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第九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于2015年11月9至13日在中国厦门市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NSMSA),厦门大学材料学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空间科学学会联合主办.全国微重力科学大会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专业委员会自1993年开始,每隔两  相似文献   

2.
<正>第10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将于2017年8月18—22日在宁夏银川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宁夏大学宁夏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这次会议旨在交流近年来中国在微重  相似文献   

3.
《空间科学学报》2008,28(3):221
第七届中-日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7th China-Japan Workshop on Microgravity Sciences)将于2008年10月26至30日在中国杭州(浙江省)举行.会议是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NSMSA)、日本微重力应用协会(JASMA)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浙  相似文献   

4.
第四届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于1999年9月21-24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会议由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攀登95预-34项目专家委员会、中国科技开发院(厦门)主办.会上宣读与交流论文100篇.主要内容包括:微重力环境下基础物理研究,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和物理化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物科学与技术,微重力实验及诊断技术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会议促进了微重力科学界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除老一辈的科技工作者外,本次会议的一…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NSMSA)、日本微重力应用学会(JASMA)、中困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中闲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承办的第七届中-日微重力科学学术研讨会(7th China-Japan Workshop on Microgravity Sciences, CJWMS 2009)于2008年10月26日至30日在中阁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2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正第12届亚洲微重力科学会议(12th Asian Microgravity Symposium,AMS 2018)将于2018年11月12-16日在中国珠海举行,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NSMSA/CSSR)与空间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NSSLS/CSSR)以及日本微重力应用学会(JASMA)、日本空间生物科学学会(JSBSS)、韩国微重力学会(KMS)等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由国家科委新技术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局联合发起的中国首届微重力科学与空时试验学术讨论会于今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四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和航天工业部的20多个研究所,以及国防科工委航天医学  相似文献   

8.
《空间科学学报》2020,(1):125-125
2019年12月7-8日,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青年委员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共同承办的首届微重力科学青年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举行.中国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领域12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产业部门的青年学者和学生20余人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微重力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永海副教授主持.魏进家教授首先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会,强调了发展微重力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意义,他殷切期望青年学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文化沟通,推进区域开放发展.赵建福研究员在发言中强调了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的特点,希望充分利用微重力青年论坛这个平台,加强合作,增进友谊,推动微重力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微重力燃烧是一门非常新的学科,它研究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基本燃烧过程。本文概括最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以下几方面的进展:微重力燃烧研究所用的设备;固体材料的着火性;预混气燃烧;液滴燃烧;颗粒群燃烧;空间飞行器着火安全性。最后对我国开展微重力燃烧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空间站微重力流体实验设备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科学实验卫星及载人飞行器上开展的微重力流体实验情况进行论述和分析,重点分析了国际空间站(ISS)微重力流体科学实验设备情况.根据中国空间微重力流体物理科学发展需求,结合国际空间站微重力流体科学实验对设备的需求,提出了未来在中国空间站开展微重力流体实验时空间实验设备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关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重力科学主要研究微重力环境中物质运动的规律,以及不同重力环境中重力对物质运动的影响.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在一些重要方向具有明显特色和一定优势.本文回顾了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早期历程,评述了近年来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进展,特别是利用实践十号科学实验...  相似文献   

12.
孤立气泡生长过程的短时微重力落塔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北京落塔提供的3.6s微重力时间开展了短时微重力条件下的池沸腾实验研究, 分析了微重力条件下孤立的单个气泡生长过程特征. 实验中采用掺杂磷的N型光滑硅片作为加热面(加热片尺寸10mm×10mm×0.5mm), 以含气率0.0046 (气液摩尔分数比)的FC-72作为工质, 利用恒流源对加热片通电加热. 通过对实验观测到的单个气泡生长图像及相应传热数据分析可知, 经典传热机制控制的气泡生长模型可以描述其早期特征. 相关模型中经验参数的拟合结果在文献报道的数值范围内, 表明重力对气泡生长早期影响较小, 但较大的气泡尺寸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13.
欧洲空间局两项材料领域课题MICAST和CETSOL均涉及微重力科学相关研究.通过等轴晶柱状晶转变(CET)分析了微重力环境对材料凝固过程的影响;介绍了一项在地面施加行波电磁场的标准(Benchmark)凝固实验,其温度场演化及微观凝固组织和浓度偏析均展示了磁控受迫对流对金属材料凝固过程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和日本微重力科学与应用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日微重力科学讨论会于2002年9月3至6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中方和日方各有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双方各有3篇邀请报告,两个分会场的报告共64篇(双方各32篇).其中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研究方面的报告24篇,微重力材料科学和热物理性质研究方面报告23篇,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报告10篇,实验技术和设备研究报告6篇,微重力科学培训和技术方面1篇.除了报告近年来中日双方在微重力科学领域取得的新研究结果之外,中方报告了今年3月末4月初在“神舟3号”飞船上所进行的微重力科学实验的一些初步结果.日方报告了准备2005年升空的国际空间站日本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微重力下植物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微重力信号转导研究需要,在微重力条件下培养拟南芥,获得经微重力条件生长的拟南芥样品.在空间实验过程中实时采集、存储和传输植物样品的数字图像,并根据生物样品的生长周期对生物样品进行低温固定和储存,再由返回式卫星带回地面,开展微重力植物生物学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6.
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空间失重环境引起的航天员健康问题(心血管疾病、免疫抑制、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日益突出,这已成为人类探索空间的一大阻碍.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微重力条件下机体及细胞的变化.近期的研究表明,在细胞水平上,微重力会引起细胞降解,改变细胞骨架,并造成细胞在分子水平(如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粘附、信号转导等过程)的一系列改变.本文对微重力条件下免疫细胞、内皮细胞、骨细胞、癌细胞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结果可为微重力条件下机体及相关细胞的研究提供指导,为治疗或缓解微重力条件造成的疾病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次学术年会于1987年10月20日至27日在山东省蓬莱县召开,到会代表共191名,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27个研究所及技术科学部和政策局、14所高等院校、航天工业部7个研究所、电子工业部2个研究所、国防科工委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以及航空工业部、石油部、总参、空军、二炮、国家地震局、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防化研究院、辽宁省地矿局等有关单位,中国科协学会部亦派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空间科学学报》2018,38(3):428-428
正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前身是国家微重力实验室,1995年由原国防科工委(现装备发展部)批准在中国科学院建立,时任实验室主任为中国微重力科学领域著名,专家胡文瑞院士。2003年4月总装备部对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进行了全面验收,实验室工作进入正常运转。目前是国内唯一专门的微重力  相似文献   

19.
表面张力是材料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之一, 尤其在微重力条件下, 由表面张力引起的科学现象一直备受关注. 静滴法是地面重力条件下进行熔体表面张力测量的主要方法, 该方法的测量结果精确, 但在微重力环境下该法应用尚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基于对表面张力理论的思考, 阐述了对其测量方法的认识和见解, 并讨论了地面上采用静滴法对熔体的表面张力进行测量研究以及静滴法在微重力条件下应用的困难. 进而介绍了利用悬浮技术进行熔体表面张力测量的无接触测量方法, 特别介绍了电磁悬浮法, 该法避免了由于容器接触带入杂质所引起的误差, 尤其在微重力条件下消除了重力的影响, 测量精度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微重力定义出发,论述了微重力物理效应在流体中发生的原因,并由此把微重力物理效应分成一级和二级效应两类。建立了各类空间村料加工和微重力物理效应的联系,并分别给出发生各类微重力物理效应所需的微重力水平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