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飞碟探索》2005,(5):40
《飞碟探索》飞机场是中国惟一探索不明飞行物的专业性杂志,本着“服务读者”的原则,要本刊编辑部成立了“飞碟之友读书会”,为广大会员提供最新的、种类齐全的、精彩的飞碟图书和最有价值的飞碟研究资料,同时为会员进行交流提供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
张生 《飞碟探索》2012,(6):19-21
一般来说,飞碟报告的历史总是“鱼龙混杂”。很多时候,研究人员过于渴望有一个重要发现,使他们能够参与到一个“重大”案件中,但是他们却往往忽视了一些重要的细节而且证据也缺乏可信度。这里最好的例子便是弗兰克·斯库利飞碟案(上文《阿兹台克UFO事件》)。受一些飞碟坠毁事件启发,斯库利没有仔细检查信息来源,这一错误使得他最后饱受困扰。而《旧金山纪事报》的卡恩也没有对斯库利的信息来源仔细核对,于是他们两个人后来都被认为是骗子。实际上,斯库利是骗局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3.
《飞碟探索》杂志是中国惟一探索不明飞行物的专业性杂志。本着“服务读者”的原则,本刊编辑部成立了“飞碟之友读书会”,为广大会员提供最新的、种类齐全的、精彩的飞碟图书和最有价值的飞碟研究资料,同时为会员进行交流提供广阔空间。入会办法:缴纳会费15元或一次性邮购飞碟探索丛书4册者即可成为会员。会员将获得由飞碟探索编辑部印发的会员卡。会员卡的发放在“读书会”收到入会者汇款后1个月内完成,有效期为1年。会员每年邮购飞碟探索丛书累计5册以上者会员资格将自动延长。如果您想加入读书会,请在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加入飞碟读书会…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80年代初,随着“飞碟”一词引入中国,诞生了目前世界上同类杂志中发行量最大的《飞碟探索》。 20世纪末,随着在中国领空不断出现的 UFO,掀起了又一“飞碟热”。 《中国 UFO目击案 (1990~ 1999)》就是在这一热潮中诞生的。很多年以来,面对众多国外 UFO方面的译作,中国的 UFO爱好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 UFO总是光顾外国,而从不在中国出现呢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通过飞碟探索编辑部的不断收集、整理,终于将石沉大海的种种发生在中国的 UFO目击案例积累成册。在书中 148起案例中,如按地区划分共涉及 31个省…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知道飞碟这个名字,是在1981年上初中的时候。当时,一位姓季的要好同学同我交换杂志看,我用那个时代很流行的《电影介绍》和《大众电影》换着看他的一本已经破旧的《飞碟探索》,巧的是居然还是创刊号。我之所以被吸引住,开始是因为杂志名称上的“探索”两个字。那个时候刚  相似文献   

6.
众议院     
您好!我是《飞碟探索》杂志的忠实读者。现想向您询问一下三件事:①贵杂志在最新一期上刊登有订购《飞碟探索30年》一书之事。请告知通过何种途径汇款订购?是通过邮局汇款向编辑部邮购,还是银行汇款?另请告知汇款具体地址。  相似文献   

7.
《飞碟探索》2014,(11):1-1
又快到年底了,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吆喝一番。希望读者朋友能够继续订阅《飞碟探索》。在这个互联网如此普及的时代,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问我。把本来可以用网络轻松传播的内容印到纸上再分发到全国各地,是否有些画蛇添足?《飞碟探索》的内容能否抛开纸张,只依靠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8.
凭借着新的证据,弗莱德曼和飞碟研究人员唐·伯利纳于1992年合作出版了《科罗纳坠毁事件》一书。他们在书中得出结论说:“1947年7月,政府方面发现的飞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此外还有七具外星人的尸体以及一个幸存的外星人。”他们声称,第一架飞行器在空中发生故障后,于科罗纳附近坠毁,其残骸大量散落于福斯特牧场。而第二架飞行器,显然就是安德森看见的那一只。1994年,兰德尔和施密特两人又合作出版了《罗斯韦尔飞碟坠毁事件的真相》一书。书中介绍了更多的被他们称为“目击者”的证人。其中一个是罗斯韦尔的居民弗兰…  相似文献   

9.
NO.1阿诺德事件 “这类飞行物这些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见。有人说我是第一个发现飞碟的人,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只不过是把我所看到的真实情况说了出来……我们的人已经登上了月球,如果外星有生命存在的话,它们是会到我们这里来的。发现这些飞碟说明我们不是孤单的,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肯尼思·阿诺德  相似文献   

10.
许多目击事件中 UFO的空中运行特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这其中如果一部分 UFO是外星球先进的太空飞行器,那么它对地球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有着极大的启示。于是,国内外的一些科学家开始进行对飞碟的技术试验研究。 目前对飞碟的试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仿制圆盘形飞行器 这类技术试验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仿制外形为圆盘形的飞行器,力求从外形上接近观察到的飞碟,以此希望获得更佳的飞行性能。而其动力装置仍是目前常用的喷气式发动机或活塞式发动机。从动力系统看,这类飞行器与我们现在的各种飞机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着了谜似的与《飞碟探索》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所展现出来的神秘自然现象、奇妙宇航事件和清新思维方法,像巨大的磁石,引发了很多思想的火花和感情的寄托.后来,有几次忍不住了,就把憋在心里的想法写成稿子,供大家讨论,油然而至的欣然之感,溢于言表,其神之切、其意之真便不在言语之中了.再发展下去,不由自主地把一本本崭新而优美的《飞碟探索》刊物慷而慨之赠送给待人接物时所见所闻的地球同仁们,意想不到竟被那“妙不可言”的神色予以回报,即予以夸奖、叹息力不从心之后,把这本魅力无穷的杂志顺手一掷,随便它到什么地方好  相似文献   

