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屠守锷,生于1917年,著名的火箭技术专家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他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先后担任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  相似文献   

2.
<正>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长征二号火箭及远程导弹总设计师。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四老"之一。几经周折归祖国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当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传到美国,屠守锷激动得彻夜难眠,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回国去,赶紧回国去!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迎来规模宏大的和平建设局面,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建设。第二天,他来不及做任何准备,毅然辞职。他要回祖国去!  相似文献   

3.
长征2号火箭 为了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七机部一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于1970年开始研制长征2号运载火箭。它是在洲际地地导弹基础上进行改型设计的串联式两级液体火箭,全长约32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190吨,起飞推力2774千牛,可将1800千克重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在总设计师屠守锷的主持下,研制人员解决了大推力火箭  相似文献   

4.
1965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导弹,并下达了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同年8月,由一院副院长屠守锷主持进行了洲际地地导弹方案论证。洲际地地导弹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是中国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中推力最大的发动机。任新民主持进行了发动机方案论证,  相似文献   

5.
金兑 《太空探索》2001,(2):18-18
1970年在远程导弹的基础上,在总设计师屠守锷的主持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始研制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用于发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 长征二号是一种两级液体火箭,箭长32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190吨,总推力280吨,其近地椭圆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8吨。经过4年的研制,1974年11月5日第一枚长征二号火箭进行发射试验,但由于箭上控制系统一根导线折断,火箭升空后20秒飞行姿态失控。最后火箭自毁爆炸,残骸坠于发射场附近,试验失败。  相似文献   

6.
1960年9月13日我国实用探空火箭——探空七号气象火箭首次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火箭探空活动的序幕。自那时以来,我国火箭探空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共发射了17种型号的探空火箭;此外,一种新型号探空火箭——织女三号高空研究火箭也将于近年内发射。本文从火箭气象探测、火箭生物试验、火箭大气取样、火箭试验研究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概略回顾。  相似文献   

7.
在庆祝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20年之际、回顾一下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进程是很有意义的。我国的航天活动最早开始于50年代后期,当时我国制订了12年科学发展规划,决心开展航天技术的基础研究,并对探空火箭和其他型号的火箭进行了研制。对近地空间环境进行探测研究、对近地空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及在近地空间进行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的火箭,统称为探空火箭,例如气象火箭、地球物理火箭、微重力火箭、生物试验火箭、高空点火试验火箭等等。探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空间环境资源,以促进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航天界有四位威望极高的科学家,被后人誉为"航天四老"。前三位分别是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而第四位就是海防导弹武器系统的总设计师梁守槃。梁守槃出生于1916年,福建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硕士,不到一年即获得硕士学位。后为报效国家,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继续学习工作的机会返回祖国。1956年,博学的梁守槃被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液体运载火箭技术是在液体弹道导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第一种运载火箭为长征一号,是以中远程液体弹道导弹为原型进行研制的.尔后,又在液体弹道导弹的基础上改进研制了我国的第二种运载火箭长征二号.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在长征二号的基础上,经过研制,衍生出了长征二号系列火箭、长征三号系列火箭和长征四号系列火箭.所以长征一号和长征二号研制成功的历程即是我国运载火箭的创建历程.  相似文献   

10.
正8月2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以下简称四院)自主研制的我国直径最大、装药量最大、推力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民用航天3米2分段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圆满成功。试验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大型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方案及其关键技术,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关键技术,也表明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固体助推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1.
<正> 1990年7月16日北京夏令时9时40分,我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助推火箭和一、二级火箭正常飞行,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这枚火箭是由我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固体燃料火箭技术,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的。从50年代后期开始,到目前为止,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四研究院研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已参加了多种卫星定点和回收试验,及100多次各种导弹的飞行试验,保持着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尤其是1982年10月,我国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成功,集中体现了我国固体燃料火箭的水平,当时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在接见四院同志时称赞该火箭是“体态天工巧,玲珑一代骄。”  相似文献   

13.
正岁末年初,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电子"低成本小火箭在历经坎坷之后,终于在第二次飞行试验中获得成功。与此同时,我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实施首次纯商业发射,开启商业发射市场博奕之旅;日本艾普斯隆火箭、欧洲织女火箭也都在尝试优化火箭性能并力争商业发射订单……这让大家不禁感觉商业小火箭的春天似乎来临  相似文献   

14.
太空问答     
正中国新一代火箭"长征七号"有何特点?和"长征六号"一样,"长征七号"也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火箭,不过能力大大增强。液氧煤油组合能进一步提高火箭推力,极大降低燃料存贮和运输成本,是一种可靠性高、对环境友好的火箭。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我国在液氧煤油发动机领域内已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5.
李龙臣 《太空探索》2006,(10):48-49
这里说的古代火箭,是指以火药燃烧喷射的反作用力为推力,推动箭头等物(有效载荷)前进的那种火箭。形象地说就是“以火送箭”的那种火箭。诞生在五代末期和宋朝初年这种古代火箭的诞生,肯定会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在不重视科学技术的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这种火箭技术,只能被视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底,我国快舟十一号固体火箭、捷龙三号固体火箭先后将载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随着航天技术蓬勃发展,固体火箭已成为航天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更常见的液体火箭,固体火箭需要克服哪些技术挑战?又具备哪些鲜明的优势?未来,固体火箭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前景呢?  相似文献   

17.
正11月3日,我国研制的起飞规模最大、技术跨度最大、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成功首飞。航天科技四院(以下简称"四院")提供了此次发射中的正推火箭和消氢点火装置这"两样法宝"。正推火箭提升了芯二级推进剂的管理能力,确保了芯一级与芯二级发动机的成功分离;消氢点火装置消除了火箭发射前排放的大量低温氢气,安全护航火箭成功发射。  相似文献   

18.
太空问答     
正我国首枚火箭长征一号发射成功有什么意义?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得圆满成功。"长征一号"是钱学森领导研制的中国第一枚火箭,是长征火箭家族的奠基者。它将中国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的航天能力和中国洲际导弹能力已然成熟,在那个年代极大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9.
<正>9月25日9点41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运送浦江一号和另外3颗微小卫星奔向太空。这4颗卫星主要用于开展航天新技术、新体制、新产品等空间试验。随着星箭成功分离,长征十一号火箭将4颗卫星顺利运送至预定轨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11次飞行,也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第二次飞行。这次飞行与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秀型号"——长征六号火箭的首飞  相似文献   

20.
2月15日凌晨3点零1分,我国用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这是这种火箭的第一次发射,点火起飞后约2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约22秒时,火箭头部着地,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全部损失,星体和箭体基本没有大的残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