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欧洲处于高纬度地区,为建立高质量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近年来提出了商倾角椭圆轨道移动通信卫星方案、主要是12小时“闪电”轨道和24小时“极区”轨道。这种方案的优点主要是能耐受信号衰落和遮挡,并可简化地面天线的指向要求。对大多数西欧国家来说,相对于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仰角平均在30°左右,这样低的仰角会遇到严重的信号衰减和山、建筑物等各种遮挡。为此法国制定了利用“极区”轨道的Sycomores移动通信卫星方案,英国自1981年来在研究“闪电”轨道移动卫星,1986年西德也提出了“闪电”轨道  相似文献   

2.
庞之浩 《太空探索》2007,(11):49-51
关心军事航天的读者都知道,苏联很早以前就开始研制和发射一种运行在特殊轨道的军用通信卫星——“闪电”系列军用通信卫星。近些年,俄罗斯航天部队还是经常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利用闪电-M中型运载火箭发射这一系列军用通信卫星。该系列卫星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般都运行在倾角约60°、运行周期为12d、时的大椭圆轨道。  相似文献   

3.
1971年由苏联发起的国际卫星组织开始工作时,拥有九个成员国:苏联、捷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东德、古巴和蒙古,出租第三代大椭圆轨道的“闪电”卫星转发器。1979年开始利用“地平线”静止通信卫星上的四台转发器,为成员国提供网络服务。七十年代中期,苏联宣布将发射七颗卫星归国际卫星组织使用,迄今,只有两颗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     
正俄计划部署4颗大椭圆轨道卫星为使其卫星编队能实现对北极地区的覆盖,俄罗斯卫星通信公司(RSCC)计划订购4颗名为"快讯"RV大椭圆轨道卫星。"快讯"RV系统和其地球同步卫星可以满足俄境内和整个北极区域固定和移动用户的卫星通信服务需求。这些卫星的椭圆轨道将让俄卫通能够向北纬76度提供通信服务。俄罗斯卫星通信公司是俄最大的静地通信卫星运营商。  相似文献   

5.
<正> 最近,根据美国航宇局和国防部的空间轨道垃圾研究联合工作组向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供的一份报告统计,目前约有453颗工作和不工作的卫星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其中仅有150颗是处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其余303颗,或在地球同步轨道、或在地球准同步轨道、或在大椭圆轨道(如苏联的“闪电”号卫星)上,卫星的空间平均密度比近地轨道的低2~3个  相似文献   

6.
张希舜 《国际太空》1991,(2):19-19,18
一、德苏合作研制大型通信卫星从6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发展国内通信卫星。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苏联发射了大量大椭圆轨道通信卫星,直到7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射静止轨道卫星。苏联通信卫星的水平不高,一直采用C波段,寿命也很短,这主要是因为电子工业太落后。从1989年起,苏联开始与西德合作,研制高性能长寿命的大型通信卫星系统”罗曼蒂斯”。“罗曼蒂斯”卫星系统有4~11颗卫星,其头两颗卫星将于1994年初用质子号火箭分别送入西经14度和东经80度的静止轨道,它们能用于与亚洲、美洲(包括美国)进行国际通信,其中包括直播电视和利用小型终端机事务通信。  相似文献   

7.
根据卫星通信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预测21世纪的卫星通信技术发展会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新的卫星轨道 1.极轨道卫星群,如包含有星际链路相互连接的“铱”卫星系统; 2.大椭圆轨道卫星群,如苏联“闪电”型那样的卫星系统,用于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相似文献   

8.
1日今年5月29日因失去轨道和姿态控制而陷入困境的欧洲“奥林帕斯”实验通信卫星,目前故障已基本排除,其太阳能电池阵已成功地指向太阳,为卫星提供50V的电压,并向地面传输持续的遥测信号。 2日据透露,造成6月18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探测者”亚轨道科学实验火箭失败的原因是火箭的活动翼损坏。莫斯科时间1时53分,苏联的俄罗斯共和国从拜克努尔航天中心,用“质子”号运载火箭将第二颗“地平线”通信卫星送入轨道,这颗卫星是为乌拉尔山区和西伯利亚地区的3500个居民点转播俄罗斯共和国的电视节目。第一颗“地平线”卫星是在1990年11月23日发射的。  相似文献   

