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类在保护地球环境的同时,又如何保护太空家园?随着空间技术的进步,人类进入和利用太空的活动不断加强的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空间碎片,这些"空间垃圾"已经严重威胁着航天器的安全。本刊特编撰"清洁太空"专题,介绍世界各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以28160千米/小时的轨道速度,即使一颗小黄豆击中卫星,也可能产生类似手雷的威力。随着人类不断对太空开发,本来就充满危险和挑战的太空探索面临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来自空间碎片(俗称"太空垃圾")的挑战。对于"交通繁忙"2000千米以下的近地轨道来说,将诸如废弃卫星和运载器上面级的大型物件转移迫在眉睫。欧洲空间局开启"清洁  相似文献   

3.
太空时装秀 近年来随着国际空间站的组装工作接近完成,到太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我国三艘神舟号飞船的成功飞行,载人航天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似乎毫无关联的事情,人们都愿意贴上一条"航天"或"太空"的标签.但事物总是相互作用的,当载人航天成为一种文化和时尚以后,又反过来促进载人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时装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空间碎片减缓措施及其研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人类空间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每年发射进入太空的人造天体越来越多。当这些人造天体失效后 ,由于目前人类对其缺乏及时有效的回收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 ,堆积在太空中的废弃物将越来越多 ,总有一天人类再也不能向太空中发射任何人造天体。因此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太空资源 ,则必须减少或清除太空垃圾。文章正是基于上述目的 ,在人类尚无有效回收手段的情况下 ,考虑利用现有的技术提出一些空间碎片的减缓措施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对空间碎片减缓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提到商业航天,人们首先会想到风头正劲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也有人会想到同样向空间站运货的轨道科学ATK公司,或许还有人会想到英伦富豪的维珍银河公司。随着"新谢泼德"火箭的连续发射,蓝色起源公司也进入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视野。近期蓝色起源公司又推出了"新格伦"火箭的设想,给人们带来更大的震撼!如果论资排辈的话,蓝色起源公司其实比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辈份更  相似文献   

6.
目前,人类已将60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这些航天器在广泛服务社会的同时,在航天器发射和"寿终正寝"后将变成空间碎片(太空垃圾),这些太空幽灵正在威胁着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十多年来,如何清除太空垃圾,如何减缓太空垃圾的威胁,一直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十五"以来,中国政府在发展航天技术的同时,高度重视"太空环保"问题,许多中国航天工作者在为减缓和对付太空垃圾而孜孜不倦地工作,中国在空间碎片科学研究和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太空资产在美军战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美国空军(USAF)相继推出了《太空作战》条令和《太空对抗作战》条令并持续完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CS,简称"参联会")以之为基础,陆续推出《太空作战》联合条令并引导其他兵种制定专属的太空作战条令。美军的系列太空作战条令原理性、实时性、传承性强,对训练和作战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研究美军太空作战条令的发展演变,对了解美军实施太空作战的作战规划、指挥控制和作战执行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核火箭的问题在于核燃料的放射性及给航天员、科学仪器带来的危害。正因为这些问题尚未解决,核火箭至今没有成为现实。但是随着材料和工艺的进步,特别是几十年来核反应堆在潜水艇上的应用,使人们能够建造越来越小、越来越安全的反应堆。2000年,美国宇航局设立了普罗米修斯项目,开发用于长期太空任务的核动力系统。这个项目是自1972年"漫游者计划"/  相似文献   

9.
星瀚浩渺,宇宙无穷。自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实现太空邀游之梦。但能够连续2次进入太空且在著名的和平号及国际空间站工作过的女性,却是屈指可数。克劳迪·艾涅尔就是这样一位幸运儿,这位法国女性凭借着自身不懈的努力,成为法国乃至欧洲在太空工作时间最长的女性。  相似文献   

