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DMIS的坐标测量机编程软件方案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基于尺寸测量接口标准 (DMIS)的面向对象坐标测量软件的设计方案。该软件采用DMIS中性语言 ,为三坐标测量机提供测量程序 ,以适应检测规程的互操作性、柔性 ,为便携式、大量程坐标测量机 (CMM)系统的实现创造条件 ;按尺寸和公差原理的数学定义 (MDDTP)计算尺寸和形位误差 ,以减少由于对公差标准理解的不统一而带来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提供通用对象请求代理体系 (CORBA)模块接口 ,以实现在不同操作平台和语言环境中 ,按DMIS标准进行信息通讯 ,为信息系统的集成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的技术构成、测量原理,并简要地介绍了法国MENSI三维激光测量系统的技术特点;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航空、航天工程中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汽车转向轮侧滑量测量的必要性和基本测量原理,根据其基本原理设计了测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描述了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并给出了(推导了)基本公式;经过试验验证,本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对前放组件高低温测试系统设计开发的背景及意义作了简单介绍,并阐述了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测量原理;详细地论述了测试系统中标准设备的选取、专用设备和夹具的设计思路,最后对测试系统的接地和屏蔽进行了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5.
针对企业多语言内容信息管理的需求,提出了用于检测客户端内容信息变化的数据 库内容变化监测算法与文件内容变化监测算法,并结合XML,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 及工作流技术,设计并实现 了能够有效集成现有的企业多语言内容的管理系统.结合多语言内容信息的特点,完成了系 统整体框架、系统主要模块的工作流程及内容变化检测算法的设计;通过系统的实现, 验证 了该算法是有效的及系统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全微计算机化的两坐标数显与数据处理系统。系统实现了机、光、电的一体化。在坐标信号的提取与读出过程中,用计算法和CRT显示代替了传统的电子细分和可逆计数器;12种基本测量软件及其35种组合软件、6种专用测量软件可以实现工件二维坐标的绝大部份测量任务,在少数情况下也可由用户编程,实现某些特殊的测量功能。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CMMI2级的测量与分析过程域,重点阐述了策划测量与分析活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审。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如何在网络化计量培训系统中进行软件的测量与分析,给出了测量项的测量与分析规格说明和数据统计表,最后使用图表进行数据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现有的顶桥施工中位姿测量系统的特点,指出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现场需求,设计了顶桥施工中用于测量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坐标的光电测量系统,由光源、光电接收靶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对光电接收靶的元件布局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了优化.完成了上位机接收软件的开发.优化后的光电接收靶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是采用了外疏内密的布局,更适合控制系统使用;其二是光电接收靶的接口电路从144套减少到10套左右.整机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测量范围在200mm×100mm左右,位置分辨率为5mm,测量周期为20ms,能够在线测量,能够替代国外相同功能的产品,适合应用于路桥施工中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9.
锂离子电池极片涂层厚度的实时高精度测量是实现对锂电涂层厚度控制的前提。针对在生产过程中的锂离子电池极片涂层厚度动态、非接触、高精度的测量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非接触式电容传感器进行微位移测量的在线式测量系统。介绍了传感器结构及测量电路基本原理,搭建了适用于锂离子电池极片涂层厚度测量的硬件系统,开发了可用于数据采集、线性校正、数据记录的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测试系统。经测试,该传感器的分辨力为0.1μm,现场长期运行证明该系统满足生产的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
MCXO(微机补偿型晶体振荡器)的研制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实验开发系统。在国内外大量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开发系统的构成原理和设备,特别说明了其测量部分优良的测量精度和响应时间对于MCXO的技术指标的保证,以及在开发系统整体结构简化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远程渲染的三维模型发布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三维模型在Internet上的应用越来越广,但先下载再显示的传统发布方式也一直受到安全性、网络带宽和客户端机器的图形性能3方面的制约.结合三维模型化简和远程渲染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模型发布系统.系统把高精度模型保存在渲染服务器上,客户端的三维浏览器只提供大幅精简的粗糙模型.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对粗糙模型进行缩放、平移和旋转等操作,选择最佳的观察视点.当用户停止操作时,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渲染请求,该请求中包含用户当前的视点、方向和光照条件等信息.服务器根据客户端请求进行渲染并返回高精度模型的图像.因为敏感的高精度模型保存在服务器端,因此该系统具有先天的安全性优势;因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只在用户停止操作时传输平均大小为30 kByte的图像,因此系统对网络带宽要求很低;此外客户端只需要渲染极为简单的精简版模型,所以不需要很高的图形性能.   相似文献   

