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进一步普及航天知识,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庆祝中国航天日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指导下,在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法学会大力支持下,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神箭神舟"杯航天知识大赛。  相似文献   

2.
自1956年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以来,如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历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标志的伟大成就,并培育了伟大的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此,2006年6月8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为配合该套邮票的发行,北京航天城邮电局,特别推出《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极限邮品珍藏册。  相似文献   

3.
<正>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东方红-1卫星技术总负责人,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纪念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孙家栋院士,让我们跟随他的讲述,一起分享那些鲜为人知的建造"东方红"的日子。  相似文献   

4.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与中国共产党同龄。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2021年7月26日,将迎来他的100岁生日。王希季院士是我国空间技术专家,空间事业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并发射成功;他提出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研制,最终成功将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他负责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他更是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提出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太空探索》2006,(11):41
自1956年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以来,如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历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标志的伟大成就,并培育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此.2006年6月8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  相似文献   

6.
今年10月31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1周年纪念日,2011年12月11日是钱老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深入宣传钱老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取得的光辉业绩,深入宣传钱学森同志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与爱护,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航天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投身科学发展,勇于自主创新,为实现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本刊在"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课题组的帮助下,编撰"回忆与钱老在一起的日子"专辑,以飨读者。并欢迎各位航天前辈不吝赐教,贡献美文。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同时也是上海航天技术院(前身上海第二机电工业局)成立55周年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馆5周年,为此,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院于去年岁末共同主办了"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展。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航天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及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1月12日-14日,中国国际卫星应用展览会暨第十一届卫星应用产业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大会由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主办。多家卫星应用相关企业携带最新的技术装备和成果精彩亮相,与观众"零距离"接触,共同致力于让卫星应用成果更多走入寻常百姓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沈荣骏院士和尹浩院士为大会主席,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  相似文献   

10.
<正>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出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导弹之父"。  相似文献   

11.
正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迎接首个"中国航天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4月2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主办,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天报社、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承办的"梦想启航——航天科技中华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地——北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相似文献   

12.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者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1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曾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今年是中国发射首颗卫星45周年,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王老,请他讲述了当年的一些难忘经历,以此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863计划"首倡专家之一、杨嘉墀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杨嘉墀先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早在1995年香山国际自控联航天智能自主控制大会(IFAC IACA)上,杨嘉墀先生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发展空间智能自主控制技术"的倡议,并提出"智能控制是未来航天技术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航天器控制就是要实现智能自主控制,利用智能手段达到自主控制的目的。"同时,杨嘉  相似文献   

14.
业界动态     
正"航天精神中华行"启动仪式在京举行6月26日,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中国快消行业领军企业康师傅,国家级传播平台新华社,中国航天基金会共同举办了"航天精神中华行暨康师傅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启动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龙乐豪,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齐国生、专  相似文献   

15.
地处祖国西北边疆的新疆,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受"全国校园文化航天科普活动启动仪式"的启示,天山脚下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昌吉市的外国语学校(原昌吉市第一中学)和第四中学,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一周年之际,分别举办了<航天娃娃说说月球--月球科普知识挂图>展览.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航天事业由此掀开崭新一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于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之时。其后的十多年间,中国航天事业基本上处于打基础阶段,一方面引进和培养各方面人才,着手建立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另一方面,着眼于国防建设的  相似文献   

17.
<正>八一建军节前夕,闭馆近5年的军事博物馆,用一场大型军事主题展揭开了面纱。"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这一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而举办的大型主题展览,通过照片、文物和实物等多种方式,讲述了中国建军、强军的历史故事。7月27日是展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的第一天。早上9点,军事博物馆前已经排起了长龙。来自河北省阜平县的杨国田老人排队1个小时,终于踏进了博物馆大门。他在国防科技展前久久停留,望着眼前威武的坦克、  相似文献   

18.
<正>8月24日,由国家航天局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共同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展"在香港科学馆落幕。据统计,在港展览期间,共有15万人前往观展。此次展览是中国探月工程实施十年以来首次举办的主题展览活动。展览以嫦娥三号任务为重点,主要展示我国探月工程、航天科技发展和成就。展览展出了嫦娥三号着陆器模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为重温航天历史,总结航天经验,弘扬航天精神,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办公室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等机构组织开展了"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60件大事"评选活动。经各航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12月2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发布《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继2000年、2006年、2011年后,第四次发布航天白皮书。白皮书内容包括"发展宗旨、愿景与原则"、"2011年以来的主要进展"、"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发展政策与措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等。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政府发布第四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