 Lasvegas 举行的美国第二十四届国际遥测年会。会议期间以及会后,就遥测地面站发展方向、磁记录器的技术发展动向和弹上遥测设备小型化等问题作  相似文献   

14.
常规的遥测信号接收多是在开阔场景进行,被测对象除了在起飞或降落时短暂低仰角,大部分时间其信号是视距传输,其遥测信道近似于高斯白噪声信道。随着遥测应用场景的逐步扩展,封闭场景下的遥测需求逐步被提出,应用模式和信道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某封闭场景,分析常规遥测接收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种双天线加盲均衡的分集合成和接力接收方案,有效解决了封闭场景下的遥测信号中断问题。方案成功应用于某测试系统,实测结果表明,方案能够极大提升遥测系统的健壮性。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我所新研制的YQ—311、YQ—312S频段自跟踪遥测地面站。介绍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系统主要技术特点和战术技术指标.该系统在通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以及接收能力、数据达率、跟踪精度、处理速度、数据记录、数据传输、监控管理等方面较原有遥测地面站均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跟踪卫星期间,天线电轴应始终对准卫星,若对不准,将导致接收信号质量变差,甚至收不到卫星信号,这项工作由自动跟踪系统完成.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接收系统为X/S双波段自动跟踪系统,采用单通道跟踪技术,主要接收Landsat—5,同时还接收其它遥感卫星.本文对天线系统结构,RF系统工作原理,单通道跟踪技术、Σ与△信号问的相位差对自动跟性能的影响,实际运行跟踪操作等作了简介.研究表明,跟踪信号中包含的误差信息幅度与Σ和△间的相位差△Φ呈余弦关系.为确保自动跟踪工作处于最佳状态,Σ和△间相位必须严格保持一致。该系统对即将入轨运行的Landsat—7和我国的ZY—1等遥感卫星,具备兼容跟踪接收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天线系统采用双频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可靠性或增加数据带宽。关键的部件是具有频率选择功能的二向副反射器。这种反射器对X波具有强烈的反射作用,而对S波则是透明的。本天线是完全对称的天线,对2.2~2.4GHz S波进行接收与自动跟踪,对X波的7.2~8.6GHz进行接收。副反射器频平选择面具有预定的性能,两天线同时具有右旋和左旋圆极化输出。文中给出了整个系统的外观、几何图形及性能。系统使用性能优异的RADSCAN锁源。结论认为:利用频率选择面的原理是实现高质量双频天线系统的有效途径。使用这种天线系统,将可以实现自动跟踪和双频遥测接收。  相似文献   

18.
简介Y9可编程遥测系统地面站计算机分系统遥测软件的设计。内容包括Y9可编程遥测系统地面站对遥测软件的要求、遥测软件开发的硬件及软件环境、遥测软件系统的结构及主要模块功能介绍。  相似文献   

19.
介绍某遥测地面站计算机分系统遥测软件的设计.讨论该地面站对遥测软件的要求、遥测软件的开发环境、遥测软件系统的结构及主要程序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并行遥测是80年代遥测地面站的特征。遥测系统的软件可分为数据处理、内部服务、实时控制、状态设置等四类。文中对各软件作了介绍,简介了数据处理硬件,并对一典型的数据处理模块(LDF100数据处理模块)结构作了说明。文末提出几点意见,认为设计并行遥测系统时,主要依据实时控制要求特点来选用主计算机,不宜用科学运算主计算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