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ANSYS软件通过在轴承滚珠和滚道面间建立接触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台体组件中的轴承连接问题。通过对某型号惯性平台台体组件进行有限元动态分析,发现了台体组件结构的薄弱环节;针对结构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改善结构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建议,为以后进一步进行台体组件的动力学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灵敏度分析法是结构动力修改与优化设计的一种基本方法。论文简述了灵敏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利用某型号惯性平台基座结构模态实验分析的结果,计算出惯性平台基座结构首阶固有频率(基频)对质量和刚度的灵敏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测量惯性平台水平角误差的方法,该方法以光电自准直仪为测量工具,通过在平台上建立光学水平基准,自动完成惯性平台在摇摆状态下水平角误差的测量,测量方便、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结合惯性器件测试平台的发展现状,指出了设计惯性器件自动测试平台的必要性,给出了测试平台的总体设计思想以及硬件和软件的设计.该测试平台具有良好实时性、稳定性、可靠性和通用性,同时提供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整个测试过程操作方便,减少了人为的测试误差,实现了测试自动化.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基于质心和惯性主轴空间位置的转子旋转惯性描述方法,推导了旋转惯性载荷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完整表达式,建立了考虑轮盘质心横向运动和惯性主轴角向运动的连续梁转子模型及运动微分方程。分析表明:高转速下轮盘具有“质心自动定心”与“惯性主轴自动掰正”的趋势,这种旋转惯性将提高转子系统正进动模态频率,并增大转子支点动载荷,盘-轴连接局部角向刚度是决定其影响程度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解释了高转速下转子支点动载荷随转速提高而持续增大的原因,探究了盘-轴连接局部角向刚度对转子系统固有特性和动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为高转速复杂结构转子动力学设计与振动故障排查,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出柔性铰链结构参数与振动频率的训练样本,然后通过样本训练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柔性铰链结构振动频率与其结构参数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最后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修正框架的结构参数以满足设计要求的固有频率。 相似文献
7.
惯性平台离心试验是平台例行试验项目之一。本文叙述:(1)惯性平台组合的运动分解;(2)惯性力的分布;(3)惯性力对外框架轴之矩Mx的表达式;(4)Mx与离心机臂长成反比;(5)达朗贝尔原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9.
10.
VXI总线作为一种新型的模块化测量仪器标准总线,适用于航天领域,包括各种导弹的综合测试。本文通过对某型导弹惯性平台测试系统现状的分析,提出基于VXI总线组建导弹平台自动化测试系统是一种理想方案。并对在IEEE-1394环境下用VXI总线标准组建导弹惯性平台自动化测试系统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惯性平台系统研制的状况和存在的总是提出了用CAD技术改造平台系统设计方法,初步2尝试应用CAD技术完成某型号液浮惯性平台机械系统的设计。最后提出了发展平台系统CAD应用技术的措施,对我国惯性平台系统的研制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惯性仪表(平台)的关键零件采用的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已构成柔性系统,有五轴CNC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机、磨刀机、对刀仪、刀具、编程机、计算机DNC网络和柔性现代化加工厂主心。论文重点阐述了柔性加工在航天惯性平台加工中的技术思想、系统构成和建设、技术选型、精度标准、计算机补偿、在线检测、DNC四机联网等硬航环境保障等。加工系统实际的加工及测试精度达到4-6μm,开创了惯性仪表柔性加工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15.
16.
在载体大机动飞行的背景下,要求惯性平台具备全姿态的功能。传统的认知中,三轴平台因为内框架角不能工作在接近于±90°的大角度而不具备全姿态功能,为此在内框架增加了限位装置以限制内框架角的工作范围。在三轴平台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四轴平台以使内部三个轴始终处于正交状态,从而实现全姿态功能,但外框架角却在工作于±90°时不能保证内框架角处于零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稳定奇异值的惯性平台全姿态控制方法,验证了三轴平台在框架锁定时通过主动控制可具备自解锁功能,从而具备全姿态能力,颠覆了传统参考资料中对三轴平台的认知。相对于四轴平台,三轴平台少了一个框架,体积和质量都可减小。因此,在高精度惯性导航的工程应用中,将会从四轴平台又回归到三个框架角都具备±180°回转能力的三轴平台。 相似文献
17.
转调制式空间稳定平台采用陀螺壳体翻滚技术,陀螺壳体翻滚在平台伺服跟踪作用下将形成圆锥运动。圆锥运动误差会引起陀螺漂移,对高精度、长航时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将造成严重影响。首先,介绍了高精度、长航时旋转调制式惯性平台的基本工作原理,推导了平台上的陀螺沿旋转主轴相对地球的角速度。其次,阐述了陀螺壳体翻滚的圆锥运动,推导了壳体翻滚装置和框架伺服系统的跟踪误差及牵连运动角速度引起的圆锥运动附加漂移误差公式。再次,根据数值举例给出了计算机仿真曲线,指出该误差对高精度系统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实现圆锥运动误差极小化,确保系统长时间运行精度和可靠性,必须实时扣除牵连运动角速度引起的圆锥运动误差分量,并优化设计壳体翻滚装置与平台伺服系统。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