12.
《飞碟探索》2008,(2):31-31
,..,一J尸口口.口.,,.,......‘口.r,.几.口抽.,,.《1)缴纳会费巧元或一次性邮购飞碟丛书50元以上者即可成为会员。《2)会员将获得由飞碟探索编辑部印发的会员卡。会员卡的发放在读书会收到入会者汇款后1个丹内完成.有效期为1年。会员每年邮购飞碟探索丛书票计3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3.
新书讯     
新书讯1.《飞碟探索精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精选自《飞碟探索》创刊(1981年)至1994年诸期,时间跨越了14年,全面而细微地展示了《飞碟探索》杂志的风貌,在秉承原有神秘、冷峻格调的基础上掺进了现代节奏,从各个角度折射出未知...  相似文献   

14.
众议院     
《飞碟探索》2010,(7):28-28
<正>黄志丹:我是《飞碟探索》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阅读《飞碟探索》已超过10年。当初,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读高中后进入县城,也知道了书报亭这种新奇的东西,于是书报亭便成为我课余最常逛的地方,虽然每每由于囊中羞涩而只逛不买。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到了一本叫做《飞碟探索》的杂志,瞬间,我即被里面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探索宇宙的奥妙,挖掘未知的世界,开启思想的遨游……那天,我一直在书报亭站了好几个小时,最终在老板的一再催促下,我掏钱买下了那期《飞碟探索》。虽然只有少少的几元钱,但那可是我当时近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啊。正是从那之后,我成为了《飞碟探索》的固定读者,每期必买。这  相似文献   

15.
刘兰生 《飞碟探索》2011,(10):20-20
在1987年年底之前,《飞碟探索》的选稿工作主要在北京.由一位UFO专家承担,出版社这边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副总编郭耀中、科技室副总编王郁明和编辑高文波负责编辑、终审和后期制作。1987年,甘肃人民出版社根据新闻出版总署不得设立社外编辑部的要求,将《飞碟探索》的所有工作移回兰州,北京的几位专家也就成了编辑部作者群中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6.
傅民杰 《飞碟探索》2011,(11):20-20
今天,我们迎来了《飞碟探索》30华诞!这个中国不明飞行物研究领域的骄子在过去30年的风风雨雨中,以豪迈而稳健的步伐走过它的幼年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终于走向今天的成熟。走过的30年是艰辛的30年,耕耘的30年,也是收获和辉煌的30年。我们和《飞碟探索》风雨同舟,携手共勉.并肩走过了这不平凡的30年,今天,我们要共同举杯,同庆这辉煌的30年!  相似文献   

17.
这些研究人员已把金字塔同猎户座联系在一起,我们所要寻找的问题答案是否应在那里?是的。应直截了当地向那个遥远的猎户座发出信号,但遗憾的是,我们地球人类暂时未发展到能与如此之遥的宇宙“智慧兄弟”建立联系的程度。更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未能搞到这一奇异外星生物的第一手图片资料,所以只能根据目击者的口述较逼真地描绘出他的轮廓。看。我们的宇宙“智慧兄弟”几千年前就是这个样子。3指、4指外星访客光怪陆离1947年7月4日,一架飞碟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罗斯韦尔郊区坠毁,飞碟上三名外星使者遇难,这就是著名的罗斯韦尔事件。美国生物医学…  相似文献   

18.
应该说下面这组文章实在不是《飞碟探索》的风格,但当读完这些小学三年级孩子们纯洁稚嫩的作品后,你会涌出许多感动,这是幻想飞翔的畅想曲.有没有外星生命,尚属人类未知探索范畴.但对茫茫宇宙执着的追寻,对蓝色星球充满希望和倾注深情,确是《飞碟探索》孜孜以求的办刊宗旨.世界和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是属于下一代人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声音,鼓励他们的参与意识.要感谢我们的同行——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故事作文》月刊编辑部,他们组织了《给外星人写信》特邀征文活动,使我们得以从中选发这组文章.  相似文献   

19.
《飞碟探索》创刊30年了。30年对于历史、对于我们星球的时间记忆不过一瞬,但对于我们所处的飞速发展的时代,以及我们与之相系的个体,却是跨代的漫长。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47年第一次发现“飞碟”以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对不明飞行物的研究。随着中国大门向外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西方飞碟学逐渐东移,进入古老的华夏国门,在中华大地掀起阵阵飞碟热。两大标志是:武汉大学出现的“中国UFO爱好者联络站”和进而成立的“中国UFO研究会”(英文缩写为CURO);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创办并全力以赴的全国性第一家UFO杂志《飞碟探索》。UFO从发现到消失一般只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时间,留给人们神秘的感觉,让人们怀疑和猜测。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UFO现象给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