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健  范晓樯  林敬周  钟俊 《推进技术》2018,39(11):2446-2453
为了研究抽吸腔反压对抽吸槽内流场结构的影响规律,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吸气式超声速风洞中开展了马赫数2的试验研究,采用纳米粒子平面激光散射技术(NPLS)、纹影两种非接触测量与显示技术对不同抽吸腔反压时抽吸槽内局部流场结构进行了显示和诊断。同时试验还测量了抽吸质量流量,对抽吸性能进行了分析。NPLS结果和纹影结果清晰地展示了抽吸槽附近的局部流场结构,包括分离区、剪切层、膨胀波、障碍激波、激波串等典型结构。研究表明,当压比达到0.25左右时,抽吸槽内开始出现激波串。随着抽吸腔反压的增加,气流膨胀角度逐渐变小,障碍激波下半段长度逐渐变短,且向下游移动,同时音速流量系数随抽吸腔反压的增加逐渐减小。当压比达到0.6左右时,激波串消失。当压比在0.18附近时,随着抽吸槽深宽比的增加,抽吸槽内分离区由开口状态变为闭口状态,同时气流膨胀角度逐渐增加,障碍激波逐渐向上游移动,音速流量系数逐渐增加。当抽吸槽深宽比大于1时,低反压情况下抽吸槽内分离区为闭口状态,高反压情况下抽吸槽内分离区为开口状态。  相似文献   

2.
超声速来流边界层厚度对浅腔声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不同来流边界层厚度与空腔深度比(δ/D)下腔内中心线上的脉动声压级的分布和不同测点的声压频谱特性,讨论了超声速来流边界层厚度对浅腔(长深比分别为12和15)声学特性的影响.试验来流马赫数为1.5,基于每米的雷诺数为2.26×107.结果表明,δ/D减小导致浅腔内的噪声更加强烈,腔前后部的声压级分布更不均匀;除了个别离散频率外,腔内不同测点其余离散频率对应的声压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δ/D减小引起空腔前部和后部区域几乎整个离散频率范围内的噪声声压级有明显升高;因超声速浅腔流动,腔中部产生的激波的干扰因素的影响,边界层流动特性对浅腔中部区域的声学特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在1×106~30×106的雷诺数范围内,马赫数为0.197的情况下,计算并分析了NHLP-2D多段翼型的缝道流动规律,提出了依据缝道出口速度分布定义名义边界层厚度δ/c的方法。研究发现,δ/c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单调减小,且减小速度随雷诺数的增大而明显减缓,符合雷诺数对边界层的影响规律,说明本文定义的δ/c可用于多段翼型边界层厚度的定量研究。对于缝翼缝道,主翼壁面处的δ/c高于缝翼尾缘处的,且二者随迎角的变化规律相反。襟翼缝道处于主翼的强下洗流场中,襟翼上的δ/c随迎角几乎不变。当1×106≤Re≤2×106时,缝道边界层总厚度δT/c随雷诺数有明显的变化,当Re≥3×106时,δT/c随雷诺数的变化率减小。本文研究范围内,δT/c都没有严格地进入雷诺数自准区。当Re≥15×106时,δT/c随雷诺数接近线性变化趋势,为雷诺数规律的外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来流边界层厚度对开式空腔气动声学特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不同来流边界层厚度与空腔深度比(δ/D)对长深比(L/D)为8的开式空腔内不同测点的声压级分布和声压频谱特性的影响。试验马赫数是0.6和1.5,相应的Re为1.23×107和2.26×107(基于每米)。结果表明,δ/D减小,导致开式空腔内不同测点声压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导致空腔上方剪切层与腔内流动或腔后壁相互作用能量增加,引起腔内同一测点不同离散频率对应的声压级增大。可见,δ/D减小,腔内流动自激振荡更易引起空腔自身结构和腔内储藏物结构振动和疲劳破坏。  相似文献   

