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预测指尖密封迟滞特性,提出了用能够直观反映指尖密封迟滞特性的最小迟滞量来表征指尖密封的迟滞,建立了指尖密封最小迟滞量计算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模型中的修正系数,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采用修正后的计算模型研究并获得了结构和工况参数对指尖密封迟滞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修正后的模型进行考虑迟滞效应的泄漏特性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误差最大为7.64%,最小迟滞量的计算模型合理可靠;指尖密封结构参数对其最小迟滞量影响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指梁型线圆、指梁间隙、指梁根圆、指梁顶圆、指梁基圆、周向角、指尖片厚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迟滞对指尖密封泄漏特性影响和指尖密封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某型飞机机翼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计算、分析表明,有限元模型能较好的模拟真实飞机结构的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复合材料各向异性特性和优化设计要求,开展结构气动弹性剪裁研究,是防止前掠翼发散的有效手段。用COMPASS对一前掠翼模型进行了气动弹性剪裁,探讨了不同结构型式和铺层方式对前掠翼结构气动特性影响的规律,得出了有用的结论。研究表明,COMPASS不仅可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也是进行结构剪裁研究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4.
直升机结构动特性建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直升机设计阶段通过建模分析进行全机动特性设计,准确地预测全机振动响应是控制和降低直升机振动水平的关键技术,本文以直11型直升机为研究对象,对机体结构的动特性建模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从部件到全机建模的研究策略,把整个机体分成尾段,舱门,机身段,分别进行有限元建模,动特性试验,相关分析,模型修改技术和建模准则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部件连接界面建模分析,组建修改后的各部件模型,建立全机动特性分析模型,通过对直11型机全机动力学建模,试验相关分析与模型修改,大大增强了分析模型的预测能力,达到了40Hz以内的频率误差小于11%的预测精度,突破了对直升机复杂结构建模关键技术,建立了适用于直升机结构动力学分析的建模准则,在直11型机动特性设计中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5.
针对贫油预混燃烧的研究,建立了燃气涡轮发动机燃烧室实验装置。研究在实际的制造过程中结构倒角对整体装置的影响。取燃烧稳定部分结构段进行计算分析,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计算了倒角对结构模型和声模型固有频率的影响;并结合SYSNOISE,计算了燃烧室结构段模型分别在理想情况和考虑倒角情况下的振动特性和声学特性;得出了结构振动响应和产生的瞬态声场特性与结构模型几何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针对飞机上常见的液压及燃油管系结构,叙述了两种简化的动力学分析数学模型,并用仿真算例说明了管中液体的流速及压力对管道结构动力学特性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说明了两种简化模型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王小妮 《飞机设计》2008,28(3):13-15
提出了一种将代理模型用于机翼结构外形优化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建立结构分析代理模型的过程,包括确定设计变量及取值范围、生成试验设计点、建立参数化结构模型、有限元结构优化设计、提取结构特性并构造代理模型。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的机翼结构优化算例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某民机型号研制中,为改进飞机性能对机翼部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而机翼的颤振特性是衡量结构优化设计方案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一项重要指标。这里介绍了一种颤振特性快速预估方法,用于研究机翼优化设计中结构刚度降低对机翼颤振特性的影响趋势。并用此方法对该飞机机翼结构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机翼翼面刚度及颤振特性预估,迅速评估了优化方案是否满足颤振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一种面向工程实际的复合材料旋翼结构优化设计基本模型,详细阐述了典型剖面、剖面结构形状及自变量的选取。同时还简单介绍了复合材料旋翼桨叶剖面特性分析方法和动力特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剪切应力传输(SST)k-ω湍流模型,对考虑结构误差情况下的弹箭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首先采用CFD和工程经验公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不同马赫数、不同转速情况下无结构误差模型的多种气动特性参数。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阻力、法向力、俯仰力矩、压心位置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然后,建立了考虑结构误差即质量分布不对称、弹体不同轴和无结构误差模型,并分别进行了气动特性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质量偏心对滚转阻尼力矩系数、马格努斯力矩系数影响很大;弹体不同轴对法向力系数导数、俯仰力矩系数导数、马格努斯力矩系数导数和压心位置都产生很大影响。结构误差使模型的多种气动特性参数产生很大变化,将影响其飞行弹道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砾漠大风地区铁路路堤风载荷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大气边界层风洞对砾漠大风地区铁路路堤进行风载荷模拟实验研究。实验中较好地满足了相似准则,重现了风区现场实测所获得的大气边界层风特性。通过对模型表面平衡和脉动压力的测量以及对模型附近流场的测量,分析研究了路堤风蚀机理,为采取防风蚀的工程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事实证明模拟实验结果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3D打印的舵面可调实用化飞机风洞模型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机风洞试验模型的设计和加工是风洞试验的重要环节,对飞机研制的周期和成本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提高飞机研制的效率,基于3D打印技术提出了实用化飞机风洞模型的设计和制造方法。采用3D打印加工树脂气动外壳和机加工金属强化骨架的复合结构方案,设计并测试了某型号飞机的低速全机测力模型。提出了变角片和旋转轴-定位销两种舵面偏角方案,设计了内嵌金属套筒用以降低因装拆磨损带来的树脂精度损失。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计算结构力学(CFD/CSD)分析技术,对模型的设计进行了强度校核。加工装配的复合模型在FD-09低速风洞进行了吹风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带舵面偏角的复合模型在迎角α=8°和风速V=70 m/s条件下安全,其气动数据与金属模型吻合良好,具有实用性。相比金属模型,树脂-金属复合模型的加工周期和成本大幅降低,可有效响应飞机设计工作者对模型快速设计和加工的需求,有助于提高飞机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在低速风洞中用2组后掠角分别为70°和65°的三角翼模型进行过失速非定常运动,测量风洞洞壁上非定常壁压。研究风洞非定常壁压的延迟与频率特性。讨论了模型尺寸、缩减频率、前缘后掠角等对风洞非定常壁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FL-23风洞级间分离与网格测力试验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飞行器研制不断高速化发展,一些型号要求在超声速条件下实现级间分离与网格测力试验。为了实现超声速飞行器级间分离与网格测力风洞试验,利用FL-23跨超声速风洞独有的投放机构,通过对上、下支撑及其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了X、Y两个方向的复合运动,建立了马赫数0.3~4.0的级间分离系统。经过多期型号试验验证,该系统对模型定位控制精度达到要求,满足飞行器高马赫数下开展级间分离与网格测力风洞试验需求。  相似文献   

15.
