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月球第谷坑的形成(1.08亿年前)在1.08亿年前,一颗陨石撞击到月球,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第谷坑"的陨石坑。因为"第谷坑"的形状类似环形山,所以科学家也称它为"环形山"。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第谷坑"也是人类航天器探索的第一个目标。"第谷坑"直径为85公里,中央峰从东南到西北的宽度大约是14.97公里。当满月时,人们不需要借助望远镜就  相似文献   

2.
曲笑 《太空探索》2003,(7):40-40
50年前月球表面的一次神秘闪光,可能是一块直径20米的陨石撞击月球表面所致。美国科学家近日宣称他们已在月球上找到了相对应的陨石坑。  相似文献   

3.
太空风化作用普遍发生在月球、小行星等一些无大气层的天体表面, 主要包括太阳风离子辐射和微陨石撞击等作用. 通过对真实月球样品太空风化作用的研究成果以及低能离子和激光照射等地面模拟实验结果的系统综述和分析, 重点分析了月壤颗粒中非晶质层和纳米铁的成因, 指出太空风化研究中存在的太阳风离子辐射和微陨石撞击贡献难以区分及模拟实验模拟效果尚不充分的问题.进而提出月球太空风化研究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天体的模型, 并建议未来开展更多月球和陨石样品的精细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深邃辽远的太空,星斗各司其位,万物静默如迷。沉默了千百万年的月球背面,或许没想到,人类有一天会派使者到访。它有点受宠若惊,甚至有点委屈:人类终于想到自己了。多少年来,它为人类承受了太多,甚至被称为"麻子脸"。在它身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数量比月球正面多得多,大部分是由陨石撞击而成——它毫无遮拦地将自己暴露在太空中,为地  相似文献   

5.
《太空探索》2009,(12):39-39
美国“半人马座”火箭、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10月9日相继撞击月球南极地区。这已不是人造航天器第一次撞月,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6.
陨石坑是由小行星撞击地表形成的,其特点是在坑周围产生一圈环形山。在中国也有很多陨石坑,从卫星图片上看,中国最大的陨石坑要算是华北陨石坑了。这个陨石坑以山东泰山为中心,已经有数亿年的历史了。它的环形山已被风雨侵蚀得千沟万壑了,而坑体也已被顺流而下的黄土填平了。环形山的东半部分因大陆漂移而成为日本列岛。北京、开封都在这个陨石坑的边缘上。在华北陨石坑的北边,有一个不规则的陨石坑,现在已经看不出痕迹了。而在华北陨石坑的南边也有一个陨石坑,这个陨石坑在卫星图片上很明显。可以想像:数亿年以前,一颗很大的小行…  相似文献   

7.
《太空探索》2009,(12):38-38
撞月地点位于月球南极卡比厄斯月坑的永久阴影区,科学家认为在月坑永久阴影区有可能存在水冰。水冰可能来自撞击月球的彗星。月球南极的卡比厄斯月坑大约位于南纬85度、东经310度。  相似文献   

8.
张晋 《飞碟探索》2012,(6):47-47
这个斑驳的景观显示的是第谷陨石坑,它是月球上看起起来最极端的地方之一。然而,天文学家使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并不是为了研究第谷,这张图像是为6月5日-6日观察金星穿过太阳表面的凌日现象做准备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不能直接观察太阳,因此天文学家计划把望远镜定位在月球,用月球作为镜子去捕获反射的太阳光,并且隔离穿过金星大气层的小部分光线。这少量的光线包含行星大气层组成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太空新航线     
美在月球北极发现大量水冰3月1日,NASA宣布其搭载在印度月船1探测器上的一台雷达仪器在月球北极一些月坑的底部发现了数百万吨水冰。称为迷你合成孔径雷达的这台仪器发现,有40多个直径2千米~15千米的月坑内存有水冰。  相似文献   

10.
小光 《国际太空》2009,(11):3-3
在经历4个月的飞行后,美国“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LCROSS)在2009年10月9日对月球南极地区成功实施了2次撞击,目标是寻找月表下存在水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陨石闯祸录     
2007年9月15日秘鲁安第斯山一个人烟稀少的高地上,村民们见到一个巨大的橙色火球坠落而下,随后又听到了爆炸巨响,村民们以为是飞机失事,赶去一看,原来是一大块陨石,陨石撞击地面,形成了一个长30米、宽6米、深6米的大坑,其中的水还在沸腾着,坑边的泥土则如烧焦那样。奇特的是,当时村民闻到了一股"奇怪的臭味",而在返家后,不少人出现了头疼、呕吐、  相似文献   

12.
移民火星     
闻新  谢磊 《太空探索》2014,(2):60-61
当陨石撞击行星时,尤其是当撞击特别剧烈时,撞击产生的压力足以使碎片逃离行星飞向宇宙深处。这些石块可能会围绕太阳公转好几百万年。但最终会被另外一个行星的引力所吸引,并以陨石形式撞向该行星。  相似文献   