12.
IDB(智能数据库)思想的提出,预示着人类的信息处理即将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IDB将计算机科学中近年来日趋发展成熟的五大主要技术,ΟΟ(面向对象)技术、DB(数据库)技术、AI(人工智能)、Hypertext/Hypermedia(超文本/超媒体)和正文数据库与联机信息检索技术,集成为一体.其中ΟΟ、AI和DB是IDB中的三大支柱技术.本文论述MIDS/BUAA数据模型(Datamodeling)的哲学,并介绍MIDS/BUAA系统的设计思想、动机、核心数据模型,系统的功能构成和它的Client/Server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3.
基于Web的报表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Web的报表是企业信息系统报表应用的发展方向.目前大部分报表工具仅局限于两层客户/服务器应用,不支持Intranet/Internet,使用繁琐,开发难度大.在研究最新的Web数据库集成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标准构件技术的Web报表工具实现方案,并着重阐述了几个关键技术,如: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通讯机制、数据库访问接口策略、基于XML的通讯报文设计等.该工具对企业信息系统的Web报表开发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CAN总线的虚拟仪器在多电机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虚拟仪器的概念应用到多电机控制系统中,对电机的运动轨迹、电流特性进行实时监控以达到最优控制.采用基于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的主从式分布结构,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虚拟仪器取代电机控制中心成为主节点,完成对各个电机控制单元的调试和测量.利用CAN卡和Visual Basic完成了虚拟仪器系统的开发,实现了电机控制算法的实时调节、控制效果的数字化和图形化评估、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和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程序的在系统升级以及各种测试环境的模拟,显著提高了某型号X光机的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5.
自由软件运动的兴起,带给导航系统一个全新的设计模式,即根据所设计的导航系统定制实时内核,将应用层的设计和内核层的设计融合在一起。文章将自由软件应用到导航系统设计中,提出了基于自由软件的导航系统设计方法,并给出了基于自由软件uC/OS的GPS/INS组合导航系统的实现,经实验验证,本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分布式安全应用框架中的证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分布式证书系统的特性,提出一个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分布式安全应用的框架,阐述了如何将分布式证书系统纳入安全应用框架中,并为分布式应用环境提供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授权等主要的安全服务机制.根据安全需要,给出了实现上述机制的主要方法,简要分析了采用这些方法的特点和安全性.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设想.  相似文献   

17.
基于Web的带宽自适应组件化多媒体监控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的分布式多媒体监控系统存在通用性、易用性和扩展性不足等缺点,且不能自适应多种网络状况.为解决其通用性、易用性问题,参考流媒体系统结构,给出了基于Browser/Server模式的监控系统结构.为增强其可扩展性,在DirectShow技术基础上,设计了基于COM的监控系统软件结构.采用带宽自适应的策略和方法,实现了系统对多种网络状况的动态自适应.   相似文献   

18.
电子经纬仪测量系统中立方镜坐标系建立技术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航天器总装过程中,通常利用立方镜来转移航天器分系统的位置关系基准,通过对基准立方镜之间位置关系的测量与调整,实现航天器的空间位置关系观测与调整。电子经纬仪测量系统在进行立方镜测量时,经常需要建立立方镜坐标系,本文介绍了电子经纬仪测量系统中构建立方镜法线的两种方法,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立方镜坐标系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viceNet总线的双CPU冗余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DeviceNet现场总线的双CPU冗余实现,双CPU冗余设计对提高分布式计算系统(DCS,Distributed Computer System)可靠性有重要意义.两个CPU处理单元与多个数据I/O单元通过一个现场总线连接,CPU处理单元中运行的DeviceNet客户机和服务器程序实现两个处理器单元之间的数据同步及对各个数据I/O单元的冗余控制.当主CPU单元发生严重故障停止运行时,从CPU单元中运行的伪组2客户机程序帮助从CPU单元快速完成主从切换,在不到8 ms的时间内接管整个系统.该研究应用于某专用DCS系统过程控制站的设计中,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