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黄顺基教授与钱学森曾多次以通信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在科学研究上得到了钱学森的多次指导。以下内容是根据黄顺基教授访谈资料整理编辑而成。"在与钱学森的接触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钱学森关心的都是事关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主要从与钱学森的接触过程、钱学森的先进事迹、对钱学森的认识,以及钱学森对我的影响4个方面来谈谈。  相似文献   

2.
<正>孔祥言教授曾于1963-1964年期间接受钱学森的悉心指导。以下内容是孔祥言教授口述整理而成。投身祖国力学研究钱学森1955年回国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郭沫若请他组建力学所。1956年1月6日,力学所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同年9月13日,我到力学所报到,加入了钱学森具体负责的小组工作,从此开始与钱学森有了较长时间的接触。钱学森  相似文献   

3.
正"钱学敏教授曾参加钱学森亲自领导的学术研讨班,多年来研究和阐述钱学森的哲学及科学思想。以下内容是根据钱学敏教授访谈资料整理编辑而成。"2015年9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人们不会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前国防部长赫尔德·布朗清楚地记得钱学森是"美国火箭、导弹研究、实验的先驱";美国媒体也  相似文献   

4.
<正>马蔼乃教授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大成智慧教育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与钱学森有过学术交流。以下内容是根据马蔼乃教授访谈录音整理而成。初识钱学森1996年,我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论地理科学的发展》,该文章经由水利部钱振英部长转送给钱学森一份。让我意外的是,大概一周后钱学森亲自给我写了一封信:一方面表示赞同我的一些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后来我写了  相似文献   

5.
正郭永怀、李佩夫妇与钱学森、蒋英夫妇有着长期友好的交往经历,李佩教授翻译并主持编著了钱学森的多部论著。李佩认为,钱学森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他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创了一个领域,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郭永怀、李佩夫妇与钱学森、蒋英夫妇很熟。从1945年开始,  相似文献   

6.
<正>侯晓,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固体火箭技术》第五、六届编委会主任。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90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工作,曾历任航天四院41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四院科技委常委等职;现任航天四院副院长、四院科技委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7.
宿东 《航天》2011,(1):4-4
12月8日,在钱老99岁诞辰前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京召开了“钱老的航天岁月”座谈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有关领导,航天老领导、老专家和“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共20多人共同追思与钱老在一起的日子,深情缅怀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领路人。钱学森儿子钱永刚教授出席会议并代表家人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8.
正"陈士橹院士长期从事飞行器飞行力学与控制的研究,在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与结构弹性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建立并完善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并已在航空航天一些科研院所得到应用。以下内容是根据陈士橹院士访谈资料整理编辑而成。"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为了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力量,钱学森在全国高校挑选了数位知名教授到五院担任咨询专家,其  相似文献   

9.
郭金海 《固体火箭技术》2005,28(1):F002-F002
叶定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系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先后在国防部五院四分院、七机部四院、航天四院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所长、副院长、院长等职,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四院科技委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宇航学会理事长、火箭发动机与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  相似文献   

10.
近期,"行有则知无涯——新中国电子工业奠基人罗沛霖院士生平展"于钱学森图书馆开幕。我刊特派记者赴开幕式,详细了解2位中国科学界泰斗罗沛霖与钱学森的故事,并对罗沛霖之子罗晋教授进行了简短采访。以下内容是根据罗晋教授访谈资料整理编辑而成。  相似文献   

11.
动态     
《航天员》2011,(2):49-51
杨利伟出席电影《钱学森》开机仪式3月18日,航天英雄杨利伟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电影《钱学森》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影片《钱学森》由西部电影集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侨联、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拍摄,主要讲述了钱学森留学美国、冲破重重障碍回国建设、用毕身精力投入航天科技事业发展的感人故事以及钱学森与蒋英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参加开机仪式的还有广电总局与陕西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及各大新闻媒体记者等。  相似文献   

12.
正钱学森,一个值得让人永远铭记于心的名字。1955年10月,钱学森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毕生致力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国防科技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值此钱学森归国63年之际,"口述钱学森工程"课题组从2015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宇航学会战术导弹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于1986年11月2日至6日在威海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航天部、航空部、海军、空军、炮兵、北航、南航、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30多个单位的专家、教授、代表共60余人,刘从军主任委员致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钱学森科学历程的三大创造高峰:创建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开创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以及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与技术;建立系统科学及其体系,创建系统学,并开创复杂巨系统科学与技术领域.以钱学森建立的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为基础,分析了钱学森的系统科学体系、系统学与综合集成方法,以及复杂巨系统科学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是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本刊特别开辟了纪念钱老的专栏,约请钱老的同窗、同事及学生撰文,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成就与贡献》中,呈现了作为科学家和思想家的钱学森。他创建的系统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对中国航天工程的涉及面很广,文章的论述仅限于1966年到1976年钱学森在中国返回式卫星工程方面的工作,重点论述了钱学森及其领导的航天队伍在研制中国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业绩,目的是揭示钱学森及其领导的航天队伍对开创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理工学院11月2日在其网站首页上刊登了钱学森逝世的消息。钱学森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了十多年,并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79年该校授予钱学森最高荣誉:“杰出校友奖”。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国内、国外的智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但是大都缺乏一种东西,就是决策支持的方法工具。而对于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体系这个问题,钱学森早在1978年就为我们提供了答案。1978年,钱学森等人在《文汇报》发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文中指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这一文章  相似文献   

19.
《航天》2010,(10):44-45
钱学森193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工作室,1939年,就担任加州理工大学航空教授。他在这期间和美国的航天航空专家,写过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非常具有前瞻性,至今令人叹服。第一篇文章是在1943年和F·马琳合作的《远程火箭评论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在钱学森的指导下,顾基发研究员参与了组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开展了系统科学的研究。以下内容是根据顾基发研究员访谈录音整理编辑而成。钱学森是一个战略型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还是一个学派的领头人。钱学森的一生是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开创的一生。他从自身的专业力学扩展到研究控制论、运筹学,再到系统工程、系统科学,并一直不断地研究拓展,很多学科他都关注,直到建立科学技术体系。所以,我认为钱学森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