9.
1989年7月12日,阿里安-3火箭从库鲁中心将奥林匹斯通信卫星射入轨道。21天后,卫星准确地定点在赤道上空西经19度的位置。奥林匹斯卫星是继欧洲轨道试验卫星(OTS)发射11年之后的第一颗欧洲大型通信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三轴稳定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该卫星的发射开创了欧洲通信卫星和卫星应用的新纪元。奥林匹斯卫星发射重量2162公斤,入轨后翼展25.7米。卫星总承包、  相似文献   

10.
说美国先驱者11号79年9月3日探测土星时受到苏联预警卫星无线电频率的干扰,中断传输信号45分钟。在苏联宇宙号卫星中,有些卫星的轨道参数与苏联闪电型通信卫星的轨道参数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通过对这些卫星轨道的分析,很清楚地看出,宇宙号中的这些卫星负有新的飞行使命,它们属于宇宙号中的预警卫星系列。  相似文献   

11.
1974年法国和西德联合研制的交响乐通信卫星对整个欧洲的卫星通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78年欧空局研制的轨道试验卫星(OTS)为欧洲实用通信卫星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建立欧洲地区的卫星通信系统,欧洲有关国家创建了欧洲电信卫星组织(EU-TELSAT)。该组织1979年与欧空局签订了协议,要求欧空局研制具有10年轨道寿命的五颗欧洲通信卫星——“ECS”即第一代欧  相似文献   

12.
日本1983年6月《国际电信电话》以“迎来第二代‘统一’卫星”为题,报道了印尼发展国内通信卫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现摘译如下: 1976年美国代印尼研制和发射了第一颗国内通信卫星“统一A”(PALAPA),该卫星是1975年由印尼总统作为“统一”的象征而命名的。它是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最早承认的东南亚区域性通信卫星。第二代“统一B”,今年6月18日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送入静止轨道。  相似文献   

13.
目前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有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和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两类之分。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主要采用中、低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其典型代表是已于1998年11月开通业务的“铱星”星座,以及不久将组网的“全球星”系统和“中圆轨道系统”。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主要采用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其典型系统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三方公司合作的亚洲蜂窝卫星系统(ACeS)和中国、新加坡公司合作的亚太移动通信系统(APMT)。大型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的一大特征是星上安装12m~16m口径大天线,形成200~300个点波束,使其EIRP和G/T值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正> 1990年2月4日晚8时2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成功地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卫星。卫星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送入大椭圆轨道,2月6日进入准同步轨道,2月13日定点于东经98°,星上各种仪器工作正常。  相似文献   

15.
<正> 1988年12月22日20时40分,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卫星。卫星是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并进入了大椭圆轨道。12月24日上午9时54分,星上远地点发动机点火,卫星顺利进入同步轨  相似文献   

16.
2007年5月14日0时0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送上太空。这是中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5月22日,“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经过5次变轨,成功定点在东经42°赤道上空。该星定点成功,标志着中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通信卫星正式准确进入预定地球同步轨道位置,为尼日利亚卫星的运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欧洲通信卫星组织最近决定提高第二代“欧洲通信卫星—2”的功率,扩大覆盖面积,使卫星能与向欧洲直播电视的未来卢森堡“阿斯特拉”卫星进行竞争。欧洲通信卫星成员国委员会1986年9月5日决定改进卫星一些特性,以便更好地满足成员国的需求,其中有意大利和西班牙。最重要的改进是提高了增益,使波束扩大覆盖欧洲,其辐射功率为47~51dBW。星上  相似文献   

18.
庞之浩 《太空探索》2007,(11):49-53
关心军事航天的读者都知道,苏联很早以前就开始研制和发射一种运行在特殊轨道的军用通信卫星——"闪电"系列军用通信卫星。近些年,俄罗斯航天部队还是经常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利用闪电-M中型运载火箭发射这一系列军用通信卫星。该系列卫星最大的特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一枚闪电M运载火箭6月21日在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发射了闪电3K军用通信卫星,但卫星因火箭故障而坠毁在西伯利亚秋明地区的森林中。闪电号卫星运行于远地点4万千米、近地点470千米的莫尔尼亚轨道,用于为军事用户提供视频和音频通信,早先的型号也供民用。问题发生在卫星入轨阶段。据初步分析,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出故障,也可能是分离指令未被执行。  相似文献   

20.
日通信卫星未入轨 8月28日,日本H—2火箭发射的第一颗大型通信卫星“菊花6号”进入椭圆形轨道后,因发动机故障,虽然经过地面科学家两天的努力仍未能使其再次点火,卫星未能进入同步轨道。“菊花6号”重2吨,研制费用约415亿日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