10.
庾晋  子荫 《飞碟探索》2002,(6):32-34
随着太空探索日渐深入,太空的神秘感已经逐渐消失。或许会有一天,人类往返于天上人间,甚至干脆离开越来越拥挤的地球将不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梦幻。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了一些观点,其中之一便是人类将移民太空。在未来的第四次浪潮中,人类开始越来越认真地考虑迁到宇宙其他星球上去,并在那些星球上繁衍生息。人类的紧迫任务(1)替地球减负。196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杰拉德·奥尼尔认为,地球已经到了承受人类发展的极限。要永久性地解决生态、资源、人口等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太空中建造太空城,…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微小卫星蓬勃发展,"一箭多星"发射为微小卫星提供了低成本进入太空的机会。伴随着微小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箭多星"发射任务的需求越来越多。2015年9月20日-10月7日,我国共进行了3次"一管多星"发射,共计成功将28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其中,新型液体火箭长征-6以"一管二十星"的方式一举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不仅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也打破了由印度保持的亚溯"一箭多星"发射纪录;执行"一箭四星"发射任务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11也成功实现首飞。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入轨的吉林-1卫星组星是我国首批自主研制的商业遥感卫星。藉此之际,本刊特推出"新型火箭‘一箭多星'发射与微小卫星发展"专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广袤无垠的太空中飘浮着无数尘埃。它们极其微小,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以每秒400千米的速度穿行于太空,比子弹快好几百倍。最为重要的是,它们隐藏着来自遥远太空的大量信息。这就是天文学家萨沙·科恩普夫在2004年变得越来越兴奋的缘故。那一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在飞临土星时遇到了尘埃云。当时,科恩普夫是科罗拉多大学的行星科学家,也参与了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航天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自不待言。随着技术应用和技术孵化的开展,航天产品和服务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本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安全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太空,参与到"太空俱乐部"中来,人类太空活动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新航天时代里,航天活动的参与主体增多,航天活动的战略地位空前提升,国际航天合作日趋成为时代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世界航天到了从发展航天运载技术、探索太空、保障国家安全,向全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新兴的"太空经济",正在改变地球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太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了众多创业者以机遇。他们采用各种创业模式,汇集成日益高涨的全球航天创业大潮。善于捕捉大机遇的马斯克模式美国太空探索技术(Space X)公司创始人艾伦·马斯克(Elon Musk),1971年出生于南非,17岁时到加拿大上大学,后转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4月24日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为"航天创造美好生活"。"中国航天日"前后,全国各地举办了科学讲堂、航天展览等200余项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其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联合昌平区政府在北京农业嘉年华太空家园馆共同主办的航天主题日庆祝活动尤为引人关注。在太空家园馆内,观众不仅可以亲眼看到太空穿心莲、太空芽苗菜、太空叶菜,了解太空育种知识,还可  相似文献   

16.
<正>9月26日,首颗"天基太空监视系统"(SBSS)卫星由"米诺陶"4火箭发射升空。这种卫星可以在太空中观察到其他各国侦察卫星的一举一动,也可帮助民用卫星规避太空碎片。这将是太空态势感知的革命。  相似文献   

17.
正1引言近年来,美国高度关注和积极推进太空事业的发展,并将夺取太空主导权作为其太空战略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美国认为随着中俄等国航天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太空优势地位正逐渐被削弱。为此,美国在太空战略谋划、太空系统构建、太空联盟合作及太空商业利用多面发力,加速推进太空力量发展,以维护其太空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8.
周武 《太空探索》2010,(8):12-15
<正>6月19日,上海世博会太空家园馆中午迎来了该馆的第100万名游客,来自江苏无锡的朱丽燕女士成为了幸运者。太空家园馆馆长王秋玉向幸运游客颁发了太空家园馆的吉祥物"飞天吉猴"、"太空豆豆"以及精美的纪念品大礼包。异型的支柱、魔幻的盒子,上海世博园区"太空家园馆"穿越时空,降临在观众面前。这个位于浦西D片区的建  相似文献   

19.
<正>嫦娥三号当"火炬手"了!6月19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在38万千米外的月球上,圆满完成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络火炬的传递,这是青奥会火炬首次实现太空传递。8时3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第一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手持火炬整装待发。"南京青奥会网络火炬太空传递活动开始!"随着探月工程总指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  相似文献   

20.
蔡洋 《太空探索》2023,(1):16-19
<正>2022年11月29日,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升空。不久,3名航天员飞入“天宫”,在太空中首次同时出现6名中国航天员的身影。与此同时,太空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国外商业空间站建设蓄势待发。可以说,未来在轨工作生活的人必将越来越多。专业航天员和太空游客会经历哪些纷繁复杂的工作生活?为支持更多人在轨,科研人员需要攻克多少技术难关?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