13.
腾月 《太空探索》2006,(11):28-29
还记得美国航宇局用航天探测器撞击彗星曲事件吗?从那次撞击中.美国科学家获得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星尘,好像是尝到了撞击的甜头.美国人撞上了瘾.撞击彗星成功之后又开始策划撞击月球。美国人撞击月球计划的时间初步定在2009年1月。不过这次美国人可没有抢到先机,欧洲人已于今年9月3日率先撞击月球,与撞击彗星相比.撞击月球更具有实用意义.它可以为开发月球能源作准备。  相似文献   

14.
正陨石"刺客"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人们很久以来一直担心的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恐龙灭绝归咎于彗星或小行星的一次撞击时,这一领域才获得了科学上的合法性。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尤卡坦半岛的北部,引发一场全球风暴。接着是一阵寒流,最后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全球变暖,哺乳动物走到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15.
<正>由于燃料耗尽,美东部夏令时4月18曰18曰0时30分至1时22分之间,美航宇局"月球大气与尘埃环境探测器"(LADEE)按预定计划高速撞击了月球背面。估计撞击时速为5800千米,至于是撞在山坡上还是落在平坦的区域还不得而知。该局将利用其"月球侦察轨道器"来找出撞击地点,并了解更多撞击情况。美航宇局官员称,LADEE在撞击前把高度降到了1.6千米以下,从而使研究人员能采集到前所未有的数据。耗资2.8亿美元的LADEE是2013年9月6日发射的,10月6日进入月球  相似文献   

16.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一位科学家 2000年 12月 18日宣布, 1969年坠落在澳大利亚的一颗陨石中含有石化微生物。 马歇尔航天中心空间生物学小组的负责人理查德·胡佛教授对墨尔本《先驱太阳报》说,这种微生物是能够在极端环境中存活的细菌。他说,生物有可能先是在太阳系中别的什么地方进化,然后才随着陨石来到地球上的。他说,另外一种可能是,一颗陨石在撞击地球之后把尘埃抛到了太空中,此时穿过这些尘埃的小行星或者彗星就有可能沾染上一些尘埃。 采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这块陨石的照片表明,这种“外星生命”在结构上与生活在温泉或者南…  相似文献   

17.
大约1 5亿年前 ,一颗小行星撞击火星 ,一块火星陨石飞离这个火红色的行星 ,而后飞经茫茫宇宙光临地球 ,落到南极大陆的积冰上。如今科学家们在分析研究了这块火星陨石的矿物质以后认为 ,火星表层的水 ,人类不宜饮用。据美国地质化学家阿兰·特赖曼宣称 ,火星陨石块的矿物质是以同水结合的形式存在 ,因为火星上曾经有大量的水(即使今天 ,从火星表面还可以观察到河流的踪迹)。根据火星陨石块上矿物质的组成来判断 ,火星表层的水是碱性的 ,比较苦涩 ,是含铅和铬的化合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火星表层的水根本不适合生命生存 ,因为在地球上的…  相似文献   

18.
神秘的宇宙太空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为之奋斗。但是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真正摸清它的底细。特别是对于那些相距地球遥远的天体,人类一时半会还无法直接登上去考察究竟。航天探测器的出现,为人类了解地球以外的天体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月球是人类最早登陆的地球外天体。虽然经过数次人工探测,均未找到月球上的水源。为了进一步证实月球上是否有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自1998年1月6日,将“月球勘探者”探测器发射升空,并于1999年7月31日以“自杀”方式撞击月球陨石坑,以此确定撞击时是否产生水蒸气云雾。…  相似文献   

19.
月球着陆探测的候选着陆区域的质量异常分布,预示着对应区域发生过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存在着异常丰富的物质组成。对月球的质量异常分布或重力场异常的探测是基于绕月卫星重力探测方法获取的,结合“嫦娥1号”月球探测获得的月球重力场异常模型与地形探测模型的数据,分析揭示存在于月球背面的质量瘤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次任务的数据首次证认了一个位于中尺度撞击区域,冯·卡门(Von Kármán)撞击坑的南半部和边缘的正下部的质量瘤,暂定编号CEFC04,冯·卡门撞击坑是该区域形成后,又一次大型撞击产生的。这类显著的被藏匿的中尺度月球质量瘤的发现,对探测研究月球的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姚承 《飞碟探索》2006,(4):22-23
关于月球的来历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有地月同源说、地球捕获说和地月同体分离说。地月同源说认为,地球和月球是从同一团原始星云物质演化来的;地月同体分离说认为,地月本是一体,后来因撞击而分离;地球捕获说认为,月球是地球在运行当中捕获的一颗闯入太阳系的死行星。俄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