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概况: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宇航学会所属27个专业委员会之一,是宇航学会下设的唯一计算机领域的二级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受中国宇航学会的领导和监督,服务对象是航天计算机事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讲座、展览等形式,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民间科技活动开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传播推广航天计算机先进技术和实践,普及航天科技知识,研讨航天计算机技术发展战略,发现、推荐、表彰、奖励优秀航天科技工作者,反映会员的建议和呼声,维护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等,也是专业委员会义不容辞的职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科技及军事等变革已经到来,作为中国宇航学会唯一的计算机领域专业委员会,要面向数字军工、数字航天;面向航天装备信息化、信息化航天装备;面向基础性、战略性、自主性等的计算机技术发展需求,做出我们新的、重要的贡献。二、组织机构:中国宇航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该专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5人、委员18人及学术秘书1人,共25人组成(名单附后)。全部委员均来自航天两大集团及军工院校,并由所在单位推荐、经宇航学会审查、批准...  相似文献   

2.
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创建于1979年,是航天、航空测控领域内跨单位的专业学术组织,在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宇航学会第五届遥测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现有委员36名,其中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4名,委员31名。他们大都是航天、航空测控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具有本专业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技术实力,主要来自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装备部、二炮、中国兵器集团、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本届委员会的组成较年轻化,吸收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年轻技术骨干,增加了专业委员会的活力,同时学历层次得到了提升,硕士、博士占到了近40%的比例。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是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七○四研究所(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七○四所自1957年建立以来,先后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几百套航天遥测、测控系统设备,是中国航天遥测及测控技术的开拓者。目前,七○四所以测控通信与卫星导航、精确制导与信息对抗、卫星有效载荷、传感器和以微波为代表的共性技术,即四个专业领...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工程》2009,18(1):F0003-F0003
1概况 中国宇航学会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获得国家民政部、中国科协批准,是中国宇航学会所属的一个技术委员会,在中国宇航学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其宗旨是致力于推动中国航天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理论与技术发展,为大型航天工程提供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专业化技术支持,促进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技术体系和能力建设,为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培养提供服务,提高航天及相关领域的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27—2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质量与可靠性专家组、中国宇航学会质量与可靠性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科研质量部在贵阳联合组织召开了2008年航天可靠性学术交流会。会议由专家组组长、专业委员会主任、航天七〇八所所长卿寿松主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技质量司、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质量技术部、宇航学会的有关领导,专家组部分成员,  相似文献   

5.
中国宇航学会空间能源专业委员会组建以来,在中国宇航学会的关怀和指导下,在挂靠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领导、委员、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空间能源专业委员会为我国的宇航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5年4月中国宇航学会空间能源专业委员会,按照宇学字(2004)第011号文件精神,新组建的第五届空间能源专业委员会,从单位的分布有五类,12个专业厂所、大学:1、源专业的研究所和专业生产厂;(中电集团第十八研究所、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梅岭化工厂)2、空间能源专业的主要用户;(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八院509所、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研制空间飞行器的大学;(哈工大、清华大学)3、空间能源相应专业的大学;(西工大、天大、云南师大)4、对新型空间能源有相应需求的载荷研制方;(中科院空间中心)新组建的第五届空间能源专业委员会,从人员结构的分布有多年从事空间能源研制老专家、老教授、中年技术骨干也有新成长起来的青年,75%人员都承担着国家重点空间型号任务。年龄最大的62岁,年龄最小的33岁,平均年龄43.5岁。空间能源专业委员会,每两年组织召开一次学术年会2005年4月22日~25日,在上海召开了“第九届中国宇航学会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为加强国际航天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航天技术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宇航学会和国际宇航科学院(IAA)将于2013年5月20日至5月23日在中国上海联合召开"第五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本届会议作为中国宇航学会与国际宇航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国际空间系列会  相似文献   

7.
《宇航学报》2007,28(1):F0003-F0003
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惯性器件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宇航学会下属以飞行器惯性制导、导航专业技术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专业技术学术团体组织,成立于1978年。现挂靠单位为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十三所,其委员单位由国内从事惯性制导、导航领域的专业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组成。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惯性器件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宇航学会的领导下,主要发挥以下作用:一、围绕中国惯性技术领域的发展战略,开展学术交流,以提高我国惯性技术的专业水平。二、开创惯性技术领域国际技术交流的新局面,积极参与国内外惯性技术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8.
11月15日至19日,由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遥测遥感遥控专业委员会、航天遥测遥控专业技术组的挂靠单位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遥测遥控技术年会在杭州  相似文献   

9.
《宇航学报》2007,28(1):F0002-F0002
一、概况 中国宇航学会发射试验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宇航学会所属专业委员会之一,是从事运载火箭、卫星发射试验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组织;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开展学术活动,促进我国运载火箭、卫星发射试验技术现代化是本专业委员会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20 0 2年 1 1月 2 9日 ,中国宇航学会无人机学会在上海召开电磁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委员会由黄培康名誉主任委员、苏世特别顾问、陶本仁主任委员 ,以及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院所、军地院校所的专家 36人组成 ,挂靠在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八部。会议通过了该专业委员会的章程 ,确定了五项专业范围 :无人飞行器战场信息对抗 ;电磁自然和人为干扰环境 ;传感器抗干扰 ;飞行器电磁散射与辐射 ;光电对抗。会议进行了首次学术交流 ,宣读了“无人飞行器战场电磁信息技术发展动向”等四篇论文 ,并讨论通过了明年学术活动计划。本专业委…  相似文献   