5.
温杰 《国际航空》2007,(5):56-59
当一架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时,由边界层产生的摩擦阻力会增加飞机的燃油消耗。一架常规亚声速运输机的表面摩擦阻力大约会消耗所需燃油量的一半,而对一架未来超声速运输机而言,表面摩擦阻力也有可能会消耗1/3以上的燃油。通过层流控制技术减小边界层摩擦阻力,对于提高民用运输机的经济性有极大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在跨声速下飞行的大型客机,机翼上表面流动比较复杂,存在亚声速气流、超声速气流以及激波和边界层干扰的流动现象,特别是在由超声速区过渡到亚声速区时,流动急剧的变化会产生波阻力。此时,由波阻导致的阻力增加使飞机燃油的消耗增大,并且随着波阻强度的增加阻力会迅速增大;与此同时,激波强度的增加会使得激波后的逆压梯度逐渐增大以至于边界层不能维持在机翼表面而产生流动分离,从而使得升阻比迅速下降。这对于  相似文献   

7.
尽管在超声速湍流情况下,尾支杆对弹丸底部压力的影响没有层流情况下的影响大。但是实验研究表明,带尾支杆的超声速弹丸湍流底部压力随湍流边界层相对厚度增加而增加,随天平尾支杆的相对直径增加而减小。本文介绍一种考虑圆柱体上边界层状态以及尾支杆对绕弹丸超声速湍流底压影响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还根据计算和实验结果分析了尾支杆对底压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隔离段抽吸引起的激波迟滞现象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壁面抽吸条件下隔离段流动迟滞现象,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模拟反压升高再降低过程,对隔离段的激波形态进行了研究。基于Zhukoski提出的中等雷诺数下(3×10~4Re_δ1.2×10~6)分离区压力与马赫数的量化关系,发展了无控制措施条件下激波串首道激波的理论模型,发现来流马赫数大于2.0时激波串首道激波反射类型为规则反射,且不会出现激波反射迟滞现象。而壁面抽吸使首道激波固定在抽吸缝位置,导致激波串首道激波强度随反压升高不断增强,边界层分离角和激波角不断增大,从而进入Von Neumann准则的双解区甚至马赫反射区,在升高及降低反压的过程中隔离段出现流动迟滞现象。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壁面抽吸引起的流动迟滞现象不仅包含常规RR?MR激波反射迟滞,而且包含了一种新的迟滞现象——边界层分离迟滞。  相似文献   

9.
凹腔前缘角对超声速燃烧室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带有不同前缘角的凹腔内流动和燃烧过程,分别在冷态和燃烧条件下探讨了前缘角对凹腔内流动损失及阻力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壁面垂直喷射的喷口上游和凹腔内部均会形成低速、高温回流区,有利于点火及火焰稳定,燃烧反压通过边界层的亚声速区域上传,形成激波/边界层干扰结构.减小前缘角,可使剪切层分离位置提前,更偏向凹腔内部,导致凹腔后壁面再附激波增强,进而增大了总压损失,降低了总压恢复系数;亦可导致凹腔前、后壁面压差阻力增大,阻力系数上升.进一步认识了凹腔内部流场及稳焰增混机理,进而为优化凹腔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肖中云  缪涛  陈波  江雄 《航空学报》2018,39(6):121744-121744
尖头旋成体和船尾形状是子弹、炮弹及火箭弹等抛射体上常用的布局形式。研究表明船尾布局具有减小底部阻力、增大射程的作用,但此时旋成体的马格努斯效应增大,对运动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为了解释这种流动现象,对三维旋转弹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从亚声速到超声速下的旋成体马格努斯力和力矩进行了分析,重点对标准形状和船尾形状两种底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标准形状,在所有来流下船尾形状都起到了增大马格努斯效应的作用,并且马格努斯力和力矩与船尾角成正比。为了揭示其流动机理,选择代表性计算状态对两种布局马格努斯力矩系数分布、边界层厚度分布和边界层位移厚度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亚跨声速下船尾马格努斯效应由绕拐角的加速流动引起,使当地压力系数幅值增大;在超声速下船尾马格努斯效应由船尾段的气流膨胀引起,使旋成体左右两侧的边界层位移厚度畸变增大。上述两种效应都使马格努斯力矩增加,对于亚声速流动来说,该效应发生在柱段与船尾段连接位置;对于超声速流动来说,该效应发生在连接点以后的船尾段上。当来流速度在声速点附近时,上述两种效应都可能发挥作用,使船尾形状的旋成体马格努斯效应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