常规的仿鸟扑翼飞行器在飞行时机翼只是单纯地上下扑动。为提高扑翼飞行器横航向和航迹控制的品质,设计了一种机翼在扑动的同时可差动扭转的仿鸟扑翼飞行器;在低速风洞中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测力试验,研究了可差动扭转扑翼飞行器的升力、推力特性,以及机翼差动扭转角、扑动频率、风速、机翼柔性对滚转力矩系数的影响;对设计的扑翼飞行器做了飞行试验,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并与常规扑翼飞行器作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可差动扭转扑翼可以用于扑翼飞行器的横向控制,并且可以提高其抗风能力和航迹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k-ε(RNG)与LES湍流模型在来流与建筑物迎风侧呈不同角度的情形下,模拟了位于立方体建筑物顶部污染源所排放污染物的流动和扩散规律,并与相应的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流场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能够较好地模拟建筑物顶部回流、背风侧空腔区以及再附着点等。浓度场分析结果表明:来流与建筑物成45°时,建筑物顶部回流区与背风侧空腔区的数值模拟结果略低于风洞试验结果;来流与建筑物成90°时,建筑物顶部回流区数值模拟结果略高于风洞试验结果,而背风侧空腔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综合分析表明:建筑物周围的流场影响浓度场的分布,LES、k-ε(RNG)模型都能够较好地模拟建筑物周围的流动和扩散规律,两种模型相比,LES模型与风洞试验吻合得更好。总之,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能较好地研究建筑物对流动和扩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弹性变形对柔性飞艇气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加工具有相同几何外形的刚性飞艇模型和可变内压的柔性飞艇模型,并进行了低速风洞实验。研究了内压变化对柔性模型阻力和俯仰力矩特性的影响,比较了柔性模型和刚性模型气动特性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内压的增加柔性模型的阻力呈下降趋势;对于具有相同几何外形的柔性和刚性模型,柔性模型的阻力明显大于刚性模型;刚性模型的尾翼对俯仰力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复杂截面高层建筑角对角布置的气动干扰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两栋角对角布置、横截面复杂的实际超高层建筑的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数据,分析了综合体型系数以及风压系数分布特性,详细讨论了建筑间的气动干扰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两栋塔楼在气流方向上串列布置时,其间可能产生恒定的旋涡,使得上游建筑背风面和下游建筑迎风面的平均风压都表现为较高的负压,上游建筑的平均风荷载会大大超过单体建筑的情况;两栋塔楼在气流方向上大致并列布置时,建筑两侧可能产生周期性的旋涡脱落,导致横风向响应的均方根值较大。此外,建筑的等效静力风荷载以平均风荷载为主,且建筑的自由振动频率远远大于气动力的卓越频率,脉动风荷载以背景分量为主而共振分量较小,这使得结构刚度的增加无法显著降低建筑的等效静力风荷载。  相似文献   

19.
彩色氦气泡流动显示是一极好的新技术。在风洞中应用彩色氦气泡进行流动显示已于1984年3月在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实现了,获得了丰富多采的彩色迹线,摄制了清晰的彩色录象和彩色照片。不久之后,进行了轿车、面包车、高楼、船舵、鱼鳞波表面、细长体、圆柱体、降落伞和各种飞机模型的试验。 本文描述了彩色氦气泡流动显示技术,介绍了在风洞中进行流动显示的一般装置、基本原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e goal of Working Group 1 was to discuss constraints on solar wind models. The topics for discussion, outlined by Eckart Marsch in his introduction, were: (1) what heats the corona, (2) what is the role of waves, (3) what determines the solar wind mass flux, (4) can stationary, multi-fluid models describe the fast and slow solar wind, or (5) do we need time dependent fluid models, kinetic models, and/or MHD models to describe solar wind acceleration. The discussion in the working group focused on observations of "temperatures" in the corona, mainly in coronal holes, and whether the observations of line broadening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thermal broadening or wave broadening. Observations of the coronal electron density and the flow speed in coronal hole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re was only one contribution on observations of the distant solar wind, but we can place firm constraints on the solar wind particle fluxes and asymptotic flow speeds from observations with Ulysses and other spacecraft. Theoretical work on multi-fluid models, higher-order moment fluid models, and MHD models of the solar wind were also present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