11.
《宇航学报》2007,28(2):F0003-F0003
一、概况 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测控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76年10月,是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由全国飞行器测控技术领域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中国宇航学会的分支机构,挂靠单位为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各有关单位:为加强国际航天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航天技术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宇航学会和国际宇航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IAA)将于2010年9月5日至9月8日在中国上海联合召开第四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是首批建立的航天专业研究所,现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九研究院。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是"卫星导航应用国家工程中心"挂靠单位。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理事长单位,是"北京宇航学会传感器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是  相似文献   

14.
一、概况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英文名称:Committee of Deep 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y,Chinese So-ciety of Astronautics,简写为CDSET-CS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是由全国深空探测技术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并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合法组织,是中国宇航学会的分支机构,于2004年3月正式成立,挂靠单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在中国宇航学会的领导下,遵照《中国宇航学会章程》,致力于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与交流,包括推动深空探测技术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主办深空探测方面的学术刊物,组织国内外深空探测技术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以及推进深空探测技术科学知识的普及等。深空探测是指对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的探测,以及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探测。它是继卫星应用、载人航天之后的又一航天活动的重点探索领域,对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潜在经济效益和军事应用价值都有着一般航天活动无法比拟的特殊作用,是人类开发浩瀚无垠宇宙资源的前奏。宇宙奥秘无穷...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宇航学会成立于1979年10月,是由钱学森、任新民、张震寰发起,国务院、中央军委、民政部联合批准成立的国家一级学术性机构和法人社会团体。学会由中国航天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其宗旨是促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航天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中国宇航学会下设38个专业委员会,拥有179个团体会员单位和3万余名个人会员。学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国内、国际航天交流与合作活动,与众多国际航天组织、机构以及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组织建立了双边或多边关系,在促进航天学科发展、推动航天技术创新和推进和平利用空间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活动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宇航学会发射工程与地面设备专业委员会于1983年成立,为中国宇航学会所属专业委员会之一,是负责开展火箭发射工程及其地面设备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的学术组织。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组织实施经中国宇航学会批准的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每年组织召开委员工作会议及学术交流年会。负责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的评选和表彰,向中国宇航学会推荐优秀论文和科普作品,向相应刊物推荐文章,如“航天发射技术”,向有关部门提供科技政策方面的建议,承接有关单位和部门委托的咨询工作。组织参加宇航学会组织的有关活动,承办宇航学会交办的其他事务。发射工程与地面设备专业委员会由来自29个单位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热心学会工作的科学技术专家组成,挂靠在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和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设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25人,学术秘书2人。各委员单位包括中国航天系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部、所、厂、基地以及有关高等院校。本专业委员会主要专业技术有:发射方式研究、发射系统工程、发射设备、地面工程设施、吊装运输、推进剂加注、液压伺服随动、供配气、供配电、瞄准系统、发射控制、推进剂防护、废气废液处理、气象保障和环境保护等等。本专业委员会在开展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7.
郭金海 《固体火箭技术》2005,28(1):F002-F002
叶定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系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先后在国防部五院四分院、七机部四院、航天四院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所长、副院长、院长等职,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四院科技委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宇航学会理事长、火箭发动机与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  相似文献   

18.
《宇航学报》2008,29(6)
为了推进航天学术交流与研讨,促进航天技术发展与创新,中国宇航学会曾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召开了中国宇航学会首届学术年会和第二届学术年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年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中国宇航学会拟于2008年12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中国航天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宇航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年会将云集我国航天领域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和有关单位的领导、院士、专家、学者和航天科技工作者,就中国航天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会议将就以下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9.
会议消息     
《空间电子技术》2010,7(2):110-110
为了推进航天学术交流与研讨,促进航天技术发展与创新,引领学科发展,中国宇航学会拟于2010年10月组织召开“2010年中国宇航学会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宇航学会无人飞行器学会是学术群众团体,是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纽带和桥梁,是中国宇航学会的组成部分。无人飞行器学会的活动范围是面向整个无人飞行器领域,重点突出大系统优化设计,突出发展战略研究,突出战场环境和战术运用分析,突出新概念、新技术、新途径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学会为从事无人飞行器领域的广大科技和管理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科技活动的场所;为提高和发展我国无人飞行器技术提供一个研讨和咨询的窗口;为促进无人飞行器的研制、加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无人飞行器学会的前身是战术导弹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主要挂靠二院、三院和上海航天局。由于挂靠单位是研究院,专业范围也比较广,所以每次学术活动参加的都在百人以上。而且,战术导弹系统工程专业委员本身已不能适应无人飞行器领域的学术交流,为了丌展无人飞行器领域的学术活动,交流各国无人飞行器的发展动态,促进我国无人飞行器技术的发展,1990年6月经中国宇航学会批准成立了无人飞行器学会,2004年为了和科协的名称统一改为无人飞行器分会。无人飞行器学会成立十五年来,已逐渐形成为国内无人飞行器领域学术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一年一次的理事会与学术研讨会和其下属各专业委员会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